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江

    長期建檔 鎖定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龍江

      簡介

      名字的由來

      龍江鎮以江流曲折紆繞、勢若蟠龍而得名。鎮境明清時期屬龍江、龍山、甘竹堡地,時期劃為第七區,中華人民國成立至1956年3月仍稱第七區,1956年4月改稱龍江區,1958年2月改稱龍山鄉,同年10月成立龍山人民(1961年5月起“龍山”改為“龍江),1983年11月起恢復區的建制,1987年2月撤區建鎮。 歷史上,該鎮是經濟作物區,盛產蠶桑和塘。后,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主要行業家具啤酒、家電、紡織、化工等。家具批發市場規模龐大。“三高”農業重點發展優質塘魚、禽畜養殖。

       工商企業

      龍江工商企業5300多家,主要由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構成,其中家具生產廠1200多家,有“中國家具第一鎮”之稱。在工業產出構成中,傳統產業中的塑料、紡織制衣、家具、小電器、啤飲料等比例占70%。龍江農業以中高檔淡水魚養殖為主,建設有大型水產品收購站和冰鮮飼料市場,形成完善的農業服務體系。近年整治基塘近3萬畝,投入近1億元;現代化水利設施建設投入5000多萬元,農業生態和耕作條件得到改善。

       營造

      龍江城市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近年龍江不斷加大投入,搞好基礎設施及水電、通信等配套設施建設,新建、改建或擴建了一批醫院學校、幼兒園、文體中心等公共福利設施,營造了優美的投資

      近年來,龍江工業立鎮,工商并舉的發展戰略,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的提升以及對其他行業和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使龍江成為全國重點鎮和廣東省中心鎮,顯示這個產業強鎮的發展定位正在向區域經濟中心的更高目標邁進。

      龍江鎮內現有工商企業和個體戶6000多家,由于鎮委、鎮多年來奉行出政策、民間出資本的發展模式,集中精力搞好規劃、和服務,使民營企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并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實力,為龍江的發展定位的飛躍奠定基礎。

      龍江工業年產值近100億元,重點行業有家具、電子電器、紡織制衣、塑料制品、啤酒飲料等,其中家具行業的比重約占三分之一。為了加速工業發展,擴大規模,提升水平,龍江鎮想方設法做大做強傳統特色產業。通過產業政策的引導扶持,完善與生產相配套的大型專業市場建設,打造特色產業鏈,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為家具等當地傳統特色產業的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同時,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研發高端產品,向更高層次發展。鎮委、鎮還專心服務企業,將親商、愛商的承諾落到實處,建立良好的政企關系,增強了企業在龍江投資、發展的信心。2003年龍江工業利用民營資本達6億多元,實際利用外資1800多萬美元,新建工業廠房面積達55萬平方米。在此基礎上,今年的招商引資步伐進一步加快,上半年利用民營資本超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800多萬美元。一批機械汽車配件等技術含量高的優質項目進入,將帶動龍江工業產業的升級換代和結構的優化調整,大大增強了發展后勁。

       輻射效應

      產業的強大,對其他行業和地區產生了輻射效應。據順德家具協會一位負責人介紹:龍江家具產業不僅帶動了涂料、木工機械、五金配件、家具商貿、物流等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而且向外大量輸出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受本地土地資源和準入門檻的制約,龍江家具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正在加速向外轉移、擴張,每年在龍江以外的其他地區購買工業用地超千畝。近年在河、江蘇蠡口、四川成都地形成的大型家具市場,主要都是由龍江人投資、經營的。

      一部分傳統產業向外轉移,更高層次的產業爭相進入。龍江在進行產業升級的同時,逐步成為對周邊產生輻射帶動的經濟中心。

       龍江文化

    龍江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自唐代以來就成為“四方商賈云集之地”,北宋有著名的“桑園圍”,明清時期出產的絲織品暢銷。上世紀初出現的機器繅絲廠,使龍江成為全國出口蠶絲的重要之一。龍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杰,明清兩代先后出過翰林進士68人,文、武狀元各1人。此外還有著名的實業家薛廣森,名列 “嶺南四大家”的芳,創立“竹本畫派”的彭睿壦,善于草、隸、“八分書”的陳恭尹,被譽為粵劇伶王的“薛派”創始人、粵劇表演藝術家薛覺先,著名攝影家蔡俊三和薛子江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龍江人富裕后不忘祖,廣建祠堂,同時修橋鋪,建文塔、筑苑囿、修豪宅。這些建筑,體現了明清建筑精湛的工藝水平,成為了嶺南建筑文化的一大奇葩,曾經出現過“龍江八景”、“龍山八景”、“甘竹八景”的自然人文景觀。如今,保存下來和已修復好的文物點有:紫云閣、貞女橋、見龍橋、漱玉泉、金紫閣、龍江文塔、里海堂、坦田祠堂、仁園等,新興的旅游文化景點有新世紀農業園、十里家具城等。

