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佶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趙佶[jí](1082年-1135年),北宋第八代皇帝(在位時間:1100年-1126年),廟號徽宗,北宋第六代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北宋第七代皇帝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為寧國公、遂寧郡王、端王。由于哲宗逝世時無太子,攝政的皇太后向氏便立端王趙佶為帝,次年改元“建中靖國”。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趙佶生于神宗寢殿福寧殿東側的偏殿內,母親被封為陳美人,(后追封欽慈皇后)。趙佶為神宗的第十一子,在宋神...

    [jí](1082年-1135年),北宋第八代皇帝(在位時間:1100年-1126年),廟號徽宗,北宋第六代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北宋第七代皇帝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為寧國公、遂寧郡王、端王。由于哲宗逝世時無太子,攝政的皇太后向氏便立端王趙佶為帝,次年改元“建中靖國”。

    人物生平

    編輯

    長在深宮

    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趙佶生于神宗寢殿福寧殿東側的偏殿內,母親被封為陳美人,(后追封欽慈皇后)。趙佶為神宗的第十一子,在宋神宗的前十個皇子中,僅有趙煦(后來的哲宗)和趙佖[zhào bì]存活。次年正月,趙佶被神宗正式賜名,同年十月被授與鎮寧軍節度使、受封寧國公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年僅八歲的哲宗即位,趙佶被封為遂寧郡王。紹圣三年(1096年)晉升為端王。紹圣五年(1098年),加封為司空,改任昭德、彰信軍節度。宋朝為加強皇權,皇室成員雖封號俸祿很高,但并未授予實質性的政治軍事職權。皇室成員為了消磨時間以及證明自身沒有政治野心,或縱情聲色犬馬,或鉆研于學問藝術。在這種氛圍下,趙佶養成了極高的文學藝術素養。趙佶在端王時期,行動較為自由,交友廣泛,如高俅、王詵[wáng shēn]等。王[shēn]是當時著名的畫家和收藏家,在王詵的影響下,趙佶也開始了收藏和作畫。

    初涉國政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駕崩,由于哲宗沒有子嗣,因此大臣章惇主張,按照禮儀應當由與哲宗同母的簡王趙似即位。但皇太后向氏主張神宗諸子都有機會即位,由于長子申王有眼疾,因而應當立端王趙佶為君,得到了大臣曾布、許將和蔡卞的支持。最終趙佶即位,與向太后同掌朝政。次年向太后逝世,徽宗親政,改元“建中靖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徽宗尊謚向太后為欽圣憲肅皇后,追尊生母為欽慈皇后。北宋為了解決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在神宗時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改革,朝廷內部形成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尖銳對立,兩派之間的斗爭一直持續到徽宗時期。徽宗在位的第一年間,召回了許多保守派回京,贏得了主要保守派的支持。在中樞機構徽宗任用了溫和的保守派韓忠彥和溫和的改革派曾布,試圖建立一個調和兩黨的“聯合政府”,同年三月又召回保守派官員陳瓘[chén guàn]回京,任其為著作郎。曾布擔任尚書右仆射期間,試圖將新舊兩派聯合,但受到了兩派的共同排擠與攻擊。徽宗逐漸不再保持中立,對曾布表示“元佑小人,不可不逐”。崇寧元年(1102年),徽宗逐步趕走了此先召回京城的大部分保守派,五月罷免保守派韓忠彥,六月罷免曾布;同時,任命了趙挺之、蔡京、張商英、蔡卞等激進改革派。除了政治人事變動,徽宗與道士劉混同進行了多次談話,討論道教思想,并將自己的端王府重建為龍德宮,發展自己的藝術興趣。

