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型機器人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人型機器人

    編輯

    人型機器人(英語:humanoid robot),是一種旨在模仿人類外觀和行為的機器人(robot),尤其特指具有和人類相似肌體的種類。直到最近,人型機器人的概念還主要停留在科學幻想領域,常見于電影電視、漫畫、小說等。機器人學方面的進展已經可以設計功能化擬真化的人形機器人

    仿生人擬真的程度有很多,有些可以從外觀上識別,也沒有真人的思想和感情。反過來說亦有開發外觀不似人,但能夠有似真人行為的機器人,如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發了號稱世界上xxx個有類似人類感情的機器人。

    人型機器人

    語源

    編輯

    Android一詞,源自希臘語詞根andro-(人、男性)和后綴-oid(形似的)兩者組合而來。鑒于“andro-”具有男性的意味,一些作品中將女性android稱為Gynoid以示區別。

    牛津英語詞典中將這個詞的最早使用追溯到1728年Ephraim Chambers所編撰的《百科全書》(這本書是以英文編撰的最早的百科全書之一),是關于一種據稱是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約1200年-1280年)制作的自動機。

    Android這個術語早在1863年就出現在美國專利文獻中,指代小型的人形玩具自動機。Android這個術語更具現代意義的用法出現在法國作家維利耶·德·利爾-阿達姆的小說《未來夏娃》(1886年),小說描述了一種人造的女性機器人。 自杰克·威廉森的《The Cometeers》(1936年) 開始,android這個術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文科幻雜志《pulp雜志》。 而機械感的機器人(robot)和肉感的人型機器人(android)之間的差異則由Edmond Hamilton的《未來艦長》(1940–1944年)普及開來。

    人型機器人的項目

    編輯

    日本的人型機器人

    自1970年代以來,日本機器人技術就一直引領這一領域。早稻田大學于1967年引導了WABOT項目,并于1972年完成了WABOT-1,這是xxx個仿生人,一種全尺寸人形智能機器人。它的肢體控制系統允許它與下肢一起行走,并使用觸覺傳感器用手抓住和運輸物體。它的視覺系統使它可以使用外部接收器、人造眼睛和耳朵來測量到物體的距離和方向,它的對話系統使它可以透過人工嘴以日語與人交流。

    1984年,WABOT-2問世,并進行了許多改良,有10根手指和2只腳,能夠演奏風琴,并且能夠閱讀樂譜,還可以陪伴一個人。1986年,本田技研工業開始進行人形機器人研發計劃,以創造能夠與人成功交互的人形機器人。

    由大阪大學石黑浩史教授領導的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和Kokoro Co. Ltd.在日本愛知縣2005年世博會上展示了Actroid,并于2010年發布了Telenoid R1。2006年,Kokoro Co.開發了新的DER 2 android,其人體部分高165厘米,有47個可移動的接點,它不僅可以改變其表情,而且可以移動其手和腳并扭轉身體

    影劇、漫畫、動畫與游戲中的例子

    • 《A.I.人工智能
    • 《變人》
    • 《Data》
    • 《魔鬼終結者》
    • 《Penny Polendina》
    • 《可塑性記憶》
    • 《沒有心跳的少女 BEATLESS》
    • 《底特律:變人》
    • 《你也是人類嗎》
    • 《普羅米修斯》
    • 《異形:圣約》
    • Enthiran
    • 《娜羅的名單》
    • 《不是機器人啊》
    • 《109件奇怪的事》
    • 《假面騎士ZERO-ONE》
    • 《機器俠》
    • 《HUG! 光之美少女》
    • 《洛克人系列》
    • 《銀翼殺手》
    • 《尼爾:自動人形》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16502/

    (3)
    詞條目錄
    1. 人型機器人
    2. 語源
    3. 人型機器人的項目
    4. 日本的人型機器人
    5. 影劇、漫畫、動畫與游戲中的例子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