      -紫云閣,始建于漢晉年間,距今已有1900多年,與大良寶林寺齊名并稱順德兩大瑰寶。1997年,龍江鎮斥資2000多萬元,重建紫云閣,當今紫云閣依山重疊,傍臨北江,石牌坊、大雄寶殿、殿、天王殿、五百羅漢殿、地藏殿、鐘樓、古樓、綜合樓和放生池等設施交錯有序,金碧輝煌;三寶大佛、笑佛、、文殊、普賢、廿八諸天、四大天王、亨哈二將栩栩如生。寺閣內對聯、碑文均通過嚴格評審,并邀請全國各地知名書法家書寫,增添文化氛圍。古奇木的引進又顯示園林價值。紫云閣已成為教活動以外旅游休憩之所。

      - 貞女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當年國子監助教吳南金之女吳妙靜結婚當日,新郎來迎親,過龍江河不幸遇溺身亡。新娘聞訊痛哭不已表示終身不嫁,并以嫁資在丈夫溺水處建橋,方便過往行人。這是貞女橋名稱的由來。滄海桑田,古橋殘跡,記載著這個凄美的故事。目前該橋為順德旅游景點之一。

      -七層文塔,位于東海口集北村河邊一塊上,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即1764年,清道光22年,即1815年。文塔面向西北,入口處為券頂,塔身為角形,青磚樓角式結構,塔磚為頗具特色的“三順一橫”砌磚法。首層高為5.6米,逐層遞減,七層總高度為36.2米。塔的前面是一個小廣場,塔的周圍有一條小溪圍繞,清優,是游覽的好去處。

      -漱玉泉,位于風景秀麗的鳳凰山下。這里綠樹成蔭,古榕參天,建筑物雕有各種花卉鳥鳳,幽靜,是風景游覽區之一。該泉始建于1125年,泉水由石脈中噴出,順脈而下,鑿石為坎,經兩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水池和井后,由石雕龍頭噴出月井。冬暖夏涼的泉水,清澈見底,溢注于波,長流不息,故又稱為“長流水”。

      隨著經濟的騰飛,龍江鎮致力培育富有特色的旅游景點:

      -新世紀農業園。龍江土地平坦肥沃,基塘相連,河網密布,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基塘生態農業蜚聲中外。由黎子流先生組織創辦的新世紀農業園,規劃總面積3000多畝。該農業園以探索21世紀農業現代化新為目標,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以“種子工程”為重點,種養并舉。以產業化為基礎的農業觀光、休閑旅游是農業園又一特色。游人進入園地可以盡情享受回歸大自然的樂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龍江世埠社區居委會的永寧里、細璣等幾條細長巷陌里,一座跨越了幾條巷子的“仁園”,在龍江旅港鄉親著名聞名的堪輿大師蔡伯勵的一片護鄉里風貌、存嶺南風韻的熱忱下,獲得了不斷擴展和生長,也為鍋耳屋帶來了無限生機。近段時間,吸引著眾多慕名前來參觀的游客,在這里已育成了一個以“救助貧困、促進教育”為旨的“順龍仁澤基金會”,籌集1200多萬元的基金將陸續救助解困活動。

      每年正月廿六是龍江一年一度傳統的民俗活動“開庫”活動,當晚龍江紫云閣、龍山閣到處可見手舉轉運風車、一臉笑意盈盈的市民。除了本地人市民和廣大外來工外,還有眾多來自廣州、江門中山等周邊城市的市民也慕名而來,甚至不少海外鄉親還特意趕回來祈福。2007年春節期間,我鎮舉辦了“錦繡龍江·2007民俗文化節”。歷時一個多月,內容包括了燈飾展、傳統廟會、花車、飄色、舞龍、舞獅、鑼鼓柜巡游、粵劇曲藝演出、謎競猜和歷史收藏品展覽出等,是龍江有史以來最大型、最隆重的一次群眾性文化活動。同年,我鎮修復龍江文塔,并正式對外。文塔始建于清代乾隆廿九年(1764年),塔高十丈八尺見余,六角形,磚木結構,券頂門,正面西南向。文塔首層石匾刻有“光昭云漢”四字,為周天柱題。二層稱“文閣”,三層曰“大觀”,四層為“捧日”。

