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工作中經常見到一些因身材矮小來就診的孩子家長,在初次就診、孩子病因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就急切地想知道孩子是否需要應用生長激素。這說明社會和家長對生長激素有了一些了解,但有些問題還需進一步明確。
什么是矮身材?
矮身材是指在相似生活環境下,同種族、同性別和同年齡的個體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個標準差、或低于第3百分位數,其中部分屬于正常生理變異。為正確診斷,生長滯后的孩子應進行相應的臨床觀察和實驗室檢查。
哪些因素影響孩子生長?
影響孩子生長因素有很多,例如孩子出生身高體重、父母的身高、母親的妊娠情況、生活環境、飲食、運動、睡眠等等。臨床工作中醫生會建議患兒做實驗室檢查來判斷生長發育情況,例如拍骨齡片、顱部MRI檢查、血尿檢查、肝腎檢測等等。兒童處于生長發育旺盛期,根據當前的身高及骨齡,參考遺傳因素,社會生活環境等能初步預測其成年終身高。
生長激素適用于哪些人群?
目前美國FDA批準的生長激素治療的常見適應癥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癥、慢性腎功能衰竭、Turner綜合征、Prader-Willi綜合癥、小于胎齡兒、特發性矮身材、Shox基因缺乏和Noonan綜合征等。文獻提示,生長激素用于這些疾病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身高的。
生長激素有哪些劑型?
目前,生長激素有短效和長效兩種,短效生長激素又分為粉針劑和水針劑。
粉劑:通過凍干過程,破壞了生長激素原本的空間結構,抗體發生率較高;且在使用過程中操作繁瑣,劑量換算容易出錯,故而會造成用藥依從性差,長期療效降低等情況。
水劑:采用蛋白質液體穩定技術,避免了冷凍干燥的過程,生物學活性更高,長期療效更好。水劑省略了再溶解的過程,使用配套電子筆注射,xxx提高了患者用藥的依從性。
長效:每周注射,將全年365次注射次數降低到52次,xxx降低了患者的注射次數,減少痛苦,提高患者用藥的依從性。
生長激素治療有哪些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家長不僅應給予孩子優質的生長激素補充,同時還應配合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量運動,以達到理想的身高,切勿錯過治療最佳時期。
生長激素在使用后,為了保證有效促生長效果,需要每天注射,由家長協助或年長孩子自己完成。在使用生長激素治療的過程當中,每3-6月要復查一次,需要測量身高,監測甲狀腺功能和血糖、IGF-1和IGF-BP3的水平等,每半年至一年復查一次骨齡,以便調整生長激素的用量和及時發現不良反應。
遵醫囑用藥。如果孩子患輕度感冒無發燒,一般無需停藥,但如孩子發燒38度以上,暫停藥,體溫恢復正常后再使用。如患有其他疾病要治療、需要使用皮質激素治療、需用大劑量抗生素等情況時需嚴格遵醫囑用藥。
對于臨床明確為甲狀腺功能低下導致的身材矮小者、生長激素缺乏癥同時合并有甲狀腺功能低下者,需要給予小劑量的左旋甲狀腺片替代治療。臨床常用優甲樂者,需根據病情和化驗結果調整劑量。
如果孩子為生長激素缺乏癥合并腎上腺皮質功能減低者,則需要補充腎上腺糖皮質激素。臨床常用強的松者,為避免過大劑量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對孩子生長的影響,要由專科醫生及時調整劑量。
其他治療問題
繼發性矮小的對癥治療:有些孩子是由于一些慢性疾病導致的矮小,如長期的營養不良,通過調整喂養、給予全面均衡飲食、促進食欲等方法,可以改善孩子的營養狀況,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從而促進身高增長;有些孩子是由于慢性肝炎、腎炎等導致的身材矮小,只要積極治療原發病,原發病治愈后生長速度可以改善。
重視后天因素,挖掘生長潛能:孩子的生長除了先天因素,如種族和遺傳起主導作用外,后天很多因素也會影響生長潛能的發揮,包括營養情況、睡眠情況、體育鍛煉、精神情緒、疾病情況等。我們應重視這些后天因素,充分挖掘孩子的生長潛能,幫助孩子們擁有一個滿意身高。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