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又稱大禹、帝禹、夏禹。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一說是六世孫)。夏朝的開國君主。
人物生平
編輯治水建功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禹的父親是鯀,母親是修己。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帝的孫子,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沒有登臨帝位,而是給帝王做大臣。堯在位時,鯀被堯任命治理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經過九年時間,治水沒有取得成效。帝堯年事已高,讓舜代行天子之政,舜在巡視時發現鯀未能治理洪水,在羽山(今山東省境內)殺死鯀。舜繼任帝位后,征詢四岳誰可以光大帝堯的事業,四岳舉薦禹任司空,治理水患。于是禹被任命為司空,繼續鯀的事業治理水患。禹和伯益、后稷立即奉行帝舜的命令,派諸侯和百官召集百姓一同治理洪水。禹為父親治水無功遭受懲罰感到難過,于是辛苦勞作,努力思索,總結父親鯀治水的失敗經驗,將淤堵改為疏通。治水期間,禹根據山勢的走向砍伐樹木制作路標,來測定高山大川,并隨身帶著測量儀器,測度地形的高低,從西向東,帶著百姓們一路疏通水道,將積水引入江河,將江河引入海洋。經過十三年的治理,水患終于消除。
唐 佚名《大禹治水圖》縱159.5厘米 橫88.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禹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用工具和儀器開辟九州土地,打通道路,修筑堤壩,測量山岳。禹命令益給百姓稻種,教導百姓在低洼潮濕的地方種植,還命令后稷給予百姓們應急充饑的食物,并在食物充足的地方調取糧食給缺少食物的地方,各地食物儲備得以均衡。禹走遍山川,對各地不同的地形、習俗、物產等了如指掌,初步劃定了九州,并根據各地的情況制定了進獻貢物的品種和標準。禹成功治理水患后,九州得以統一,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河道、山路已疏通,四海之內的諸侯都可以來朝貢。禹還以距天子都城遠近命名地方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并明確各地事務。帝舜賜給禹玄圭,向全天下人宣布治水成功。天下從此太平,百姓也安居樂業。
繼任帝位
禹治水的功績聞名于世,皋陶敬重禹的品德,命令百姓都以禹為準則,帝舜的德業更加昌明。禹向帝舜進言,要善用人才,以仁德輔政。帝舜向上天舉薦禹為他的繼承人。十七年后舜去世,三年治喪結束后,禹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因禹有治水、劃定九州、制定稅賦等功績,天下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禹,于是禹登上天子位,國號為夏后。禹改定歷日為夏歷,并分封堯的兒子丹朱和舜的兒子商均。另外,禹還制定因地制宜的貢賦制度以及五服制。禹登上帝位后,召集各諸侯在涂山(今安徽省懷遠縣境內的淮河與渦河交匯處)會盟,各諸侯帶來朝賀貢禮,禹在各部落首領面前祭天。之后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青銅制成九鼎,象征統一天下九州萬國。
讓位逝世
禹繼任帝位后,向上天推薦皋陶為帝位繼承人,并把政事交給他,但是皋陶還沒有繼任就去世了。禹又舉用了益,把政事交給他。禹在位的第十年到東方視察,在會稽(今浙江紹興)逝世。(《竹書紀年》記載為四十五年,《帝王世紀》記載禹享年一百歲左右)三年喪期結束,益把帝位讓給禹的兒子啟。因益輔佐禹時間不長,天下并不順服他。禹的兒子啟很有才能,天下人心都歸向于他,于是啟繼承了帝位。
主要成就
編輯劃分九州
禹在治水途中,砍削樹木作為路標,為高山大河界定土地的疆界,疏通河道、山道。后來,禹對其所到達的地區,按照山川、物產、風俗等不同情形做分區,初定九州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及雍州。
貢賦制度
禹在治水途中,走遍山川,對九州各地情形比較了解,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賦稅制度。禹規定在賦稅征收過程中必須謹慎有節,要嚴格依照土地的等級確定賦稅數額。禹將九州的田地按土質肥沃程度分為三等,即上、中、下三等 。而每等再分三級 ,即上等分上上 、上中 、上下 ;中等分中上、中中、 中下 ;下等分下上 、下中、下下,共三等九級 ,然后根據各州土地等級 、經濟和生產發展狀況確定各州貢賦的多少。
五服制
