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馬亞王朝是伊斯蘭教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王朝,由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和阿拉伯帝國建立,由于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出身阿拉伯倭馬亞家族,故稱倭馬亞王朝,又因其旗幟尚白,中國史書稱“白衣大食”。
家族起源
編輯倭馬亞家族是麥加阿拉伯貴族古萊什部落12支系中最強盛的一支,為公元4世紀古來氏族部落著名首領庫賽伊的長子阿卜杜勒·馬納夫的族裔延續。“倭馬亞”一名,得自阿卜杜勒·馬納夫的后代倭馬亞·伊本·阿卜杜勒·沙姆斯的名字。倭馬亞王朝建立后因其崇尚白色,故中國史書稱其為“白衣大食”。先知穆罕默德傳教時期,倭馬亞家族首領阿布·蘇富揚是多神教麥加貴族的政治代表,以堅決反對穆罕默德聞名。公元622年,阿布·蘇富揚迫使穆罕默德及其追隨者遷居葉斯里卜(麥地那),阿拉伯人稱這一年為希吉拉(遷徙),伊斯蘭教歷則以這一年為紀元元年。而與此同時,倭馬亞家族另一重要成員奧斯曼·本·阿凡卻是穆罕默德最早追隨者和最親密的戰友之一。
王朝歷史
編輯王朝創建
先知穆罕默德逝世時因未對其繼承人的產生方式作出任何指示,所以先知去世后伊斯蘭世界在哈里發人選問題上隨即發生分裂。
倭馬亞大清真寺
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本·阿凡于公元644年成為哈里發,他大力扶持本家族成員在帝國境內擔任軍政要職,引發很多人的不滿。倭馬亞家族在奧斯曼時代勢力大為擴張,但很多人記得他們家族是先知創教初期伊斯蘭最兇惡的敵手。公元656年奧斯曼·本·阿凡遇刺身亡,其堂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對先知的堂弟兼女婿阿里·本·艾比·塔里卜繼任哈里發不滿,遂引發大規模內戰。穆阿維葉是穆罕默德傳教時代的宿敵阿布·蘇富揚的兒子,在公元630年麥加被穆罕默德占領后與父親一起皈依了伊斯蘭教。穆阿維葉于公元633年參加伊斯蘭對敘利亞的征服戰后成為大馬士革總督。后來穆阿維葉在其堂叔奧斯曼任哈里發時代獲得對整個敘利亞的軍政統治權,完全把敘利亞當作自己的私人領地來經營。公元657年,穆阿維葉在隋芬戰役中依靠“真主裁決”的伎倆戰勝阿里,并在阿里(最后一位“純潔的哈里發”)于公元661年被刺殺后,壓服反對者,成為哈里發。公元679年,穆阿維葉宣布其子葉齊德為哈里發繼承人,從而將伊斯蘭哈里發選舉制度破壞,阿拉伯帝國從此成為由世襲王朝統治的封建國家。
平定內亂
伴隨倭馬亞王朝的建立,其最大的反對派力量伊斯蘭什葉派勃然興起。
倭馬亞大清真寺
什葉派不承認倭馬亞王朝哈里發地位的合法性,堅持認為哈里發一職只能從先知女婿阿里的后代中產生。由于阿里的長子哈桑主動放棄哈里發地位并在穆阿維葉一世統治時期被人毒死,什葉派轉而支持阿里的次子侯賽因成為哈里發。侯賽因又在公元680年(葉齊德一世統治時期)被倭馬亞王朝軍隊殺害,這件事更使什葉派極為震怒。阿卜杜拉·伊本·祖拜爾(穆罕默德最初的信徒和戰友老祖拜爾之子)強烈反對倭馬亞王朝,他的勢力實際占領著阿拉伯帝國境內的很多地區,并在漢志的麥加(希賈茲)建有自己的獨立政權(自稱哈里發),阿卜杜拉·伊本·祖拜爾的行為得到阿拉伯半島和伊拉克等地反倭馬亞政權的各派勢力支持。在哈里發阿卜杜勒·馬利克時代,倭馬亞王朝才消滅了麥加的什葉派政權。在整個倭馬亞王朝時期,中央政府與什葉派的戰爭一直持續不斷,但什葉派從未被徹底剪除。什葉派最后協助阿拔斯王朝終結了倭馬亞家族的統治。倭馬亞王朝的另一支主要反對力量是伊斯蘭哈瓦利吉派,該派主要是由隋芬之戰后因反對阿里屈從于神裁結果而脫離阿里陣營的士兵和信徒構成。
對外擴張
倭馬亞王朝時代,阿拉伯帝國的對外征服達到了一個高峰。他們的疆域最廣闊之時東至中亞、西至西班牙。
倭馬亞清真寺前廣場一側的鑲金小樓