      2008年,我鎮發現麻祖崗古貝丘遺址,位于龍江鎮左灘沖口村,緊靠珠江流域的甘竹溪水道,與桑園圍堤段相連,西北方向是大金山脈。經過初步勘查,出土有大量夾砂繩紋陶片、幾何紋及蘷紋陶片及陶制網墜,其中還有石刀、石鏃、石錛等石器。經專家初步鑒定為3500多年前的商時期文化遺存,與上世紀70年代佛山河宕發現的文化遺址為同一時期。把順德的歷史前推了1000多年,填補了順德境內尚未發現過先秦時期文化遺址的空白。

       文化名人

      陳邦彥 (1603-1647年) 字會份,號巖野。與南海陳子壯、東莞張家玉并稱“明末嶺南三忠”。世居龍山鄉(順德龍江),移家縣城教館為業。明亡后舉兵抗清,南明永歷帝授官兵科給事中,轉戰廣州府各縣,屢挫敵軍。后在清遠縣城兵敗被俘,拒降被殺。謚“忠愍”。平生工詩,與番禺黎遂球、南海鄺露并稱“嶺南前三家”,作品意氣豪邁,筆力老健。著有《雪聲堂集》十卷。

    彭睿壦明末清初,字公吹,號竹本,別號龍江村獠、江村馀子。順德龍江人。清初嶺南著名書畫家,草書以懷素為體,以柳公權為骨,拗折剛勁,勢態靈動,兼擅蘭竹樹石,以書法入畫,時稱“竹本派”。平生隱姓埋名,蟄居鄉里,罕為世知,致使埋沒300多年。其藝術成就漸為關注,論者認為造詣在張瑞圖、傅山之上。

    薛始亨(1617-1686年) 字剛生,號劍公,別署甘蔗生、劍、二樵山人。順德龍江人。工詩書畫,兼精琴棋劍藝。明亡后,隱居西樵山,后入羅浮山為。著有《南枝堂集》。

    陳恭尹(1631-1700年) 字元孝,號獨漉,又號半峰,晚號羅浮布衣。陳邦彥長子,順德龍江人。與番禺屈大均、南海梁佩蘭合稱清初嶺南三大詩家。作品風格郁勃沉酣,著有《獨漉堂集》。詩人朱彝尊、王士禎、趙執信、納蘭成德等均與締交。

      朱可貞,字占遇,庵,順德龍江人。明崇禎元年(1628)武狀元。累官中都副留守,因觸忤上官,貶廣西廣坐營都司。

      芳(1747-1793年) 字粲夫,又字花田,號藥房。龍江鄉(順德龍江)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廣東鄉試解元,五十四年(1789年)成進士,點庶吉士,授翰林編修。以詩、書、畫名世。與同縣胡亦常、欽州馮敏昌合稱詩界“嶺南三子”,后來又與同縣黎簡、黃丹書與番禺呂堅并稱“嶺南四家”。著有《逃虛閣詩鈔》《南雪軒文鈔》《南雪軒詩馀》。

    溫汝適(1757-1808年)字步容,號篔坡,龍山鄉(順德龍江)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成進士,選庶吉士,任尚書房行走,累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博學工詩文,著有《攜雪齋詩鈔》、《攜雪齋文鈔》、《曲江集考證》、《張曲江年譜》等。

    溫汝能字希禹,號謙山。龍山(順德龍江)人。清乾、嘉年間廣東著名學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曾應薦入京任內閣中書,未幾告歸,專心治學,著有《謙山詩鈔》、《謙山文鈔》。所編《粵東詩海》、《粵東文海》及《龍山鄉志》,均取材洽博,體例精當,向為學界重視。

      釋道丘 俗姓柯,字離際,號棲壑。龍山?(順德龍江)人。早年受戒于憨山禪師,后到江南深造,得授衣缽。南歸后曾任廣州白云蒲澗寺住持。崇禎末年創建鼎湖山慶云寺。康熙年間圓寂。

      郭 適(?-1794年) 字樂郊,號郊民。順德龍江人。清乾、嘉年間廣東著名花鳥畫家。與黎簡、芳、黃丹書等為藝友。長居廣州賣畫為生。作品以水墨牡丹和木棉鷓鴣最擅勝長,格調近似陳道復和石濤。

