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賴朝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源賴朝(日語:みなもと の よりとも)(1147年4月8日-1199年2月9日),又稱鐮倉殿,平安時代末期河內源氏源義朝的第三子,名將源義經的異母兄,是日本平安時代末期至鐮倉時代的武將、政治家,鐮倉幕府的開創者。久安三年(1147年),源賴朝出生于尾張國愛知郡熱田(今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熱田區),幼名“鬼武者”,是清和源氏(清和天皇后裔)的支流河內源氏的名將源義家的后裔,其父源義朝是當時河內源氏中十...

    源賴朝日語:みなもと の よりとも)(1147年4月8日-1199年2月9日),又稱鐮倉殿,平安時代末期河內源氏源義朝的第三子,名將源義經的異母兄,是日本平安時代末期至鐮倉時代的武將、政治家,鐮倉幕府的開創者。

    人物生平

    編輯

    早期經歷

    久安三年(1147年),源賴朝出生于尾張國愛知郡熱田(今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熱田區),幼名“鬼武者”,是清和源氏(清和天皇后裔)的支流河內源氏的名將源義家的后裔,其父源義朝是當時河內源氏中十分有名的武將,其母由良御前則是尾張國的“熱田大宮司”藤原季范的女兒。保元三年(1158年),源賴朝任皇后宮權少進。平治元年(1159年),源賴朝十三歲,歷任右近衛將監、西門院藏人和二條天皇的六位藏人。同年陰歷十二月,其父源義朝參加藤原信賴策劃的“平治之亂”,當時十三歲的源賴朝跟隨父親出陣作戰,這也是他的初陣。藤原信賴與源義朝政變成功之后,幽禁了后白河法皇與二條天皇,開始給自己加官進爵,源賴朝也因為是源義朝的嫡子受封從五位下右兵衛權佐,官職與地位超過了兩個哥哥,正式被源義朝確定為自己的繼承人。但父親不敵平清盛(伊勢平氏棟梁平忠盛的嫡子),平清盛在六條河原擊敗源氏聯軍,成功救出被幽禁的二條天皇,源義朝被殺,源賴朝逃亡美濃途中被捕,押送至京都六波羅。作為參戰者的源賴朝本應被處死,但平清盛的繼母池禪尼認為源賴朝長相酷似自己在久安五年(1149年)夭折的兒子平家盛,于是向平清盛求情,最后死刑改為流放。永歷元年(1160年),源賴朝被流放至伊豆國。

    流放歲月

    源賴朝的流放地伊豆國蛭小島(現靜岡縣伊豆之國市),當地是屬于北條氏支配的領域。最初負責監視源賴朝的是被曾我兄弟視為仇敵的工藤[yòu]經的父親祐繼,但他在不久后過世。其后源賴朝轉而受祐繼的異母弟弟伊東祐親的監視。承安二年(1172)伊豆成了攝津氏賴政的知行國(據《玉葉》七月九日條),因而仲綱重新上任,而由賴政擔任知行國主。治承四年(1180年)四月,源賴朝已被流放至伊豆二十一年,他處于伊東佑親的監視下度過青年時期;后被北條時政看管,北條時政在與源賴朝的相處期間,看出其是可造之才,于是將女兒北條政子許配給了流放伊豆的源賴朝,源賴朝自此得到北條氏的全力支持。