    統治腐化

    在韓忠彥和曾布被貶后,蔡京升任次相,不久升任首相,成為徽宗朝的主宰人物。蔡京掌權后,不僅對保守派進行了驅逐,對于曾布及弟弟蔡卞等政見不合的改革派官員也進行了打壓。崇寧元年(1102年)九月十二日,蔡京根據徽宗即位第一年收到的奏疏進行審查,將官員分為正等和邪等,具體分為正上、正中、正下、邪下、邪中、邪上、邪上尤甚七個等級,共計583名官員。崇寧二年(1103年),徽宗下令移除呂公著、司馬光、呂大防、范純仁等保守派官員在哲宗殿內的畫像,強化了朝廷中的政治清洗。崇寧三年(1104年),徽宗下詔將309名前朝官員列為“元祐奸黨”,將其分為文臣、武臣、內臣和為臣不忠曾任宰臣幾等,這份名單由徽宗親自書寫,在文德殿門東壁刻石,隨即頒行天下。崇寧五年(1106年)正月,天空中出現彗星(X/1106 C1,也稱1106年大彗星,該彗星在中國、俄羅斯、意大利日本史書中都有記載),使徽宗決定減輕對[yòu]黨人的懲罰,下詔毀除地方州郡的元祐黨人碑。幾天后,再次由于天象異常頒布大赦令,恢復部分被貶官的元祐黨人的官職。徽宗執政期間,通過御筆手詔,繞過通常的官僚程序,直接下達到相關部門執行,不斷強化君主中央集權。該制度也成為了蔡京掌控朝政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為了支持奢靡的宮廷生活,徽宗下令從江南運送營造園林巖石木材,并任用宰相蔡京和宦官童貫等人,向民眾征收重稅,在測量土地的時候,使用比正規尺度短百分之八的原本用于樂器測量的“樂尺”,以產生多余的土地強制編入國庫。同時,作為一名虔誠的道教徒,徽宗還將大量的國家財政投入宗教設施的建設,在國家力量的支持下,宮觀的土地賦稅制度滋生了大批宗教貴族,過著奢靡腐化的生活。徽宗統治時期,社會矛盾漸趨激化,民眾起義不斷發生,先后爆發了方臘起義、宋江起義這兩場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臘在江南起義。當時徽宗正與金相約攻打遼朝燕云十六州,得到方臘起兵、宋軍節節敗退的消息,罷北伐之議,派宦官童貫為江淮荊浙宣撫使,統兵南下。方臘起義爆發后,宋江也在河北起事。宣和二年(1120)冬,徽宗命曾孝蘊為青州知州,率兵鎮壓宋江,但因南方的方臘起義迅速發展,朝廷的注意力集中在南方,宋江借機得以發展,率領三十六首領橫行河朔。面對南北兩場起義的局面,亳州(今安徽[bó])知州侯蒙上書徽宗,指出朝廷可以赦免宋江之罪,命他討方臘,讓起義軍自相殘殺。徽宗采納其意見,命侯蒙為東平(今山東鄆[yùn]州)知州,但侯蒙還未赴任,便撒手人寰,招降計劃未及施行。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等人轉戰至海州(今江蘇連云港西南),遭到海州知州張叔夜率領的官兵的埋伏而大敗,張叔夜隨即在此時招降宋江。宋朝招降了宋江后,徽宗便派其去攻打方臘。宋朝官軍與宋江義軍最終于宣和三年(1121年)八月平定方臘起義。

