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起搏器
編輯心臟起搏器(英語:Pacemaker、Artificial pacemaker),又稱心臟節律器,是一種醫療器材,使用電擊對于心臟的肌肉做持續與規律的刺激,以維持心臟的持續跳動。
技術發展歷史
編輯1932年,美國的生理學者Albert Hyman,開發了一個命名為“artificial pacemaker”的手搖式發電裝置,用來持續的在體外電擊心臟。這個名稱被沿用至今。
1956年,由于硅晶體管發明,使電器小型化成為可能。因此在1958年,美國的工程師Earl Bakken發明世界上xxx臺便攜式的心臟起搏器,用在沃爾頓·李拉海醫生的病患身上。
之后隨著電池技術的逐漸進步,使得心臟起搏器的電池平均可用10年以上。在2005年,更有提出利用血液中的血糖做為燃料電池的研究,使得不必更換電池的半xxx性的心臟起搏器成為未來可能的發明。
安全性問題
編輯移動電話在高電磁波的環境下,下列物品或設施均可能導致心臟起搏器的故障或誤動作:
因此在日本的鐵路或巴士內要求在博愛座周圍的乘客需關閉手機。但迄2006年止,因手機而導致心臟起搏器異常而死亡者是一例也沒有。更新的報告顯示出,手機要離心臟起搏器3公分才會產生影響,除非患者貼著心臟使用手機,否則并無礙。事實上,很多裝置心臟起搏器者如常人一般使用手機,而且鐵路供電的電線所發出的電磁波更是弱到手機電磁波完全不能相提并論的地步。因此遭到質疑,心臟起搏器只是被運輸業要求乘客勿在車上講手機的手段。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12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