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編譯器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目錄

    硅編譯器

    編輯

    硅編譯器是一個軟件系統,需要一個用戶規格和自動生成一個集成電路(IC)。該過程有時稱為硬件編譯。

    芯片編譯分為三個主要步驟:

    • 將諸如Verilog或VHDL之類的硬件描述語言轉換為邏輯(通常以“?網表?”?的形式)。
    • 在IC上放置等效邏輯門。硅編譯器通常使用標準單元庫,因此他們不必擔心實際的集成電路布局,而可以專注于布局。
    • 將標準單元布線在一起以形成所需的邏輯。

    硅編譯器

    1979年,David L. Johannsen在論文顧問Carver Mead的指導下首次描述了硅編譯。

    Johannsen,Mead和Edmund K. Cheng隨后于1981年成立了Silicon Compilers Inc.(SCI)。

    為了推動SCI的軟件和電路庫開發,Edmund Cheng?在1981-82年間使用結構化設計方法設計了以太網數據鏈路控制器芯片。該項目在3個月內完成了從概念到芯片規格的開發,并在5個月內完成了從芯片規格到流片的開發。該芯片采用3?微米?NMOS工藝制造,芯片面積為50,600平方密爾,并在1983年獲得SCI的許可銷售并批量生產。

    加州理工學院的John Wawrzynek在1982年使用了一些最早的硅編譯器,作為“另一個處理器項目”(YAPP)的一部分。

    在1983-84年,SCI團隊設計和實施了MicroVAX中使用的數據路徑芯片,歷時七個月。MicroVAX的數據路徑芯片包含整個32位處理器(微碼存儲和控制存儲定序器除外),并包含37,000個晶體管。當時,復雜度相似的芯片需要大約3年的設計和實施時間。包括那七個月在內,數字設備公司在一年內完成了MicroVAX的設計和實施。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13123/

    (2)
    詞條目錄
    1. 硅編譯器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