禹還規定帝王所在的都城五百里的地區為甸服,再外五百里為侯服,再外五百里為綏服,再外五百里為要服,最外五百里為荒服。甸服靠內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的擔任國家的差役,三百里擔任偵察工作 。侯服靠內一百里以內要為天子服役,二百里以內要管理國家事務,三百里以內要聽候天子之命。綏服靠內三百里以內要推行文教,二百里以內要奮力保衛王室。要服靠內的三百里居住少數民族 ,向外的二百里安置犯法判的罪犯。荒服靠內三百里住著蠻族, 向外二百里安置犯法判處流放的罪犯。五服各進納不同物品或負擔不同勞務。禹的五服制構建起一個基本的國家政治經濟框架,是對貢賦制度的補充。
禹鑄九鼎
禹登帝位后,決定在涂山(今安徽省懷遠縣境內的淮河與渦河交匯處)召開諸侯大會 ,總結結涂山治水成功經驗并慶功表彰。大禹發出朝會諸侯通知后 ,各地諸侯紛紛率隊從四面八方趕來,并進獻了許多朝賀的貢品 。禹為紀念這次大會,將各方諸侯、方伯進獻的金(青銅)鑄成九個鼎,即豫州鼎、冀州鼎、兗[yǎn]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雍州鼎、梁州鼎,代表九州,象征著統一天下九州萬國,是夏王朝的鎮國之寶。九鼎因此成為天命所在,象征政權穩固、春秋鼎盛,后夏、商、周三朝均以九鼎為傳國重器。
夏時期全圖
人物評價
編輯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禹,我對他已經沒有可以挑剔的了。 他的飲食很差,祭祀用品卻很豐盛;他自己穿著樸素,祭祀的服飾和冠冕卻做得華美;他的住所很簡陋,卻不吝惜修渠挖溝所耗費的財力。”季札評價:“美好啊!勤于民事還不以功德自居,除了禹,還有誰能做到呢?”司馬遷評價:“禹勤于治理洪水,手掌腳掌都變厚了,踏遍山河,四季勞作。”著名歷史學家金景芳評價:“夏禹是偉大的,無與倫比的,中國第一個國家之締造,是在夏禹的偉大名字之下實現的。”
人物爭議
編輯禹是人還是神爭議
關于禹是人還是神的爭議,學術界對此各有爭論。一種觀點認為禹是神。1923年,古史辨領軍人物顧頡剛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文章中對古史關于大禹的記載進行了質疑和否定。顧頡剛認為而《詩》《書》 里的“帝”都是上帝,故上帝建商,洪水茫茫時,上帝派禹下治理。所以 禹是上帝派下來的神,不是人。另一種觀點則禹是人。如郭沫若曾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里有“夏禹的問題”一節,內容通過對《齊侯镈[bó]》 《齊侯鐘》及《秦公簋[guǐ]》的研究,認為商之前確實有夏,且禹為夏之先祖,是人王。
禹故里爭議
因為歷史久遠,古籍中關于大禹故里的記載大多語焉不詳,學術界對此產生激烈探討,形成了以下幾種說法。一是河南嵩山說,以田繼周和周原孫先生為代表,田繼周在《先秦民族史》中提到,,認為大禹出生地應在今鄭州、嵩山、密縣一帶。二是四川北川說,以李德書、謝興鵬、謝元魯等為代表的四川學界大多數專家的支持,《姒氏世譜》也持此說。三是四川汶川說,以馮漢驥、羅進勇先生為代表,在譙周《蜀本紀》、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元和郡縣志》以及《太平寰宇記》 等古文獻中也有記載。四是杞地說,以李灃[fēng]先生為代表,他在《大禹出生山東考》中作了詳細考證,杞地位于今河南、山東交界。五是陜北說,以陳剩勇先生為代表,他 在《大禹出生地考實》中描述:“大禹出生地在現今陜西北部。”六是山東說。此說以王禹時和李明煜先生為代表,李明煜先生在《大禹出生及治水地望考略》中認為大禹出生于今山東寧陽縣。七是山西說,以李仲立先生為代表,他在《大禹出生地辨析》中描述:“大禹的出生地說法很多,但從考古與文獻結合來看,當在山西為可信。”八是青海民和說,以鮑義志、林有盛等為代表,青海境內的喇家遺址和大禹活動的時間均為4000年前;《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大禹“導河積石”的積石峽就在喇家遺址附近。
舜禹禪讓爭議
《史記·五帝本紀》《尚書·堯典》等古籍中對于堯禪位于舜有明確記載,堯先對舜進行了考察,在舜的才能足以治理天下時,才決定禪位給舜,而對于舜傳位于禹卻沒有明確記載,因此對于舜是否禪位給禹有爭議。學者張海濤在《舜禹禪讓新考》中提到,禹的繼承有很大的可能是以和平的方式結束的,雖不能像堯舜那樣走完兩大程序,但也經歷了一定的宗教儀式。禹治水有功,是舜任命的眾多官員中功勞最大的,只是舜在南巡時突然死亡,沒有來的及禪讓。學者謝志平在《“舜禪位于禹”質疑》中認為舜沒有禪位給禹,舜禪位于禹是想象出來的神話。舜沒有像堯對自己的考察那樣考察禹是否有治理天下的能力,禹治水成功也不是舜對禹的考察,否則大禹治水成功之后舜就應該禪位于禹了,而舜直到在蒼梧死去,舜都并沒有禪位于禹。由此推斷,舜禪位給禹可能只是后人為了美化先賢編造的。
禹葬會稽爭議