    舉兵反平

    以仁王是后白河法皇的第二皇子,治承三年(1179年),平清盛發動政變,幽禁后白河法皇,并在之后強行擁立安德天皇登位。由于此過程中沒收了以仁王的土地,使得以仁王對平氏產生了怨憤。以仁王暗中和與平氏有矛盾的權門寺院以及其義母八條院領地的武士互相聯系,在得到源賴政一族的幫助后,于治承四年(1180年)四月九日,向關東的源氏各族頒發討伐平氏的令旨,史稱“以仁王令旨”。治承四年(1180年)四月二十七日,轉移到北條時政根據地附近蛭小島的源賴朝也收到“以仁王令旨”,但未曾起兵。治承四年(1180年)五月,后白河的第二皇子以仁王與攝津源氏源賴政籌謀打倒平家的計劃被發覺,史稱“以仁王之亂”。遭到平氏追討的以仁王與源賴政在逃亡南都的途中,在宇治與平氏的追兵交戰,雙雙戰死。但是,催促源氏起兵打倒平氏的令旨已被發往全國各地。治承四年(1180年)六月,平清盛將都城遷至攝津國福原,并對京都周邊的反平家勢力進行敲打后,平清盛便將矛頭指向源家嫡流的源賴朝。源賴朝母比企尼的外甥三善康信探知平清盛的討伐計劃后,立即派密使前往伊豆告知源賴朝,要他趕往奧州(今本州北部地區)避難。在流放的二十年間,源賴朝臥薪嘗膽、一直想要打到平氏,他認為這正是舉兵反平的好時機。于是,源賴朝響應以仁王追討平氏的令旨,聯合源氏各系子孫起來討伐平氏。源賴朝一方面積極動員武士,另一方面又假托以仁王的新政府依然存在,聲稱新政府已授予他整個東國的統治權。以此名義,源賴朝在八月十七日深夜開始行動,為壯軍威,對平氏一族的伊豆國目代山木兼隆發動夜襲,消滅山本兼隆,成功掌握伊豆國衙的權力,宣布廢除山本兼隆的一切惡政,取得了初步起兵的勝利。治承、壽永年間的內亂由此爆發。為與三浦氏的大部隊會合,源賴朝及其追隨者向相模進發。源賴朝所率領軍隊不過300人,卻在石橋山遭遇大庭景親、伊東佑親等平氏方的三千大軍而大敗,險些喪命的源賴朝由箱根渡海逃往安房。

    入駐鐮倉

    在石橋山大敗的源賴朝經由海路于治承四年(1180年)八月二十九日到達安房,他首先在當地豪強安西景益的幫助下安頓下來,逐漸聚集起在石橋山和衣笠城兩次戰敗而失散的舊部,接著分別派遣使者通知千葉常胤和上總廣常前來會合。千葉常胤很快帶領三百人將源賴朝迎接到下總,同時襲擊下總國府,殺死平家在下總的目代。來得較晚的上總廣常帶來兩萬人。擁有近三萬大軍并且坐擁上總、下總、安房三國的源賴朝聲勢大振,他決定進一步往北向武藏國發展。九月二十九日,源賴朝起兵前往武藏,武藏國的葛西清重、足立遠元等聞迅來投靠源賴朝。而在衣笠城之中和三浦義澄作對的武藏豪族河越重賴等人也被源賴朝的軍隊所征服,向源氏投降。在安房,源賴朝不僅實現與三浦氏的會合,而且還召集了千葉氏、上總氏、[tián]山氏,聽取千葉常胤的建議,將相模的鐮倉定為大本營。在治承四年(1180年)十月六日進入與源家關系頗深的鐮倉,暫住百姓家。十月九日,源賴朝選定在鐮倉的府邸地點,原位于山內的知家事兼道的宅邸被改建在大倉鄉;大約兩個月后,大倉新邸完工,大倉的賴朝亭也被稱為“御所”。治承四年(1180年)十月,源賴朝從安房回到武藏。鐮倉是源義朝經營多年的地方,附近各武士都對源賴朝皆對其擁戴,使得源賴朝的勢力迅速擴張,成為關東地區一支不容小覷的隊伍。源賴朝勢力的迅速擴張令平清盛震驚,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安德天皇的名義任命孫子平維盛為討伐使,發兵東國,同時宣旨呼吁甲斐國(今山梨縣)武田信義、常陸國(今茨城縣)佐竹義政、陸奧國(今青森、巖手縣)藤原秀衡配合平維盛四面圍攻源賴朝。但由于源賴朝策反武田信義,雙方并未交鋒。

    富士川之戰

    治承四年(1180年)十月十二日,源賴朝率領軍隊在駿和(現為靜岡縣)富士川迎擊了以平清盛之孫平維盛為討伐使的平氏軍。平清盛下令徹底消滅源氏,并要發兵伊豆,滅掉源賴朝,以解除心頭之患。十月十八日,平維盛的討伐軍到達富士川西岸,準備與源賴朝決一死戰。此時,源賴朝前有討伐軍挑釁,后有常陸國佐竹義政軍隊的圍剿。針對當時敵眾己寡的形勢,源賴朝決定采用迂回戰術,派武田信義率兵包抄平氏軍的后路。十月二十日晚,武田軍偷襲途中經過富士沼澤地,不小心驚動在沼澤地夜間棲息的大群水鴨,水鴨驚慌逃走,其振翅之聲“騙成軍勢之狀”,平氏軍聞風喪膽,以為大軍來襲,紛紛丟械而逃,源氏軍不戰而勝。這次戰役的勝利,太大削弱了平氏的威勢,平清盛在失敗中一病不起,于治承五年(1181年)陰歷二月去世平氏軍的潰敗,使得源賴朝在戰略上取得主動地位,源氏軍氣勢大漲。千葉常胤、平廣常等人力諫不要繼續追擊,主張“先平東夷之后,可至關西”,源賴朝接受建議,返回鐮倉,致力于鞏固根據地的建設。回到鐮倉后,源賴朝創立“御家人制”使武士長期效忠于自己,廣納賢士,獲得一批濟世良才的支持。