      張如芝(?-1824年) 字墨池、默遲,別署默、荷村漁隱。順德龍江人。芳侄。清乾、嘉年間廣東著名畫家。擅長山水,兼工花卉翎毛。作品筆墨秀潤,風格高雅,為正南派文人畫。

    溫其球(1862-1941年)字幼菊,號菊叟,別署語石山人。龍山(順德龍江)人,民初嶺南著名國畫家。山水學石濤,水墨淋漓而富有新意;花卉設色敷粉亦有獨到之處。20年代在廣州六榕寺與李鳳廷、潘景吾等組織國畫研究會,名重于時。

    薛廣森(1865-1943年) 字湛禧,號公奮。順德龍江美里坊人。時期廣東著名民族工業家。清末經營繅絲機械維修業,初年創辦廣州協同和機器廠,首制國產柴油機,并興辦粵海航運、十多家機器碾米廠、繅絲廠和接辦華南地區最大型的造紙企業綿遠紙廠。抗日戰爭爆發后,因日偽商會的籠絡,所辦企業迭遭打擊,終至破產。蔡哲夫(1879-1941年) 名守,號寒瓊,別署寒翁、成城子、寒、茶丘等。順德龍江人。工詩詞書畫及文物鑒賞。早年加入南社,襄助黃節和鄧實主辦《國粹學報》,刊輯《風雨樓叢書),與潘達微合編《天荒畫報》。著有《寒瓊碑目》、《寒瓊金石跋續)、《說文古籀補》、《人傳》、《瓷人傳》、《畫璽錄》、《印雅》等。

      趙善鳴 號丹山。順德龍江人。陳白沙門生。明弘治舉人,歷官南戶部員外郎、云南曲靖知府。工書法,行草自然,時人譽為“神品”,著有《朱鳥洞集》。

    薛覺先(1904-1956年) 順德龍江鎮十三坊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有“粵劇伶王”、“萬能老倌”、“萬能泰斗”的美譽。能編善演,戲寬廣,兼工丑生、小武、旦、凈、末諸行。銳意“融南北戲成一家,合樂為一體”,創立“薛派”表演藝術。解放后,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同盟廣州市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副。

      梁鼎銘 (1895~1959),中國現代畫家。字協燊,廣東順德龍江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1959年3月1日卒于省臺北市。幼孤,喜愛繪畫,初學西畫,后改學中國畫。20年代曾為上海英美煙草公司繪制月份牌年畫。1923年在上海創立天化藝術會。1926年受聘于廣州黃埔軍官學校,編輯畫報,繪《沙基血跡圖》。1931年,在南京繪《惠州戰跡圖》。歷任軍校教官、軍事委員會設計委員等職。1948年到后,主持北投作戰干部學校藝術系。作品有惠州、濟南、廟行、南昌戰跡圖等五大戰役歷史畫,自署戰畫室主。另外還繪有《力量圖》、《榮歸圖》、《權能圖》等作品。

    梁又銘(1906-1984)本名協文,別號愛蓮軒主人,廣東順德龍江人。 員。著名漫畫家。黃埔軍校畫報主編,后任國民新聞局專員。 梁又銘被稱為“史畫畫師”,以畫人、畫羊、畫史著稱。早年,梁又銘先生的作品以抗戰歷史題材為主,1949年移居后,創作呈現出多樣化的面貌,其中鄉土民情水墨畫為他這一時期的精心之作。

      梁中銘(1907-1982)字協武,與梁又銘同日生于上海,廣東順德龍江人。 員。黃埔軍校黃埔畫刊主編, 后任國民新聞局政工處少將專員。幼隨兄習畫,1927年入廣州黃埔軍校,1932年任軍事委員會政訓處中校藝術股長、《陳牛畫報》社社長。1943年編《抗戰忠勇史畫》。抗日戰爭勝利后,任新聞局少將專員。1949年到。任《中央日報》主筆,兼作戰干部學校藝術系教授。出版有《中銘漫畫集》。梁中銘不僅創作巨幅戰史油畫,抗戰期間還擔任《陣中畫報》社長,主編《抗戰忠勇史畫》,并創作漫畫。梁鼎銘、梁中銘、梁又銘是軍中三位著名畫家,被稱為“梁氏三兄弟”。他們主要從事油畫戰史畫創作。

       學校概況

      龍江職業技術學校 龍江中學 龍山中學 錦屏中學 豐華中學 里海中學 城區中心小學 實驗小學 華東小學 坦田小學 旺崗小學 官田小學 葉霖佳小學 世埠小學 東頭小學 南坑小學 蘇溪小學 聚龍小學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1085/

    (28)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