穆阿維葉繼任哈里發以后不久,就調兵遣將,東西兩面出擊。哈賈吉·本·優素福在阿卜杜勒·馬利克時代率領阿拉伯軍隊向中亞挺進,東線大軍于公元664年占領阿富汗斯坦首府喀布爾,然后揮師北上,進軍中亞內陸地區。先后征服布哈拉、撒馬爾罕和花剌子模等廣大地區,直至帕米爾高原始為唐軍(中國)所阻,而阿拉伯人的宗教最終征服了這一地區,直至今日。與此同時,東線戰場的另一支阿拉伯軍隊,在哈賈吉·本·優素福的侄子穆罕默德·伊本·卡希姆率領下南下遠征印度,迅速征服了信德和旁遮普地區,標志著伊斯蘭教從此在印度扎根。在北方,阿拉伯軍隊曾三次進攻君士坦丁堡,由于拜占廷皇帝立奧三世利用君士坦丁堡天險和秘密武器“希臘火”抵抗,而未能得手。此期間,穆阿維葉一世創建了阿拉伯人的第一支海軍。在西方,阿拉伯人消滅了拜占廷的北非駐軍,占領從突尼斯直到摩洛哥的馬格里布。阿拉伯人使當地的柏柏人很快改宗伊斯蘭教,并以他們為主力部隊,跨越直布羅陀海峽進攻西班牙。公元711年,倭馬亞王朝的埃及總督穆薩·伊本·努塞爾手下的摩爾人將領塔里克·伊本·齊亞德率領穆斯林軍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該海峽以塔里克的名字命名,Gibal—Tariq)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不久穆薩·伊本·努塞爾本人率領更多軍隊趕到。兩位將軍攻占西班牙三分之二領土,進而征服日耳曼人的西哥特王國,建立了安達盧斯王朝。公元732年,穆斯林軍隊穿越比利牛斯山,進攻法蘭克王國,由于到達了其擴張的極限,在普瓦提埃戰役為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所擊敗。至此,倭馬亞王朝時代的阿拉伯人基本結束了大規模的對外征服。初期四任哈里發和倭馬亞王朝的兩次大規模征服運動,為阿拉伯帝國奠定了疆域基礎。到公元8世紀前半葉,阿拉伯帝國基本形成。它的版圖,東起印度河和帕米爾高原,西至大西洋的比斯開灣,南自尼羅河下游,北達里海和咸海南緣,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土地,是當時世界上領土最廣大的帝國。
最終滅亡
由于與什葉派和哈瓦利吉派的持續沖突,倭馬亞王朝的統治長年陷于不穩定狀態之中。兩派都采取暴力手段抵抗倭馬亞王朝的鎮壓行動,以至數位倭馬亞王朝哈里發死于刺客之手。而且,幾乎所有倭馬亞王朝哈里發的在位時間都極短。國內的政治敵對最后葬送了倭馬亞王朝。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代阿布·阿拔斯·薩法赫利用什葉派與哈瓦利吉派暴動之機,借助波斯人阿布·穆斯里姆的軍事力量最終推翻了倭馬亞王朝。所有倭馬亞家族成員都遭屠殺。
王朝余脈
在阿布·阿拔斯(外號“薩法赫”,意為屠夫)對倭馬亞家族的屠殺中,有一名幸存者阿卜杜勒·拉赫曼(即日后的埃米爾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逃至西班牙地區,并于公元756年在那里建立了后倭馬亞王朝。該政權在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崩潰之后長期以科爾多瓦為中心統治伊比利亞半島廣大地區,成為歐洲最重要的伊斯蘭教政權。
歷代統治者
編輯阿拉伯哈里發(661年 — 750年)穆阿維葉一世:661年—680年葉齊德一世:680年—683年穆阿維葉二世:683年—684年馬爾萬一世:684年—685年阿卜杜勒—馬利克:685年—705年瓦利德一世:705年—715年蘇萊曼:715年—717年奧馬爾二世:717年—720年葉齊德二世:720年—724年希沙姆:724年—743年瓦利德二世:743年—744年葉齊德三世:744年易卜拉欣:744年馬爾萬二世:744年—750年科爾多瓦埃米爾(756年 — 929年)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756年—788年希沙姆一世:788年—796年哈卡姆一世:796年—822年阿卜杜勒·拉赫曼二世:822年—852年穆罕默德一世:852年—886年蒙齊爾:886年—888年阿卜杜拉·伊本·穆罕默德:888年—912年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912年—929年科爾多瓦哈里發(929年 — 1031年)
