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帝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炎帝是中華古史傳說中的上古部落首領,姜姓,又被稱作為神農氏、魁隗氏、連山氏和列山氏,炎帝的母親是任姒,任姒是有喬氏人,名為女登,是少典的妃子,傳說在華陽游玩之時受到神龍的感應而生下炎帝。據《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生于姜水,至于姜水在今日的位置仍有爭論;炎帝部族在發展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生產力變化或是部落沖突等生活環境發生變化曾進行遷徙,曾遷徙至古上黨地區尋找更適宜的居住環境。炎帝部落最初于“陳”...

    炎帝是中華古史傳說中的上古部落首領,姓,又被稱作為神農氏、魁隗氏、連山氏和列山氏,炎帝的母親是任姒,任姒是有喬氏人,名為女登,是少典的妃子,傳說在華陽游玩之時受到神龍的感應而生下炎帝。

    炎帝部落

    編輯

    據《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生于姜水,至于姜水在今日位置仍有爭論;炎帝部族在發展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生產力變化或是部落沖突等生活環境發生變化曾進行遷徙,曾遷徙至古上黨地區尋找更適宜的居住環境。炎帝部落最初于“陳”地建都,后來又遷徙至“魯”地,魯地大致位于今山東曲阜一帶,至于“陳”地位置仍有爭議。

    炎帝生平

    編輯

    出生傳說

    炎帝的母親是少典的妃子任姒,名女登。少典則是傳說中有熊氏部落首領,除了炎帝外,另有一子名為公孫軒轅,熟知為黃帝。傳說中少典的妃子女登在華陽游玩,遇到一條神龍,受其感應懷孕,生下炎帝,炎帝出生之時牛頭人身,擁有半人半神的血統,并且在炎帝出生之時,周圍出現九口彼此聯通的水井。水井、牛等形象農業息息相關,這些關于炎帝出生的傳說神化了炎帝的形象。

    涿鹿之戰

    炎黃時期,蚩尤一族一度勢力強大,由南方苗蠻部落地區向中原進發,準備同炎帝與黃帝所在部落爭奪資源。黃帝姓公孫,居于軒轅之丘,便以地名為封號,又稱為軒轅氏,黃帝為有熊國君,和炎帝并稱為華夏始祖。蚩尤一族好戰,戰斗力強,先同炎帝部落進行戰爭,炎帝部落難以抵擋,便向黃帝求援,最終炎帝與黃帝協商后聯盟同蚩尤部落進行戰爭,戰爭中雙方各自采取戰術,最后炎黃聯盟戰勝蚩尤部落,誅殺蚩尤。涿鹿之戰使炎黃集團進一步發展,成為了華夏族形成的重要因素。

    阪泉之戰

    黃帝在位時,據載炎帝一脈衰落,各地區的部落首領相互征伐,炎帝無法統一天下,多次和各路諸侯發生戰爭。后來黃帝組建軍隊,同炎帝于阪泉進行戰爭(阪泉,位于今河北省涿鹿縣南)。發動多場戰役最終炎帝戰敗,炎帝部落納入黃帝部落之中,黃帝取代了炎帝在部落中的地位,這也成為了華夏族形成的重要因素。

    00:47

    “阪泉之戰”——炎帝與黃帝之爭(來源:吟文書)

    炎帝事跡

    編輯

    遍嘗百草

    中華文明以農耕著稱,自古以來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而炎帝在農耕文明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視為農神,尊稱為“神農”。而“神農遍嘗百草”的神話故事也流傳十分廣泛。傳說炎帝為了實驗藥性,治療百姓,親自嘗試不同種類植物,從而探究出不同植物的藥性。因為長時間廣泛地嘗試植物,經常中毒,傳說有一天內中毒高達七十余次的經歷,而炎帝身有神性,才得以保全。最后炎帝根據自己遍嘗百草的經驗總結出植物的藥性,造福人民。