對于禹是否死于會稽(今浙江紹興),一部分人持肯定態度。在《史記·夏本紀》《墨子》《呂氏春秋》《越絕書》等古籍文獻都有相似記載,東漢班固在也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會稽山有禹冢和禹井。另有一部分人持否定觀點,東漢初王充在《論衡》中否定禹到會稽的傳說。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林華東在《再論越族的鳥圖騰》的注解中認為,夏禹是不可能到達浙江的。
家族成員
編輯相關故事
編輯大禹治水
傳說禹與涂山氏的女子新婚四天后,就離開妻子,和益、后稷一起奉帝舜的命令去治水。禹的妻子直到生啟時,禹還在外治水。到啟長大了,禹還在治水。治水期間禹因為擔心因私廢公,三次過家門而不入。禹治水大公無私的的精神,受到了百姓的贊揚,也被帝舜所重視。于是帝舜在晚年向上天舉薦禹,把帝王的位置禪讓給禹。
禹鑿龍門
大禹治水時,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汪洋。周圍百姓的生活窘困不堪,溺死的人有很多。大禹感念百姓遭受洪水之苦,于是先帶領人們疏通了洛水,使其匯入黃河。而伊水受阻于龍門山,大禹鑿開龍門山,將龍門山分成東西兩半,伊水得以從中間流出,和洛水匯合一起注入黃河,解決了這里的水患。
禹斬蛟龍
很久很久以前,三川是一個美麗的湖泊,湖畔長著繁花百樹。人們住在四面的山頭上,吃水只能去山下湖里背,十分苦難。大禹帶領人們挖山開道,疏通河流,把三川的水引出去。人們也從山上搬到山下平地安居樂業,十分安穩。 但好景不長,不知從哪里來了兩條惡龍,一條是青龍,一條是黃龍。這兩條惡龍經常興風作浪,攪渾河水, 沖毀良田,百姓們不得安寧。百姓們求大禹為民除害, 制服惡龍。大禹在黃河邊上設祭壇, 祈求上天賜斬蛟神劍。七七四十九天后,上天賜給了大禹斬蛟神劍。兩條惡龍來作怪時,大禹高舉斬蛟神劍向黃龍砍去,砍下了龍頭,黃龍頭飛過黃河南岸變成了一座黃土山。 黃龍的喉結骨掉到黃河中變成了一塊巨石。大禹和黃龍搏斗時,青龍乘機飛過黃河向南飛去。大禹一步跨過黃河, 揮劍向青龍斬去,斬斷了青龍的腰身。 大禹除掉兩條惡龍后,人們得以繼續在川美麗富饒的三川生活。
大禹趕石
大禹鑿開三川東面的山嶺后,將三川的積水全部引了出去,但居住在山兩面的百姓卻來往不便了。人們站在黃河兩岸的山上,隔河相望,不能來往。 大禹看到后,想在寺溝峽山谷上修一座石橋,方便兩岸的百姓。大禹設了祭壇,請求天庭賜趕山鞭。上天很快賜下了趕山鞭。大禹得到趕山鞭后,從積石山上往下趕石。大禹趕石時把所趕的石頭,吹了仙氣變成了石牛往下趕。好多牛東奔西跑,不聽指揮,趕到寺溝峽附近石牛已經不見蹤影了。大禹四處尋找,在寺溝峽東面山坡上遇見 了一個牧牛老人,大禹問牧牛人說:有沒有看到我的牛。牧牛人答道: 沒看見牛,看到了許多巨石向西面滾去。牧牛人石字剛說出口, 大禹趕的石牛就停在山上不動了,不管大禹怎么施法,這些石頭就是不動。現在寺溝峽兩面山上有許多五顏六色的大石頭,就是當時大禹用趕山鞭趕來的石頭。
相關作品
編輯相關書籍
相關影視
相關動畫
墓葬與紀念
編輯雜志封面
2022年12月29日,國際學術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第9卷第36期的背封面刊載了一幅濃郁中國風的“大禹治水”圖,以此來重點推介本期刊發的中科院水生所孫永華團隊與華中農業大學陳振夏團隊的合作研究論文《一個生殖細胞特異的線粒體融合因子調控生殖干祖細胞的維持與分化》一文。該封面采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大禹治水”為概念,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代表物種繁衍的載體——生殖細胞系,以大禹手持的神器耒耜(lei si)代表文中報道的生殖細胞系特異表達的線粒體融合因子——Pld6,形象地呈現了Pld6介導的線粒體融合和線粒體動態對于生殖細胞系發育穩態和物種生殖繁衍的重要調控作用。
祭禹
夏桀滅后,商湯王封夏王室姒姓一支貴族于杞國,以奉祀宗廟祖先。周武王滅商為王后,封禹王的后裔東樓公于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大禹王祭祀為國家祭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公元960年,宋太祖頒詔保護禹陵,開始將祭禹正式列為國家常典。明清兩朝的祭禹儀式和制度最為完備,典禮也最為隆重。明清兩朝大祭禹陵各達20多次。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親臨紹興祭禹。1933年,禹廟再度修復并舉行了隆重的祭禹活動。大禹因治洪水而著,也受到民間崇拜,民間是將大禹作為水神來崇拜的。道教中,禹為水官大帝,誕日為十月十五日下元節。
禹陵
