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典是華夏族、漢族先祖之一,也被稱為有熊氏。根據《國語》的記載,他是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的嫡系祖先。
基本概況
編輯少典,是中國原始社會時期有蟜氏部落的首領。因生黃帝號有熊,初封有熊國(河南新鄭附近),少典便被稱有熊國君。少典為伏羲和女媧之子的說法比較普遍,但是文獻同樣很少,比較有說服力的來自兩塊碑文——伏羲廟殘碑,曰:“東遷少典居于顓頊,以奉伏羲之祀。”三皇廟碑,曰:“包羲子少典為神龍首;東遷少典于顓[zhuān]臾之地以守包羲之祀。”同時少典被普遍認為是炎黃二帝的父親,少典的妻子是有蟜氏的任姒和附寶,任姒生炎帝,附寶生黃帝。《帝王世紀》曰:“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國語·晉語》四載:“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伏羲廟碑
相關研究
編輯名字釋義
據《說文解字》記載:“典,五帝之書也。”這個字形表現了雙手捧著書籍的形象,象征著權威和尊重。在古代,最具有權威性的典籍就是祭典,它被視為規范萬事的法典。關于“少”字的解釋,《說文解字》認為其含義是“不多也”,而《周易·略例》則進一步解釋為“夫少者,多之所貴也”。從字面上看,“少典”是指炎黃二族共同遵循的規則。它以書籍的形式存在,因此被稱為“冊”。雙手則象征著兩個族群的友好關系,表示他們都遵守這個共同的典冊。
活動地帶
通過文獻與考古的印證,伏羲氏、神農氏、少典氏、有蟜氏、炎帝、黃帝都曾在以洛陽為中心的伊洛河盆地留下遺跡。而少典部族的生存地帶是黃河中游南岸、青山以東,以新鄭為中心的密縣、禹州、鄭州一帶。少典氏族的活動地帶可以通過其與有蟜氏的通婚來考察。根據《國語·晉語》:“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 ”。而有蟜氏的居處之地可根據《山海經》中次六經的記載:“稿羝[dī]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無草木,無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是為螫[shì]蟲,實惟蜂蜜之廬。”這里的 “蟲”即有蟜氏所崇拜的圖騰神。說明有蟜氏是生活在平逢山的一支古老的氏族,平逢山即洛陽以北的北邙山,谷城山在孟津。有蟜氏族的地望確定以后,按照兩合婚姻的規律,少典氏的生活地域不會相距很遠。根據古籍記載和相關資料,少典氏又可被稱為少畛[zhěn]氏。青要山是畛水的發源地,因此可以推斷少典氏的祖居之地位于青要山。此外,青要山與平逢山相鄰,兩山的氏族少典氏和有蟜氏之間進行婚姻符合古代兩合婚姻的發展規律。另外,青要山、平逢山所在地區是上古伏羲氏與神農赫蘇氏的重要活動區域,作為伏羲后裔的少典氏很可能在這一區域生活活動。因此,可以認為少典氏的祖居之地位于青要山一帶。
創造發明文字
何光岳在其《炎黃源流史》中指出:“從‘典’字的形態來看,它與‘冊’字具有相似的形象特征。‘典’似乎是以竹制或木制的簡片為載體,這些簡片被串在一起,并置于祭臺上,供祭司和酋長們查閱本氏族的人員情況以及記載祭祀過程。”“少典氏可能是最早發明文字的人。”“倉頡發明了文字,這些文字被刻在陶器或巖壁上。然而,少典氏可能將文字刻在竹木片上,并使用藤葛串聯起來進行保存。這種方法比倉頡的發明更早。因此,可以推測倉頡是在少典氏創造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規范化和象形化處理。這使得‘典’字后來衍化成了諸如典冊、典籍、典常、典型、典范等名詞。”彭曦也認為少典與典冊、文字之間存在關聯。他在《試說少典和有蟜》一文中指出:“氏族以少典稱謂,必然有其特定的內涵。其中關鍵在于‘典’字。”他還指出:“只有當發明了文字之后,才有了典冊的出現。”