    炎帝

    炎帝遍嘗百草

    發明創制

    炎帝制作五弦琴,曾以蠶絲作為琴弦,以桐木為琴身。在歷法上據《帝王世紀》傳說炎帝神農作六十四卦象。在農業上,炎帝所在的遠古時期,農業發展生產率低下,人們以采集漁獵為生。炎帝教會了民眾分別植物、區分五谷,指導人民耕作,擴大了食物來源。同時改善農具,將木頭制作成農具,創制耒、[sì]、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因此炎帝也被稱為“農皇”。在創制陶器方面,發明陶器用來儲藏糧食,制作陶制農器。在農業上還曾開鑿井渠灌溉農田。在炎帝發明創制的幫助下,進一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提高了農業發展水平,促進了農業技術水平的進步,而炎帝也因此被稱為“神農”,而“神農”“農皇”等稱呼也體現了農耕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在醫藥上,傳說炎帝曾遍嘗百草,總結藥物特性后著有《本草》四卷,提升了農業發展水平與醫藥水平,因此又被稱為藥神。除此之外炎帝還教民制衣,教導民眾種植桑麻,并教授人民用麻桑織布做衣。炎帝建立市場,確立“日中為市”,讓人民在正午之前在市場上交易,正午后散市,使人民可以在市場上交換日常必需物品。

    后世影響

    編輯

    首先,有關炎帝與黃帝的聯盟,促進了華夏的統一,正是在部落聯盟融合的過程中,建構起一種“想象的共同體”,對之后民族的產生發展以及人民的民族認同情感影響深遠。其次,有關炎帝的神話傳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代和民族特征,炎帝又被稱為神農,其發明醫藥的傳說以及在農業上的貢獻,反映出人們對于醫藥和農業的重視。同時由于中華文明的農業特征,自古以來農耕受到了極大的重視,農耕是農業社會生存的根基,而發明農業的神農則在農業文明中有著重要地位,古代歷朝歷代均有祭祀炎帝祈求豐收的傳統。最后有關炎帝的形象影響,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后代不斷對炎帝進行紀念和回憶,在這一過程中建構了炎帝的文化記憶,形成了屬于中華民族獨特的記憶與歸屬感。而賦予給炎帝形象的各種精神內涵包括科學精神、務實精神等,則反映了后世對于炎帝的紀念和有關炎帝形象的建構,這增強了人們的身份認同,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家族成員

    編輯

    先祖

    父:少典,有熊氏部落首領。母:任姒,少典妃子,有喬氏人,名女登。相傳在華陽游玩受神龍感召生炎帝。

    妻兒

    妻子:聽訞,赤水氏。兒子:炎居,炎居生有兒子名為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兒子是祝融。傳說祝融被稱為火神,是炎帝的四代孫(另說五代孫),傳說祝融騎龍出行,人面獸身,被稱為“火神”。女兒:瑤姬、女娃。炎帝的女兒瑤姬,傳說她去世較早,死后一說成為菟絲花,被炎帝封為“巫山神女”;另說瑤姬曾住在巫山中,守護三峽中的游船,化身成為“神女峰”;而炎帝的另一女兒女娃是炎帝最小的女兒,傳說女娃在某次出游中死于海浪中,成為一只名為精衛的鳥,為報仇不斷投石填海,有了精衛填海”的典故。

    人物爭議

    編輯

    炎帝故里爭議

    在追溯炎帝出生地產生了分歧,關于炎帝故里的說法主要有“陜西寶雞說”“湖北隨州說”“山西上黨說”等。首先是“陜西寶雞說”。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炎帝部落起源于今陜西省寶雞清江河一帶,以徐旭生為主的學者從文獻史料、考古證據和當地風俗等角度展開討論,認為文獻中“炎帝以姜水成”中指的地區在今寶雞附近,并且今寶雞地區存有“清姜河”、“姜城堡”等地同炎帝“姜氏”族源相關。另有學者通過實地考古發現,認為今寶雞地區曾是原始先民生活范圍,發現多種農耕器具遺跡,同史料相符。其次有“湖北隨州說”,1990年11月召開了“炎帝文化暨炎帝故里研討會”,提出了炎帝故里在湖北隨州的說法。持該觀點學者依據史料所記載炎帝生于“烈山”,提出“烈山”位于今隨州境內厲山鎮的“厲山”,因“厲”“烈”讀音相似產生此類說法。持該觀點的學者有方酉生、楊范中、劉玉堂、李漢偉等。針對山西上黨說,上黨地區位于晉中,地勢高險,周圍有高山峻嶺,持該觀點學者如劉毓慶、周運中、嵩山何光岳等。學者們根據上黨地區地理環境結合考古證據、史料文獻與民間傳說等等,提出炎帝神農氏故里在山西。持該觀點學者考證文獻中“姜水”“淇水”等地名,認為均位于山西上黨境內。同時上黨地區有各類針對炎帝的紀念民俗活動與遺跡。還有炎帝部落起源于南方的說法,該類說法從文獻出發,包括《帝王世紀》《太平御覽》等,認為炎帝起源于南方,并且結合南方農耕習慣與炎帝傳統,得出結論。此外還有“甘青說”“淮陽說”“曲阜說”等等,各地區通過引證史料與遺跡、風俗相對應等方法,試圖證明各地炎帝文化的傳統,以此來建立發揚各地文化譜系,增強地區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

