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符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虎符,又叫兵符,是一種古代調兵信物。古代人們常以虎形來象征地位、權利與威嚴,所以把它做成伏虎形狀,而“符”是指一種信物,分左右兩半,中央與統帥各持一半,調發軍隊時需持符驗對,完全合體才能出兵。虎符由金、銅、竹等材料制成,刻有銘文。長度不超過10厘米,每個虎符采用嚴格的防偽措施。虎符由金、銅、竹等材料制成,其中以銅鑄的較多。外觀作狀虎形,背后有銘文。沿虎背分為左右兩半,右半留存朝廷,左半發給地方官吏...

    虎符,又叫兵符,是一種古代調兵信物。古代人們常以形來象征地位、權利與威嚴,所以把它做成伏虎形狀,而“符”是指一種信物,分左右兩半,中央與統帥各持一半,調發軍隊時需持符驗對,完全合體才能出兵。虎符由金、銅、竹等材料制成,刻有銘文。長度不超過10厘米,每個虎符采用嚴格的防偽措施。

    文物外觀

    編輯

    虎符由金、銅、竹等材料制成,其中以銅鑄的較多。外觀作狀虎形,背后有銘文。沿虎背分為左右兩半,右半留存朝廷,左半發給地方官吏或統兵將帥。一般較短小,長度不超過10厘米,每個虎符采用嚴格的防偽措施,如秦國的陽陵虎符,采用錯金工藝制作,即先在銅上刻出陰文,再嵌入金絲,最后打磨光亮。而五甲虎符虎脊的棘突和帶鉤刺的弧尾以及卯面 “旨”“毋”二字呈反書的特點,使之具有一定的防偽功能。截止2018年4月,中國發現了3件秦國國君使用的虎符。一種是陽陵虎符,另外兩種分別是珍藏在陜西省博物館杜虎符和流失到法國的新郭虎符。這些虎符造型相似,都采用錯金工藝制作,上面鐫刻著相同的銘文。

    命名由來

    編輯

    虎符,是中國古代皇帝用以調兵遣將的兵符。“虎者”,指虎符的虎形藝術造型。而“符”是指一種信物,一分兩半,雙方各執一半,兩半相合,就能履行某種約定,可發布指令或調兵遣將。據傳虎符最早是周朝軍事家子牙發明的。另外,古人崇拜老虎,認為虎為百獸之王,在民間,人們常以虎形來象征地位、權利與威嚴,所以把它做成伏虎形狀,故稱虎符。但虎形兵符并非唯一的形狀,在秦代就出現過鷹符和龍符等。

    歷史沿革

    編輯

    產生背景

    由于古代交通及通訊不發達,在外領兵將士與古代皇帝無法進行直接聯系,加上中國古代政治和封建統治者對軍權十分看重,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有時需要用一些手段對重兵在握的大將有所限制,因此,虎符成為皇帝節制和調動各地軍隊的憑證,是皇帝對將帥的最后一道授權。最早這種發兵制度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以青銅為主,一劈兩半,在符的左右兩側刻有銘文,以說明用兵的地區、范圍、權限等,且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讀。并且各地虎符均有不同,專符專用。

    虎符隋右屯衛銅虎符

    發展變革和消亡

    虎符盛行于秦漢時期。從漢朝開始到隋朝之前,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即虎符的銘文刻于虎脊之上,騎于中縫,只有合符之后,方可通讀。后來在歷史朝代變更時,虎符的形狀、銘刻等多有變化,隋朝時改用麟符,在唐朝時,唐高祖為避其祖李虎的名諱,廢止虎符,改用黃銅形兵符,稱為“魚符”,武則天當朝后改為“龜符”,中宗年間又恢復為魚符。南宋時又恢復虎符,改為虎形,而到元朝則用虎頭牌,到了后世,它逐漸演變成令牌等物,這種動物形狀的兵符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文物作用

    編輯

    古代的虎符主要用于傳達命令與調兵遣將,是皇帝和在外帶兵打仗將領的護身符,古時皇帝需要起兵時,會派人將自己的半塊虎符送給需要調兵的統領,兩塊虎符一旦吻合,則可發兵。否則將以謀反罪論處。因此,虎符在古代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歷史上,關于圍魏救趙的故事,是體現虎符這一調兵憑證的較為著名的典故。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57年,秦國重兵包圍趙國,趙國向魏國求救,但魏王卻遲遲不肯發兵救援。魏王的弟弟信陵君便請趙國女子、魏王的寵姬一一如姬設法偷出虎符。信陵君得到虎符后,派人殺掉屯兵不前的魏將晉鄙,奪得兵權,擊敗秦軍,解了趙國之圍。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曹軍赤壁大敗后,派趙云俘虜了南郡守將陳矯,取得虎符,之后用虎符把曹軍調開,奪取了荊州和襄陽。