    聯金滅遼

    景德二年(1005年)澶淵之盟之后的一個多世紀以來,宋朝一直通過向遼輸送歲幣維持和平,盡管宋通過與遼的這種和平關系,在邊境貿易中獲得了遠多于歲幣本身的商業利益,但很多宋朝知識分子將與遼的同盟視為恥辱,并且一直期望收復從五代時期便割讓給遼國的燕云十六州地區。?徽宗時期,與宋對峙的遼國國勢日漸衰弱,東北地區的女真族迅速崛起,政和五年(1115年)在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建立金朝,使宋徽宗看到了收復燕云十六州的希望。政和五年(1115年)四月,徽宗在延慶殿召見遼國降臣趙良嗣,得知了遼國的混亂局面以及女真的軍事勝利。趙良嗣認為現在是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時機,且燕云十六州的百姓一定會歡迎宋軍的到來。徽宗被趙良嗣說服,不僅授予其官職,還賜其趙姓,成為徽宗最信任的使節之一。但此時宋朝內部也存在主和主戰派之間的分歧,以大臣王黼[wáng fǔ]為代表的主和派認為,宋遼之間的軍事對比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且與好戰的女真聯合奪取燕云十六州最終還是會被女真所侵占。?在政和七年至八年(1117-1118年)這段時期,徽宗正癡迷于道教神霄派,在各地大肆營建神霄玉清宮,因此深信天神庇佑,決定聯金抗遼,撕毀與遼的同盟關系。政和八年(1118年),徽宗派使節馬政前往金朝,得到了金朝的積極回應,完顏阿骨打派遣使者與宋使一同前往開封,之后又多次互派使者往來,最終促成宋金“海上之盟”,即宋金兩國通過渤海建立的聯合攻遼的盟約,兩國約定瓜分遼國領土,其中宋以收復燕云十六州條件,向金支付歲幣。宣和二年(1120年),金攻克遼國的上京臨潢府[lín huáng fǔ](今內蒙古赤峰)。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徽宗命童貫率軍攻打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反而被遼擊退。宋在對遼的作戰中的表現暴露了自身軟弱的軍事能力遼朝滅亡后,宋金之間脆弱的同盟關系迅速破裂,金朝以張覺叛變事件為由,南下攻宋。

    國破被擄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童貫從前線撤回京城,帶來了女真人入侵的消息,引發了宋廷的恐慌。三日后,徽宗頒布詔書,呼吁河北和燕京地區的民眾自發起來協助防御,為了平息民怨,暫停了花石綱和制造局,并且發布罪己詔。在罪己詔中,徽宗承認自己即位二十余年的的種種過失,導致天怒人怨,表達自身的悔過之意,廢除苛政,希望天下有志之士進諫勤王,以挽回天命。面對女真入侵的危機,宋廷內部提出了各種應對措施。其中一個是將防守京城的責任移交給太子趙桓,而徽宗離開開封,在更安全的江南重建朝廷,但吳敏李剛為首的近臣認為這與投降無異,因此徽宗選擇稱病內禪,將皇位傳給太子趙桓。宣和七年(1126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趙桓登基,改元靖康,成為北宋的最后一位君王,史稱欽宗,徽宗便以教主道君太上皇帝的稱號退出了政治中樞。

    趙佶宋欽宗畫像徽宗內禪后,得知金兵已經渡過黃河的消息,十分恐慌,便借口去亳州太清宮燒,倉促南逃避敵。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十五日,徽宗一行渡過長江,來到鎮江,暫時躲避北方戰事。而北方的開封城下正經歷著金兵的第一次開封之圍。朝野將責任歸咎為徽宗朝的腐朽統治,太學生陳東反復上書欽宗,要求處死伙同徽宗南渡的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李彥和朱勔[miǎn]“六賊”。靖康元年(1126年)三月,大臣汪藻上書宰執,以徽宗在江南[bì]耗費民力為由,請求徽宗返京。同年四月,徽宗一行返回京城開封。徽宗返城后,與欽宗在權力問題上產生矛盾。 靖康元年(1126年)閏十一月,金兵再次圍攻開封城,月底趁大雪天氣攻破開封外城,京城宋軍無力抵抗。金朝向欽宗提出,將徽宗送往金國作人質,希望宋朝主動投降。十二月二日,宋向金遞交降表,對金稱臣。次年,徽欽二帝、皇后、皇子、公主及大批宮女被押往金營。金天會五年(1127年)五月,徽宗到達燕京(今北京),十月又被帶往中京(今內蒙古赤峰寧城),在北行期間,徽宗對亡國進行了反思,認為自己這樣命運多舛的君王前所未有,通過閱讀《春秋》,徽宗對在南方稱帝的趙構抱有了希望,并試圖[gòu]南宋與金。金天會六年(1128年)八月,徽欽二帝再次被押往更北的上京(今黑龍江阿城),進行了受降儀式,徽宗和欽宗分別被冊封了昏德公和重昏侯這兩個封號。同年十二月,徽宗、欽宗到達韓州(今遼河一帶),金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被遷往更北的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度過余生。