    平定坂東

    富士川戰獲勝后,源賴朝與其堂弟源義經在黃瀨川相會,源賴朝采取上總廣常和千葉[yìn]常的建議,帶領坂東大軍回到了鐮倉源,在金砂城之戰和野木宮之戰中取得勝利,相繼占領房總、武藏、相模等地,最終在壽永二年(1183年)2月野木宮合戰后平定坂東。源賴朝雖然稱雄東國,建立鐮倉政權,但始終未得到朝廷的承認,“叛逆之賊”的名聲始終未消。源賴朝為了“正名”,利用源義仲與平氏、平氏和院廳、源義仲和院廳的矛盾,通過秘密談判,打通了與院政的聯系。

    兄弟交惡

    在眾多反平氏的勢力中,源賴朝的同族兄弟源義仲的勢力發展最為迅猛。源義仲于治承四年(1180年)九月在信濃木曾谷地方舉兵反平,其后發展十分顯著。治承四年(1180年)十一月,平清盛將都城從福原遷回京都。但僅時隔一個月,其子平重衡做出火燒東大寺大佛等南都寺院的失態之舉,狀況更加惡化。治承五年(1181年)閏二月四日,平清盛在留下必取源賴朝首級于目前的遺言后,便因熱病去世,享年64歲。壽永二年(1183年),源義仲鏟除了北陸地區的平氏勢力。壽永二年(1183年)七月,源義仲攻占京都,平宗盛攜安德天皇逃離京都,平氏被趕出京都。源義仲進入京都后,擁立后鳥羽天皇,自己成為京都守護。源義仲多次呼吁源賴朝歸京,企圖借源賴朝之勢壯大自己的聲威,但源賴朝不愿屈居人下,拒源義仲的提議。壽永二年(1183年),源賴朝建立東國政權,同年朝廷頒布《壽永宣旨》,承認其在東部之統治權,與進入京都的武將源義仲和西國的平氏對立。《壽永宣旨》不但承認鐮倉政權的合法性及其在東國地區的統治權,而且還使源賴朝獲得了在東海、東山、北陸等地的行政、司法權,引起占據京都的源義仲的不滿。源義仲強烈要求后白河法皇斷絕與源賴朝的聯系,并發布聲討源賴朝的院宣。后白河法皇不但不應允,還急召源賴朝進京;源賴朝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應后白河法皇召進京,派弟弟源義經、源范賴兩人率兵西進。大軍抵達伊勢國后,貴族們提心吊膽,要求源義仲退出京都;但源義仲不愿將成果拱手讓人,更不滿后白河法皇的所作所為,于十一月九日逮捕后白河法皇,并自命為“征東大將軍”。壽永三年(1184年)正月二十日,鐮倉軍在宇治川之戰中擊敗義仲軍,源賴朝得到后白河法皇的院宣后,在全國發布通緝命令追捕源義仲。壽永三年(1184年)正月二十日,源義仲與源賴朝在近江(今滋賀縣)的粟津激戰,源義仲失利,源義仲戰死。

    源賴朝

    源賴朝建立幕府的地區

    掌控畿內

    在源義經、源范賴戰敗源義仲的第六天,院廳發布宣旨,任命源賴朝為征討平氏的征討使。壽永三年(1184年)二月初,源氏9萬大軍在源義經、源范賴帶領下西征平氏。二月七日,兩軍在一之谷展開會戰,兩軍短兵相接;源氏軍又采用迂回戰術,派一支輕裝部隊攀越鴨越山天險,襲擊敵后,致使平氏從海陸兩路倉皇敗逃。八月,戰事再起,源氏軍分兩路,由源范賴和源義經率領乘船渡海圍攻平氏最后的據點屋島(今四國北)。在建設鐮倉時,源賴朝又增設了主管行政事務的“公文所”和主管民事訴訟裁判事務的“問注所”,由大江廣元和三善康信分別擔任這兩個機構的長官。