禹陵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禹陵鄉禹陵村,由禹陵、禹祠和禹廟三大部分組成,是后人為頌揚和紀念中國古代第一位治水英雄和夏朝的奠基者大禹而修建的。禹受舜帝之命治理洪水,多年在外治理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因勢利導,最后成功治服水患,創下偉業。禹陵現存的建筑主要是明、清和民國時重建的。
禹陵
禹王碑
禹王碑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岳麓山北峰山頂東側。碑文寬1.4米,高1.84米,刻有直書9行,每行9個字,共有77個字,字體難辨,類似蝌蚪文或鳥篆。歷代文人曾潛心研究,明代楊慎等有釋文多種,碑文大意是記述和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西安碑林、紹興禹陵、云南法華山、武昌黃鶴樓等處,均以此碑為模本復刻。禹王碑占地面積30平方米,由禹王碑刻、歐陽正煥碑刻、陳新亞碑刻、張之才碑刻等組成。1993年4月,禹王碑被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對研究中國古代民間故事傳說和考證古文字的演變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岳麓山上的“禹王碑”
禹王城
山西運城禹王城
禹王城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7.5公里處的禹王鄉,地處青龍河平川和鳴條崗丘陵地帶。禹王城即古安邑城,相傳為禹都安邑所在,被譽為華夏第一都。東周時是魏國國都,秦設河東郡于此,兩漢時期皆為河東郡所在,是經濟、文化的大都市之一。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曾臨時設都在此處半年,兩晉時期為安邑縣,北魏孝武帝神嘉元年(公元525年)將安邑為南、北兩縣,南安邑即今鹽湖區安邑辦事處所在,北安邑就是今禹王城遺址。禹王城城址有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臺四個部分。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禹王城遺址
湖北黃岡禹王城
禹王城遺址位于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城址為夯土城墻,現南面城墻保存較為完好。禹王城又名邾城,邾[zhū]城之名始于公元前255年。戰國后期,楚考烈王即位后,揮師北伐,先滅魯國,再亡邾國(遺址在今山東省鄒縣境內),將邾國君民遷到此處。邾國君民在原有城池的基礎上,筑城建屋,并正式命名此城為邾城。禹王城遺址雖然經受了二千多年的滄桑,但城池依稀可辨。禹王城是黃岡市古老的城址,經歷年調查勘探發現了大批文化古跡。
禹王池
禹王池位于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西山景點入口處,是龍門石窟景區內的主要自然景點,據說禹王池是唐宋時期人們為紀念大禹而建立的,禹得名與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有關。禹王池長8.2米,寬6.6米,池中清泉翻涌、綠草茵茵,水溫一年四季保持在25℃左右。
禹王池
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
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簡稱大禹獎)是水利行業的最高科技獎。2002年由中國水利學會申請設立,自2003年開始,每年評審一次。2017年,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確定水利學會為水利科技成果評價試點單位。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是為獎勵在水利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等活動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有利于促進水利科技進步、改革發展和人才培養。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下設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普及獎和創新團隊獎等獎項,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設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四個等級,科學普及獎和創新團隊獎不分獎勵等級。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32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