政治制度
編輯君主制度
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制度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建立不斷變化,早期哈里發時代的政治體制已不合乎客觀需要。倭馬亞王朝建立初期,反對派在各地暴亂,貝都因人厭惡紀律和放蕩不羈的行為又復活起來,國家陷于動蕩不安和四分五裂的狀態。因此,穆阿維葉登上哈里發寶座以后,首要任務就是恢復秩序,謀求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體制。他和他的后繼者,在早期哈里發體制的基礎上,參照拜占廷舊制,發展和健全了阿拉伯帝國的國家機制。穆阿維葉作為哈里發,是政治、軍事和宗教的最高首領,集政權、軍權和神權于一身。為使倭馬亞家族獨占至高無上的哈里發權力,穆阿維葉廢止了哈里發選舉制度,實行世襲的君主制。
政權機構
國家政權機構在哈里發以下設各部大臣,輔佐哈里發分掌行政、財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務。其中以掌管財政、稅務的部門最為重要。地方行政方面,全國分為 9 省(后來改為 55省),行省總督稱艾米爾,由哈里發任命,掌全 省軍政大權,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另有稅務官掌全省稅收,直接對哈里發負責。行省的宗教首領由總督或地方法官兼任。大法官通常在宗教學者中選拔,除辦理案件外,還負責管理宗教基金及孤寡的財產等工作。省以下設 縣,縣長由總督任命,報中央備案。
倭馬亞王朝——古塞爾阿姆拉城堡
修建城堡
倭馬亞朝阿拉伯帝國是以沙漠出身的征服者阿拉伯人的統治為基礎的。阿拉伯征服者在征服每一個省區后,都在沙漠和農業的交界處建立一系列的城堡(阿姆撒爾),或利用原有的城市作為統治的據點,他們按照部落,分片住在各個城區里。他們是特權的統治階級,既占有土地,又領取豐厚的年金。后來這些城堡發展為城鎮,成為附近地區的商業中心。其中有的發展為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如伊拉克的庫法和巴士拉,敘利亞的霍姆斯,埃及的福斯塔特,突尼斯的克魯昂等。
倭馬亞王朝——古塞爾阿姆拉城堡
首都大馬士革地處東西方交通要沖,是國際 商業貿易的總匯,交通便利,作為帝國的政治中心,適合于控制邊遠行省。為了加強哈里發專制集權統治,倭馬亞王朝的統治者十分注意交通和通訊的建設。從大馬士革到各行省和各城區都有大道相通,沿路設置驛站,遇有緊急情況,信息迅速傳到大馬士革。駐在各城區的阿拉伯軍隊,一旦接到哈里發的指令,便可快速作出反應。
同化文化
阿拉伯帝國幅員遼闊,民族復雜,人口眾多。阿拉伯人作為統治者是少數,而且其民族先進程度遠遠落后于被統治的各族人民。為了克服阿拉伯人統治上的這種弱點,倭馬亞王朝積極鼓勵非阿拉伯各族人民改宗伊斯蘭教,并許諾與阿拉伯穆斯林享受同等待遇。為了提高阿拉伯語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性,哈里發規定阿拉伯語為法定官方語言;凡官方文件、官場交談、教育和伊斯蘭教用語,一律使用阿拉伯語言。這些政策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帝國內部一些民族逐漸阿拉伯化或伊斯蘭化,從而擴大了阿拉伯人統治的社會基礎,鞏固了帝國的統治。
松散集權
但是倭馬亞王朝的集權主義是相對的,哈里發的權力遠未達到東方專制君主那樣的絕對獨裁,它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各省總督和阿拉伯部落長老會議制約。倭馬亞朝阿拉伯帝國實質上是由許多部落、民族、宗教和階級 等集團組合起來的比較松散的政治聯合體,哈里發不過是這些集團的共同首領而已。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