    壇浦之戰

    壽永三年(1184年)9月,源賴朝刻意冷落源義經,只派源范賴征討平家。源范賴為繞到平家背后,取徑山陽道,但為平家識破,源范賴大軍遭平行盛截斷,關門海峽亦為平知盛封鎖,陷入兵糧不繼的困境。隨著源氏勢力的發展,平氏退據關西,企圖以四國的屋島為根據地,控制瀨戶內海。元歷二年(1185年)陰歷三月,壇浦之戰爆發,壇浦之戰是源氏和平氏之間的最后一次戰役。屋島之戰后,平家撤退到長門的彥島據守,而源范賴和源義經亦在對岸布陣對峙。雙方已有海戰的覺悟,開始集結戰船,平家500艘,源氏840艘(《吾妻鏡》版本)。最終,源賴朝一舉殲滅了平氏軍,取得大勝,平氏將帥多沉沒海底,平宗盛被捕獲,平氏所挾持的幼主安德天皇也連同皇位象征的三神器之一的玉劍也掉入海中。壇浦決戰之后,源賴朝在軍事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追殺義經

    壇浦之戰的勝利,使得天下歸一,然而,在源賴朝確立全國統治的勝利即將到來之際,他聽信讒言,兄弟[xì]墻。源賴朝的同胞兄弟源義經,是壇浦決戰的有功之臣,他追隨其兄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一之谷戰役后,源義經受命駐守京都。后白河法皇為牽制源賴朝,想離間兩兄弟,于是任命源義經為從五位下檢非違使、左衛門少尉,并允許其出入院廳。源義經未經過源賴朝同意,擅自接受后白河法皇的任命,違反鐮倉根據地初創時期源賴朝宣布的“御家人勛功之賞,必須聽命賴朝定奪”的規矩,源賴朝對此耿耿于懷。壇浦之戰后,源賴朝不僅沒有給予源義經獎賞,還沒收原先獎勵給他的24所莊園,并下令禁止他返回故里,違反此令將嚴懲不貸。知道自己犯錯的源義經再三請求原諒,但源賴朝已對源義經失去信任。元歷二年(1185年)十月十七日,源賴朝密令土佐坊昌俊入京謀事。十月十七日夜,土佐坊昌俊率領60余騎突襲堀川御所。源義經提刀應戰,之后叔父源行家亦率眾支援,土佐坊昌俊不敵,敗逃鞍馬山后受縛。土佐坊昌俊坦承一切皆為源賴朝授意,讓源義經非常寒心。源義經與叔父源行家商討后決意起事,并向后白河法皇稟告,得到了追討源賴朝的院宣,但十月二十四日在其父源義朝的供養法會上卻未能得到家臣廣泛的支持。十月二十六日,源義經將土佐坊昌俊斬于六條河原,與源賴朝正式決裂。源義經心知京都不是謀事之地,無力迎戰,決定離京西行,投靠九州的菊池氏,在西國發展勢力。十一月三日源義經等率500人左右由攝津大物浦走海路去往九州,突遇暴風雨來襲,源義經等人又退回了攝津。

    源賴朝

    對面石(傳說源賴朝與源義經相會之處)

    天下草創

    元歷二年(1185年)十月末,源賴朝以追討源義經和整治治安為名,派遣武士進京,強迫后白河法皇承認自己在屬地設置的守護、地頭的合法性,并要求將這一制度擴大到全國,并且令朝廷下達了追討源義經的院宣一事;源賴朝得到后白河天皇的院宣后,在全國發布通緝命令追捕源義經。源賴朝剿滅平氏,為自己控制國家大權掃除主要障礙,但還存在以后白河法皇為代表的皇家貴族勢力。雖然源賴朝知道源義經反叛幕后的操縱者是后白河法皇,但他不愿步平清盛、源義仲后塵。他用寬容的態度對后白河法皇,表面上一再表示自己對皇室的虔誠,背地里不放松對后白河法皇的警惕,并對其施加壓力,使得自己的一些政治措施能為其批準,推行全國。元歷二年(1185年)陰歷十一月,源賴朝提出在朝廷建立“議奏”制,以右大臣藤原兼實為首的十名議奏,都是由源賴朝推薦的、與鐮倉方面關系密切的貴族。同月,公文所別當大江廣元建議源賴朝設置守護、地頭。源賴朝十分認可,立刻派北條時政前往京都,正式向院廳要求實施“諸國普遍設置守護、地頭”“不論權門勢家莊(園)、公(領)、可宛課兵糧米(每段五升)”的措施,日本官方通過源賴朝的各項提議,并付諸實踐,源賴朝建立起支配全國的武家政權。