相關爭議
編輯真實性
少典在中國古代歷史和神話中有所記載,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性以及古代傳說的復雜性,不能確定他的真實存在。在古代歷史和神話中,有很多人物被賦予了神秘和超自然的特征,使得他們的真實存在成為一個問題。
人名爭議
有史料認為“少典”是一國或一個部落的名稱,而非人名。在談炎帝、黃帝出生時,出現了一個“少典氏”。但是根據圖騰主義的原則,“少典氏”在生二帝時根本就是多余的,因為那時的人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唐人司馬貞也察覺到此問題,他在《索隱》中說:“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那么這個“少典氏”究竟是指什么仍存在爭議。
相關傳說
編輯少典與熊將軍
在遠古時期,位于具茨山姬水河附近的少典族部落,以首領少典為首,其體型高大,箭術精湛,勇猛無比。一日,少典在深山獨自狩獵時,遇到了一頭熊將軍,作為熊群的首領,被人們尊稱為“熊將軍”。熊將軍主動示意少典騎在其背上,少典便騎上熊將軍,讓其背負。熊將軍馱著少典穿過陰森恐怖的大峽谷,來到了一片開闊之地,在此,熊將軍示意少典爬上了一棵高大的白果樹。少典上樹后,熊將軍在其樹旁環繞一周,隨后離去。過了一段時間,少典發現一頭巨獸出現在青石上,熊將軍及熊群列隊走過峽谷,排隊靜臥在巨獸面前,表現出明顯的敬畏。巨獸殺死兩只熊后,熊群才紛紛離去。少典理解了熊將軍的意圖,它是請求少典幫助對抗這頭巨獸。于是,少典從樹上射出三箭,雖然巨獸受傷后朝他撲來,但最終還是被少典射殺。熊將軍和熊群趕來后,共同慶祝了這場勝利。自此,少典與熊將軍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每當少典發出熊的叫聲,熊群就會出現在那棵大樹下,并服從他的指揮。有一次,少典部落與狼部落發生沖突,少典帶領成千上萬的熊戰勝了狼部落,成功奪回了失去的土地。由于熊的幫助,部落的人們感受到了安全,他們常常自豪地宣稱自己有熊的陪伴。因此,部落的名字由少典部落逐漸變為“有熊氏”或“有熊部落”,以此表達對熊的感激之情。
少典與熊將軍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部落逐漸發展壯大,形成了有熊國,而少典則成為該國的國君。
少典之子黃帝降生
某日,少典與妻子附寶共同前往田野種植糜子。少典手持木耜[sì]前行,附寶則懷抱一斗糜子種子緊隨其后。行至半途,天空突然昏暗,宛如夜幕降臨,連繁星都清晰可見。二人頗感詫異,不知所措。此時,天空中出現一道電光,猶如蛇形般環繞北斗七星旋轉,使得四周彌漫著一層青色。在此瞬間,附寶感受到腹中突然的一動,嚇得驚叫一聲,手中的糜子種子也散落一地。當少典回頭觀望時,一切又恢復了平靜。然而,自此刻起,附寶便懷孕了。她孕育了二十四個月后,于第三年在新鄭西北的軒轅之丘,生下了一個胖乎乎的男嬰。依照當時的習俗,他被賜予名為“軒轅”,即后來的黃帝。
黃帝降生
世襲情況
編輯資料來源:
后世紀念
編輯少典陵高約2.5米,周長約16米,面積約10多平方米,墳冢被青草覆蓋。墓前立有“有熊國君少典之墓”的石碑。碑陰有新鄭市人民政府、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撰寫的《少典墓碑記》。少典死后葬于有熊國都東北,其墓世傳為“熊冢”。有熊氏為之守陵,陵旁有熊莊,后改“熊”為“能”,至今能莊尚存。
少典墓碑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3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