債券市場定義
編輯債券市場(信貸市場)是一個金融市場,參與者可以發行新的債務,被稱為一級市場,或購買和出售債務證券,被稱為二級市場。這通常是債券形式,但也可能包括票據等。
其主要目標是為公共和私人支出提供長期資金。債券市場主要由美國主導,美國約占市場的39%。根據證券業和金融市場協會(SIFMA)的數據,截至2017年,全球債券市場的規模(未償債務總額)估計為100.13?萬億美元。
債券市場是信貸市場的一部分,銀行xxx構成了其他主要組成部分。總體而言,全球信貸市場規模約為全球股票市場規模的3倍。根據《證券交易法》,銀行xxx不是證券,但是債券通常受到監管,因此受到更高的監管。債券通常沒有抵押品(盡管可以),并以相對較小的面額(約1,000至10,000美元)出售。與銀行xxx不同,債券可以由散戶持有。債券交易比xxx交易更為頻繁,盡管不如股票交易那么頻繁。
美國債券市場上幾乎所有的平均每日交易都發生在分散式場外(OTC)市場中的經紀交易商和大型機構之間。但是,少數債券(主要是公司債券)在交易所上市。債券交易價格和交易量在FINRA的交易報告和合規引擎(TRACE)中報告。
債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債券市場,這是由于其規模和流動性。政府債券通常用于比較其他債券以衡量信用風險。由于債券估值與利率(或收益率)成反比關系,債券市場通常用于指示利率的變化或收益率曲線的形狀,即“資金成本”的度量。人們認為,在美國或德國等低風險國家中,政府債券的收益率表明無風險違約率。其他以相同貨幣(美元或歐元)計價的債券通常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他xxx人比美國或德國中央政府更有可能違約,并且在違約的情況下預計會給投資者造成損失更高。違約的主要方式是不全額支付或不按時支付。
類型
編輯在證券業和金融市場協會(SIFMA)更廣泛的債券市場劃分為五個具體債券市場。
參與者
編輯債券市場參與者與大多數金融市場中的參與者相似,本質上既是基金的買主(債務發行人),又是基金的賣主(機構),通常兩者都是。
參與者包括:
- 機構投資者
- 政府
- 貿易商
- 個人
由于個別債券的特殊性,以及許多較小規模的債券缺乏流動性,大多數未償還債券由養老基金,銀行和共同基金等機構持有。在美國,大約10%的市場由私人持有。
市場規模
編輯截至2012年3月的十二個月中,全球債券市場的未償還金額增長了2%,達到近100萬億美元。國內債券占總數的70%,其余為國際債券。美國是xxx的市場,占總量的33%,其次是日本(14%)。債券市場占全球GDP的比例從2008年的119%和十年前的80%增長到2011年的140%以上。巨大的增長意味著,在2012年3月,它的規模遠遠超過了擁有約53萬億美元市值的全球股票市場。自從經濟放緩開始以來,市場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發行量增加的結果。
2011年,國際債券的未償付價值增加了??2%,達到30萬億美元。年內發行的1.2萬億美元,比上年減少了約五分之一。2012年上半年發行超過8000億美元,開局良好。就價值突出而言,美國是xxx的中心,占總價值的24%,其次是英國的13%。
債券投資
編輯債券通常以$ 1,000的增量交易,并按面值(100%)的百分比定價。許多債券都有債券或交易商規定的最低要求。提供的典型大小為10,000美元的增量。但是,對于經紀人/交易商而言,任何少于$ 100,000的交易都被視為“奇數”。
債券通常按設定的時間間隔支付利息。具有固定息票的債券將所述息票分為其付款時間表(例如半年付款)定義的部分。帶有浮動利率息票的債券設定了計算時間表,其中浮動利率是在下次付款前不久計算的。零息債券不支付利息。它們的發行價格很低,以解釋隱含的利息。
由于大多數債券的收益可預測,因此通常將其作為更為保守的投資計劃的一部分進行購買。但是,投資者有能力與市場積極交易債券,尤其是公司債券和市政債券,并可以根據經濟,利率和發行人的因素來賺錢或虧錢。
債券利息作為普通收入征稅,與股息收入相反,后者獲得有利的稅率。但是,許多政府和市政債券免除一種或多種稅種。
投資公司允許個人投資者通過債券基金,封閉式基金和單位投資信托參與債券市場。2006年,債券基金的凈流入總額從2005年的308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608億美元,增長了97%。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是債券交易或直接投資的另一種選擇。這些證券使個人投資者有能力克服較大的初始和增量交易規模。
債券指數
編輯許多鍵索引的存在用于管理組合和測量性能,類似于的目的普500或羅素指數為股票。美國最常見的基準是巴克萊資本總債券指數,花旗集團(BIG)和美林國內銀行(Merrill Lynch Domestic Master)。大多數指數屬于更廣泛的指數系列的一部分,可以用來衡量全球債券投資組合,或者可以根據到期日或部門進一步細分以管理專業投資組合。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0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