    魂歸故土

    紹興五年(1135年),在五國城被囚禁四年多的徽宗逝世,徽宗遺言中請求將自己安葬在宋朝的土地上,但被拒。 金熙宗時期,為改善與南宋的關系,在宋徽宗死后,追封徽宗為天水郡王,將欽宗封為天水郡公,去掉了之前帶有侮辱含義的命名。南宋遙尊謚號圣文仁德顯孝皇帝,廟號徽宗。直到紹興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與金議和(紹興和議),雙方同意將徽宗棺槨遷回南宋,葬于永佑陵,次年加尊為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為紀念徽宗,高宗將各地道觀改名為報恩廣孝寺,在徽宗生日時進行祭祀。

    趙佶五國城(今位于黑龍江依蘭縣城西北部)

    陵寢

    編輯

    宋朝皇陵布局仿唐而規模遜之,在封土為陵、帝后異穴合葬等方面又擬漢制,沒有太多的創新。紹興五年(1135年)徽宗崩于北國,南宋遙上陵名“永固”,紹興十二年(1142年)金人歸還徽宗梓宮,葬于紹興,次年改陵名為“永佑”。元兵克臨安后,永佑陵等宋皇陵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宋少帝祥興元年,1278年),西番僧總江南浮屠事楊璉[liǎn]真伽與演福寺僧允澤等人盜掘紹興諸皇陵,永佑陵亦被盜掘,如今封土已不存。

    趙佶

    永佑陵(2)分布想象圖

    為政舉措

    編輯

    政治

    徽宗即位初期希望打造一個調和保守派的改革派的聯合政府,改元建中靖國。但不久便倒向改革派,改元崇寧,意為“崇法熙寧變法”。崇寧元年(1102年),根據奏疏將大臣們劃分為正邪若干等級,次年在各州立《元祐黨人碑》。徽宗時期的政治,名義上打著紹述新法的幌子,實際上成為蔡京及其黨羽的專擅統治。

    軍事

    1.用兵西夏崇寧三年(1104年),徽宗任命陶節夫為陜西轉運副使,備戰西北方的西夏。不久,蔡京命駐扎在熙河的王厚招降西夏監軍保忠,西夏以此為借口在邊境增兵。最終,徽宗開啟與西夏的戰端,與西夏互有勝負,經過十余年的拉鋸,于宣和元年(1119年)重歸于和。2.用兵河湟吐蕃徽宗即位初,為了營造安定的政治環境,善待河湟吐蕃俘虜,并給隴拶[zā]封官賜姓,對吐蕃問題處理較為得當。蔡京掌權后,徽宗以“紹述”為名,趁河湟吐蕃內亂,用兵河湟。崇寧二年(1103年),派王厚、童貫自熙州出發向河湟進軍,首戰告捷,克復湟州(今青海樂都)。經過一年的戰斗,宋軍徹底打垮河湟的吐蕃部隊,控制了青海東南部的黃河以北的地區。經過這一打擊,吐蕃政權滅亡,宋朝將[shàn]州改名西寧,河湟地區正式隸屬北宋管轄。但徽宗的這種窮兵[dú]武的行為,耗費宋朝大量軍費,社會內部矛盾更加嚴重。3.用兵卜漏宋朝瀘州地區民族成分復雜,政和五年(1115年)正月,瀘州長寧軍(今四川長寧)多罔部首領卜漏起兵叛宋。為了平定叛亂,徽宗派趙遹[yù]統兵討伐,掃平二州八縣,拓地千里。在討伐卜漏的過程中,宋軍也出現了諸多燒殺搶掠的殘忍行為。