    奧州合戰

    文治二年(1186年),源賴朝寫信給議奏藤原兼光建議設立議奏。文治三年(1187年)二月,源義經帶著正室鄉御前及家臣們喬裝成勸募重建東大寺的苦行僧,決定投奔奧州鎮守府將軍藤原秀衡。歷經重重險阻及考驗,源義經一行終于抵達奧州平泉。藤原秀衡給予源義經大力援助,并安排源義經在高館(又稱衣川館)駐居。得知源義經投奔奧州的源賴朝開始文攻武嚇,但藤原秀衡不為所動,以不惜一戰的決心力拒源賴朝的引渡要求。文治三年(1187年)十月二十九日,藤原秀衡因病逝世。雖然藤原秀衡臨終前再三叮囑其子藤原泰衡、國衡、忠衡務必同心協力對抗鐮倉幕府,并以主君之禮侍奉源義經,然而在源賴朝不斷地威脅利誘下,藤原一族與源義經之間的關系漸漸產生了變化。文治五年(1189年)七月,源賴朝借藤原氏藏匿源義經為由進攻奧州,并向平泉藤原氏族人泰衡施壓,令其殺害源義經,最后又以藏匿源義經為借口滅亡平泉藤原氏;自此,源賴朝將所有敵對勢力全部打倒。

    征夷大將軍

    源賴朝通過朝廷內部的親鐮倉勢力來控制皇室,他提議讓右大臣藤原兼實之女入宮,建久元年(1190年)正月,右大臣藤原兼實之女入宮,四月立為后鳥羽天皇的中宮。建九元年(1190年)十月,源賴朝受后白河法皇邀請,率一千余武士進京,后白河法皇和貴族親自相迎。在京都的一個月內,源賴朝于后白河法皇多次密談,希望獲得“征夷大將軍”的稱號。但后白河法皇和院廳只同意任命他為權大納言和右近衛大將兩職,并于十二月一日舉行了盛大的任命儀式。源賴朝因未得到稱心的任命,便在十二月四日辭去兩職,返回鐮倉后整頓內政,朝廷頒發詔書承認源賴朝對諸國的軍事和治安管理權。為適應形勢發展,源賴朝開始整頓統治機構,建久二年(1191年)正月,他將公文所改組為政所,設別當、令、案主、知家事四級官吏,由公文所別當大江廣元繼任別當,藤原行政為令,藤井俊長為案主,中原光家為知家事。與此同時,充實問注所和侍所,問注所執事仍由三善康信繼任。侍所設別當、所司、公事奉行等職,仍由和田義盛任別當。此外,還設置了京都守護、鎮西奉行及奧州總奉行等職。關于行政機構的整頓,標志著鐮倉武士政權組織機構的完善。建久三年(1192年)陰歷三月,后白河法皇突然死亡,藤原兼實控制了朝政。七月,朝廷正式任命源賴朝為“征夷大將軍”。