    虎符陜歷博館藏虎符

    文物影響

    編輯

    虎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軍事文書,也是統領大軍的象征,在戰爭時期,更是肩負百姓性命、國家安危的重任。傳世的戰國新鄭虎符上有錯金銘文: “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以卜,必會王符,乃敢行之。[fán]燧事,雖毋會符,行毆(也)。”反映了古代王權集中,調動必用兵符的情況。中國人民大學孫聞博教授認為秦代櫟陽虎符在格式和用字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如秦代兵符題銘不是虎符,而是兵符,從而使君主角色更加分明,秦漢兵符存在用字減省,文字相對簡約。因此,秦漢兵符體現了戰國秦漢時期兵符的發展線索和制度演變。在通信不發達的古代,虎符作為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體現了當時的軍事與政治制度。也是閃爍著古人智慧之光的保密信物。

    相關文物

    編輯

    杜虎兵符,1975年,出土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橋村,且為左半符,整器為青銅質,虎形,昂首、塌腰、垂尾,作欲走勢,頸部有一穿孔,背面有一凹槽。長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02:11

    講解杜虎符(來源:導游周小冰)

    虎符

    杜虎兵符

    陽陵虎符,這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頒發給陽陵駐守將領的虎符,出土于山東莊,上有錯金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虎符秦陽陵虎符西漢堂陽侯錯銀銅虎符,長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狀,平頭,翹尾,左右頸肋間備鐫篆書兩行,文字相同,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相關研究

    編輯

    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陽陵虎符,各專家根據虎符上的錯金銘文,均有不同看法。金石學家羅振玉先生認為是秦虎符,現代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認為陽陵地名為漢景帝改革后才有。后期經過學者考證秦代設有陽陵縣(今河南省許昌西北),因此仍稱為秦虎符。通常虎符的兩個半符是分開的,羅振玉先生在《歷代符牌圖錄》中所介紹的45件虎符,都是分開的,除秦虎符外。近代學者王國維先生指出,通常“右符既不常在外,左符亦無入京師之理”。這與它們的功能相符。關于秦虎符兩半符合一,經過對文物的技術測定,考古人員發現虎符的左右兩符均是分開的。

    虎符陽陵虎符秦國虎符銘文格式可總結為 “某某之符+右在甲+ 左在乙+某權力 (或有或無 )”。其中 “某某”是符的用途, “甲”為地位較高的右符持有者,一般為君王,乙為地位較低的左符持有者,一般為地方掌管軍事的官員。如秦虎符(陽陵虎符) “甲兵之符 ,右才 (在 )皇帝 ,左才 (在)陽陵。”此外,除了含有虎符基本格式之外 ,還有一種加入了對符的使用規定。如杜虎符“甲兵之符,右才 (才 )君,左在杜。凡興士被 (披 )甲,用兵五十人[nǎng] (以 )上 ,必會王符 ,及敗行之;燔膳 (燧 )事,雖母 (毋 )會符,行毆也。”即征調士兵五十人以上日寸必須要與君王持有的虎符配合使用 ,但如果碰到烽火戰事,可以單獨使用。另外,杜虎符的銘文的書寫是由脊朝腹,豎向。由頭向尾豎向閱讀,而在秦王政稱皇帝后,陽陵虎符的銘文順虎脊側,從虎頭寫到虎尾,豎向書寫,由脊向腹豎向閱讀。1979年,在陜西鳳翔出土的金虎符,只有一半,沒有銘文,臥虎狀,且體型較小,高僅2.3厘米,長僅4.8厘米,重35.6克。虎巨目大耳、張口露齒、四腿曲臥、長尾上卷,通身紋飾為凸雕和陰刻,背面還有扣槽。對此此件虎符的制造年代,有專家推測是春秋戰國時期,有部分學者認為可能是秦國所制,還有部分專家認為是仿虎符之作。此件虎符收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32411/

    (9)
    詞條目錄
    1. 文物外觀
    2. 命名由來
    3. 歷史沿革
    4. 產生背景
    5. 發展變革和消亡
    6. 文物作用
    7. 文物影響
    8. 相關文物
    9. 相關研究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