    經濟

    1.園林建設自端王時期開始,徽宗便廣泛收集各種古玩花石,即位以后依然樂此不疲。崇年四年(1105年),徽宗設立了專門收集貢品的機構,開始大規模運輸花石,由朱勔負責花石綱的運送,耗費大量民脂民力。政和四年(1114年),為了討好徽宗,童貫等五人重建延福宮,仿照江南園林建設,極盡奢侈。富麗堂皇的延福宮得到了徽宗的夸耀。繼延福宮后的又一大工程是艮岳的建設,艮岳位于京城東北艮卦方向,又稱華陽宮,是一座人工堆砌的假山園林。2.方田均稅崇寧三年(1104年)七月,為緩解北宋嚴重的土地兼并問題,蔡京提出恢復神宗時期的方田均稅法,以“崇寧方田敕令格式”呈給徽宗,得到了徽宗的支持。崇寧四年(1105年)七月,徽宗下令提舉司查驗稅賦不均的縣,為之置方田。但實行期間流弊層出不窮,崇寧五年(1106年)正月徽宗下詔暫停方田法。一年以后,徽宗再次下令推行方田,但執行過程中依然因土地實際肥力出現了偏差,難以做到均平稅賦,此外還有地方官吏趁機盤剝,導致民怨滋生。最終方田均稅法草草收場,于宣和二年(1120年)全面停止,徹底失敗。3.幣制改革徽宗在推行方田均稅法的同時,還改革幣制,鑄行當十錢和夾錫錢,以統一全國幣制。另一方面,徽宗時期,由于官俸龐大、大興土木和窮兵黷武,財政入不敷出,便假借紹述之名改革幣制,以此掠奪百姓財富。崇寧二年(1103年)正月,徽宗下詔鑄造以一文當十文的銅錢和夾雜錫的鐵錢,導致市場產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這種飲鴆止渴的行為很快使朝廷發行的錢幣信譽大減,民間私鑄錢快速發展,市場幣制更加混亂、錢幣真偽混雜。政和五年(1117年)五月,徽宗下令廢止夾錫錢,徽宗朝的幣制改革宣告徹底失敗,不僅沒能緩解北宋的財政危機,反而加速了北宋的滅亡。

    01:09

    宋徽宗時期的社會福利制度(來源:紀錄片《中國》)

    文化

    1.宗教政策徽宗的藝術活動、政治活動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對道教的狂熱的影響。政和七年(1117年)夏,徽宗將自己冊封為教主道君皇帝,并對佛教大肆攻擊。宣和元年(1119)徽宗下詔宮觀道士與地方官員地位平等、以禮相待。重合元年(1119年)冬,徽宗設置二十六等道官官階,極大提升了道士的政治地位。徽宗的這種崇道毀佛的行為引起了諸多儒學家及僧侶的不滿,宣和六年(1124年)甚至還有佛教徒不惜以殉教抗議徽宗的排佛行為。在徽宗朝,道士受到了皇帝的重用,著名的有劉混康、張懷素、林靈素等人,受到寵信的道士們為討取徽宗歡心,爭相奏報祥瑞。宣和七年(1125年)因金軍南侵,徽宗宣布取消道官設置。2.藝術政策崇寧二年(1103年),將作監李誡完成了第一部官方建筑指南《營造法式》,其中規定了宮廷建筑的工藝及管理等內容。為了提高宮廷畫師的水平,在徽宗統治時期,宮廷畫師必須接受國子監下轄的畫院的系統培訓,并以考試的方式進行遴[lín]選。在徽宗的這些藝術政策下,中國宮廷藝術空前繁榮。

    藝術成就

    編輯

    繪畫

    徽宗是一位在詩書畫三種藝術形式上均成就斐然的藝術型皇帝,尤其是所引領的宣和畫院創作的花鳥畫,在中國傳統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徽宗融合眾多畫家的優秀之處,吸收黃荃[quán]、崔白等人的畫風,且其本人也具有深厚的儒道文化功底,最終形成了一種兼具詩意與富貴的“宣和體”畫風。其作品現今大多被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波士頓美術館等地。

