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網絡編碼
編輯在編碼理論中,三角網絡編碼(TNC)是Qureshi,Foh&Cai(2012)引入的一種基于網絡編碼的分組編碼方案。以前,網絡編碼的分組編碼是使用線性網絡編碼(LNC)完成的。LNC在大型有限域上的缺點是編碼和解碼計算復雜度高。雖然GF(2)上的線性編碼和解碼減輕了高計算復雜性的擔憂,但GF(2)上的編碼是以降低吞吐量性能為代價的。
因此,三角網絡編碼本質上解決了高編碼和解碼計算復雜性,而不會降低吞吐量性能,其碼率可與線性網絡編碼相媲美。
編碼和解碼
編輯使用TNC對四個數據包進行編碼的示例。位bi,k∈{0,1}是第k個數據包的第i個位。每個數據包的原始長度為B位。得到的編碼數據包的長度為B+3位。關于在每個數據包頭部添加的冗余“0”位數量的信息包含在編碼數據包的頭部中。
在TNC中,編碼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冗余“0”位被選擇性地添加到每個數據包的頭部和尾部,使得所有數據包都具有統一的位長。然后將數據包逐位進行異或編碼。以這樣的方式添加“0”位,使得添加到每個數據包的這些冗余“0”位生??成三角形模式。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