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字印刷術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活字印刷術

    編輯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動的木刻字、金屬或膠泥字塊,用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復使用的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編輯

    雕版印刷術起源于古代中國。早在隋唐,雕版印刷大行于市。傳至宋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歷代出現各種活字,包括膠泥木活字、陶活字、瓷活字、銅活字等,不過活字印刷術在古代中國并未普及。漢字數量眾多,活字印刷不及西方文字便利,對技術和要求也較高;而雕版印刷容易體現漢字的書法美感,并且便于保存。

    活字印刷術

    大約在1045年,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用以取代雕版印刷術。與畢昇同時代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詳細記載:

    畢昇用黏土制成字模,每字一模刻在突面反體,深度為1-2毫米,然后用火煅燒。制版時,在四邊有框的鐵板上放一層松脂、蠟及紙灰,在鐵框上排放鐵條,在兩根鐵條間植以活字,植滿后再置另一鐵條,再行植字,直至整版植滿為止。以火烘鐵板使松脂等融化,冷卻使活字固定在鐵板上。趁未冷前,以一平板在上面按平活字,印版即制成。

    印刷時,一般用兩塊鐵板。當xxx塊印版植完字后,遂即上墨,覆紙刷印;同時,在第二塊板上繼續植字。xxx塊印版印完,用火烘,使松脂等融化,取下活字再用;此時第二塊印版已植好,再刷印。二板輪流交替使用,活字也反復利用。常用字造20個或以上,以備一版重復出現時所用;冷僻字或臨時用膠泥刻出。印好后拆版,取下活字,各放入小木格內,外面按字韻分類,貼上紙標簽,以便檢索。

    畢昇的活字原料“膠泥”,指燒陶器用的黏土,制成活字后在陶窯中燒,燒成后的泥活字堅硬光滑。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完整包括制活字、排版、拆版、刷印、活字貯藏及檢索等工序,適用于印制篇幅及印數大的刊物。

    法國漢學家儒蓮曾將《夢溪筆談》中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一段史料翻譯成法文,他是最早將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史實介紹到歐洲的人。

    活字印刷術的傳播

    編輯

    朝鮮半島和日本

    高麗從中國引進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后,先后用銅活字印刷術印制了《詳定古今禮文》(1234年),《南明和尚頌證道歌》(1239-1242年)。1377年青州牧(今韓國忠清北道清州市)興德寺印制的《白云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是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并被其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16世紀末,日本用活字刊行《古文孝經》、《勸學文》。

    菲律賓和越南

    西班牙占據菲律賓以后,便利用當地華人(主要是福建移民)印刷宗教書籍。早期菲律賓主要的拉丁文和西班牙文書籍以及中文譯本皆出自華工之手。中國活字印刷術和雕版印刷術因此傳入菲律賓。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16023/

    (158)
    詞條目錄
    1. 活字印刷術
    2.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3. 活字印刷術的傳播
    4. 朝鮮半島和日本
    5. 菲律賓和越南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