    趙佶

    《芙蓉錦雞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書法

    宋徽宗精通草書、行書楷書等十多種字體,其中最為著名的為其在崇寧二年(1104年)所創造的一種獨特的楷書字體——瘦金體,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成熟。瘦金體書,特征筆畫細瘦,在轉折處,將藏鋒、露鋒、運轉、提頓等痕跡強化并保留下來,成為瘦金書的基本筆畫架構。如寫一橫,起筆處是尖,先斜下,而后橫行,收筆留有一頓點,即是特點之一。結體雖楷,而整體運筆,大都直來直往,飄忽快捷,似行如草。徽宗在位25年,先后鑄造了圣宋通寶崇寧通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重和通寶宣和通寶等6種錢幣,其中崇寧通寶為宋徽宗親書的瘦金體,是北宋錢幣中版別最多的,在考古學和收藏學中具備獨特價值。

    趙佶

    《秾芳詩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詩歌

    現存的徽宗詩詞大約300多,包括宮詞、道教、題畫和感傷四個體裁,多為七絕。其中宮詞占比最多,有296首,這些宮詞雖然是詩歌,卻具有很強的紀實性,充分反映了徽宗宮廷生活的方方面面,描寫了下棋、斗雞、飲、賞景、奏樂、會等各類宮廷活動。道教詩歌有詩52首,題材主要分為《玉清樂》《上清樂》《太清樂》三種,分別稱贊道教當中玉清、上清、太清三種境界,描寫了當時道教的常見宗教儀式以及徽宗的游仙想象,是徽宗癡迷于道教的鮮明體現。徽宗有題畫詩13 首,與前兩類題材的詩歌相比,雖然數量少,但是因為抒寫的層面多樣,是是徽宗詩歌中藝術價值較高的一類,引領了當時的士大夫審美情趣。第四類是徽宗淪為囚徒之后的感傷之作,國破家亡的痛苦體驗,反而使徽宗的這類作品成為其現存詩歌中最具審美價值的幾首。

    茶藝

    宋朝是中國茶藝演進的一個重要階段,這與宋朝皇帝們的喜愛不無關系,點茶、斗茶逐漸流行,并影響了日本的茶道。徽宗熱衷于宮廷生活,對于茶道也頗有研究,大觀元年 (1107年)成書《大觀茶論》,共包括二十一部分:序、地產、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辨、白茶、羅碾、盞、[xiǎn]、瓶、杓[sháo]、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其中特別是對宋朝飲茶方式點茶的論述,具有獨到的見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北宋以來中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制茶技術的發展狀況以及茶文化的系統總結。

    古物收藏

    在收藏領域,徽宗在位期間將很多古器物進行梳理,形成了《宣和博古圖》《宣和書譜》《宣和畫譜》等著作,在當時促進了古器物的研究和金石學的發展,徽宗的宮廷收藏大多在靖康之變和蒙古圍開封城期間遭遇浩劫,散落四方。因而,徽宗的這些著作,也為后世的文物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家族情況

    編輯

    生父:神宗皇帝趙頊[zhào xū]。生母:欽慈皇后陳美人。繼母:向皇后(徽宗嫡母),邢皇后,張婕妤[zhāng jié yú],宋皇后,德妃(宋哲宗生母),林婕妤,武賢妃陳皇后。兄弟姐妹:趙煦哲宗),趙佖,趙俁[zhào yǔ],趙似,趙偲[zhào cāi],賢穆等。后妃:顯恭皇后王氏,顯肅皇后鄭氏,明達皇后劉氏(追贈),明節皇后劉氏(追贈),懿肅貴妃王氏,貴妃喬氏、淑妃崔氏等。皇子:趙桓(皇太子、北宋欽宗),趙檉[zhào chēng],趙楷,趙[jí] ,趙樞,趙杞,趙栩,趙構(康王、南宋高宗)等31人。