    炎帝神農身份爭論

    關于炎帝與神農氏兩者是否為同一人,史料與現代研究中存在爭議。自《周易·系辭傳》開始有關于神農的記載,《史記》中記載神農氏是黃帝以前的首領,炎帝則是神農衰落時期的首領,兩者并不是同一人;早在《世本·帝系》中記載有“炎帝神農氏”之說;在《帝王世紀》中,也將神農氏同炎帝兩個身份結合于一身,認為神農因主火德被稱為炎帝;《世經》中同樣將炎帝與神農氏身份合二為一,漢代之后基本都持同樣觀點。現代學者通過考證史料的來源與時期,對神農氏和炎帝的身份進行考證。通過對史料的分析,辨別“炎帝”與“神農”的關系以及兩者如何合二為一,學者如宋海燕、秦楠楠等從神農氏、炎帝兩者的事跡、生活時代、生活地域等角度出發,辨析“神農氏”與“炎帝”關系”。在事跡上,炎帝事跡多與其“火德”相關,多記載炎帝同蚩尤、黃帝的戰爭與炎帝“火師”“火紀”相關內容。從生活時代上看,神農氏所處時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并且農業處于從漁獵文明進入原始農業文明時期,沒有炎帝時期的部落紛爭與階級壓迫等。炎帝則處于父系氏族社會晚期,與神農氏存在時期并不一致。從生活地域上看,炎帝生活區域應位于黃河中下游地區,而神農氏則應屬南方文化區,位于長江流域附近。

    后世紀念

    編輯

    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炎帝因農神形象受到歷朝歷代的推崇。漢代實施藉田禮,祭祀炎帝神農氏,曾有皇帝親自躬耕祭祀。隋朝一定程度上沿襲舊制,曾在南郊、北郊設置祭壇,定時祭祀。北齊也曾每年定時在祠堂中祭祀炎帝神農氏。唐朝時期炎帝祭祀規模提高,在南郊祭祀炎帝,祭祀規格較高,多次出現皇帝親自祭祀神農的情況。在出土的漢唐畫像石中也多次出現代表炎帝“人身牛首”的形象。

    炎帝神農架林區炎帝民間祭祀如今北京有先農壇紀念炎帝神農氏,在湖北省隨州市厲山鎮、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也仍留存紀念遺址,太原神釜岡有神農嘗藥的鼎。陜西寶雞仍留存有紀念炎帝的“崇火”民俗,如鬧社火、放焰火等。山西省高平市現保有炎帝大廟、炎帝行宮、炎帝寢宮的遺跡,并且還存有各種碑刻等,山西省長治市還有神農廟、神農井、神農城等紀念地。山西省各地存在多處紀念炎帝神農氏的廟宇和碑刻等。

    02:39

    2022年隨州炎帝故里尋根節暨拜謁炎帝神農大典(來源:云上隨州)

    炎帝

    炎帝石像

    現在,在陜西寶雞仍有民間自發紀念炎帝的活動。自1993年以來,在每年清明節和農歷七月初七,寶雞常羊山炎帝陵會舉辦炎帝的民祭活動,鳳翔槐原為每年農歷正月二十六,陳倉區橋鎮白荊山為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在山西省高平市,也會以政府為主導展開炎帝的公祭儀式,增強公祭儀式的觀賞性,更加關注炎帝作為人文始祖的地位與作用。

    影視作品

    編輯

    01:40

    《軒轅大帝》相關視頻(來源:嘎吱影視)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31914/

    (14)
    詞條目錄
    1. 炎帝部落
    2. 炎帝生平
    3. 出生傳說
    4. 涿鹿之戰
    5. 阪泉之戰
    6. 炎帝事跡
    7. 遍嘗百草
    8. 發明創制
    9. 后世影響
    10. 家族成員
    11. 先祖
    12. 妻兒
    13. 人物爭議
    14. 炎帝故里爭議
    15. 炎帝神農身份爭論
    16. 后世紀念
    17. 影視作品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