    相關評價

    編輯

    宋徽宗在困居燕京期間對自身的反思:“九業宏基一旦休,猖狂不聽直臣謀。甘心萬里為降奴,故國悲涼玉殿秋。”元朝官修史書《宋史》中對徽宗亡國的反思:“徽宗亡國的原因不是因為像晉惠帝的愚笨、孫皓的暴虐,也不是因為像曹丕、司馬炎那樣的篡權,而是因為他自恃有才,偏心于[nìng]臣,又十分奢靡,沉溺于道教,導致民力困竭、國政懈怠。”對其藝術才能,中國古代亦有不少評價,比如明初的《書史會要》中評價:“徽宗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這種書法難以模仿。”明代文人于慎行評價:“宋徽宗的書畫詩文,時至今日仍然廣受好評。”明萬歷年間,在《帝鑒圖說》中,張居正為了教育年幼的萬歷皇帝,將宋徽宗作為了典型的反面案例:“徽宗身為皇帝,卻棄正從邪,沉溺于邪道,甚至親受道號。最終導致至北狩之禍,身死五國城,他所信奉的三清天尊者,卻沒有一個能夠救他。”此外還有“應奉花石”“任用六賊”等兩則宋徽宗的為君不端的行為。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論》中,認為徽宗即位初期政治[càn]然可觀,但不久便腐化,在《宋論·徽宗》中,對于徽宗的諸多為政舉措進行了一一批判,并指出徽宗君臣與北宋滅亡的密切關系:”皇帝沒有皇帝的樣子,臣子沒有臣子的樣子,沉醉玩樂,在危機面前也不能團結一心,這必定亡國。”王國維《人間詞話》: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后主(李煜)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趙佶)《燕山亭》詞略似之。美國漢學家伊沛霞在其著作《宋徽宗》中,盡管也承認了徽宗的諸多負面事跡,但最終還是對于宋徽宗進行了相對正面的評價:“他很聰明,飽讀詩書,在儒家禮儀、道教天界音樂和藥物學等廣泛領域委派專家進行研究。他在藝術上非常有天賦,并愿意讓別人看到他在詩詞、書法和繪畫上的努力和才華。即使當他受到命運的沉重打擊時,依然以一定程度的優雅和尊嚴應對苦難,對那些境遇比他悲慘的人表示同情,并盡量避免將罪責歸咎于他人。”

    趙佶美國漢學家伊沛霞的著作《宋徽宗》

    影視形象

    編輯

    • 1986年電視劇《林沖》:關禮杰飾演宋徽宗
    • 1989年電視劇《萬家傳說》:吳岱融飾演宋徽宗]
    • 1989年電視劇《一代名妓李師師》(何晴版):趙宏基飾演宋徽宗
    • 1991年電視劇《一代名妓李師師》(張瑜版):周紹棟飾演宋徽宗
    • 1994年電視劇《岳飛傳》:蕭笙飾演宋徽宗
    • 1998年電視劇《水滸傳》:曾宏生飾演宋徽宗
    • 1998年電視劇《清明上河圖》:柳健飾演宋徽宗
    • 2000年電視劇《一腳定江山》:謝沅江[xiè yuán jiāng]飾演宋徽宗
    • 2004年電視劇《浪子燕青》:侯勇飾演宋徽宗
    • 2004年電視劇《江山美人》:孫耀威飾演宋徽宗
    • 2005年電視劇《驚艷一槍》:甄志強飾演宋徽宗
    • 2008年電視劇《少年四大名捕》:于洋飾演宋徽宗
    • 2011年電視劇《水滸傳》:楊子飾演宋徽宗
    • 2013年電視劇《精忠岳飛》:石燕京飾演宋徽宗

    03:39

    《精忠岳飛》宋徽宗片段(來源:賢弟說劇)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31789/

    (31)
    詞條目錄
    1. 人物生平
    2. 長在深宮
    3. 初涉國政
    4. 統治腐化
    5. 聯金滅遼
    6. 國破被擄
    7. 魂歸故土
    8. 陵寢
    9. 為政舉措
    10. 政治
    11. 軍事
    12. 經濟
    13. 文化
    14. 藝術成就
    15. 繪畫
    16. 書法
    17. 詩歌
    18. 茶藝
    19. 古物收藏
    20. 家族情況
    21. 相關評價
    22. 影視形象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