    墜馬病逝

    建久四年(1193年),鐮倉幕府在關東地區舉行了很多狩獵活動,期間發生“曾我兄弟復仇事件”——源賴朝的近侍工藤祐經因為土地糾紛,派人射殺了叔叔的兒子河津祐泰,以至于河津祐泰的兩個兒子在曾我家族的撫養下艱難長大。兩兄弟在狩獵時看見殺父仇人,怒從心起,在夜深人靜時摸進工藤佑經的帳篷將其斬殺。士兵以為有人夜襲幕府,發生極大的騷亂,最后哥哥被侍衛斬殺,弟弟力竭被擒。建久四年(1193年)五月,源賴朝外出狩獵,命源范賴留守鐮倉。這時有人謀反,鐮倉域內訛傳“賴朝將軍已被殺害”,北條政子悲痛欲絕,源范賴安慰她并表示“即使發生大事,有范賴在,請放心!”。隨即事件平息,源賴朝平安歸來,有人將源范賴之語告知源賴朝,源賴朝頓起疑心。源范賴立馬寫誓忠書,但由于署名“參河守源范賴”被源賴朝認為是不遜。從此,源范賴被源賴朝疏遠。源范賴的家臣當麻太郎對此十分著急,為探聽源賴朝左右的議論,當麻太郎夜晚偷偷潛入源賴朝府邸,藏于床下,結果被源賴朝發現并逮捕。當麻太郎如實招供,但源賴朝認為是源范賴指使,遂將當麻太郎殺死,將源范賴流放伊豆,幽禁于修禪寺內。后來,源賴朝依舊不能安心,派人進攻修禪寺,源范賴奮力抵抗,力竭后放火自殺。建久五年(1194年)八月,尾原景時再度向源賴朝密告安田義定有叛逆之心,政所別當大江廣遠與問注所別當三善康信皆為安田義定向源賴朝求情,而源賴朝還是毅然派出了以尾原氏與二階堂氏為主力的二萬大軍。安田義定率本部二千五百人奮起抵抗,由于眾寡懸殊,在經花鳥山、鹽山之戰后,于鹽山的方向寺自殺,享年六十一歲。源在子(女院號為承明門院)于建久六年(1195年)末產下皇子為仁后,源通親在建久七年(1196年)十一月發動政變,將九條兼實趕下臺。源賴朝為取悅源通親對此事表示默認,源賴朝本想擁立大姬(源賴朝長女)與后鳥羽所生皇子為將軍,并由自己及源賴家進行輔佐。但大姬在建久八年(1197年)七月早逝,源賴朝的構想落空。建久九年(1198年)十月,源賴朝參加相模川橋落成典禮后,歸途中從馬背跌下,從此一病不起;建久十年(1199年)正月十一日,源賴朝出家修身養性;建久十年(1199年)正月十三日在鐮倉去世。

    為政舉措

    編輯

    政治

    鐮倉幕府政治體制

    源賴朝建立的鐮倉幕府政治體制,是日本封建社會早期復雜的社會矛盾長期發展、激化的產物,也是各種社會勢力劇烈較量的結局。鐮倉幕府政治體制的特征包括:“公”“武”并存的雙軌政治、武士家族聯合統治、寄進與分封相結合形成的封建莊園制經濟。鐮倉幕府建立后,日本社會在本質上仍然是封建制度,這種封建制度不僅有別于大化體制,與世界各國的封建制相比,也有明顯的特征。

    公武雙軌

    鐮倉幕府建立后,日本出現了“公家”(京都朝廷)和“武家”(鐮倉幕府)并存的政治格局,天皇名義上仍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幕府將軍由天皇任命。京都朝廷不僅向幕府下達“旨令”,而且大化體制下的中央機構仍完整地保留著。所謂的八省(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宮內省)一臺(彈正臺),一應俱全;律(法律)、令(行政制度)、格(臨時性詔、敕)、式(政府機構的細則和規定),仍在通用。但實際上將軍統轄的幕府及其所設置的政所、侍所和問注所,才是統治全國的中央機關。

    武士家族聯合統治

    鐮倉幕府政治體制的特征之一是武士家族聯合統治。幕府官僚體系的構筑原則是以同族親屬為中心,姻戚關系為補充,模擬家族方式構筑整體。在幕府建立初期,將軍由源氏一族世襲,北條氏以姻親關系官居顯位,把握要樞,并最終取代源氏,成為幕府的最高統治者。幕府大廈的支柱是“御家人”制。這一體制是在討伐平氏的斗爭中,為將武士凝聚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創立的。御家人制是鐮倉幕府時期實行的一種武士制度,即以儒家的“忠”“義”思想為核心,以土地為媒介結成的與武士之間的主從關系。由源賴朝設立。御家人要與將軍結成類似父家長與家族成員之間的主從關系。御家人對將軍要投以“忠”:忠于將軍,服從指揮,平時為將軍服役,戰時勇敢出陣,以死報效。將軍對御家人要報以“信”:對于表示效忠的武士(御家人),要像對待家族成員那樣,保證其世襲領地和財產不受侵犯,并依據戰功賜予“新思地”,以致加官晉爵。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源賴朝的同胞兄弟源義經,由于違背御家人制度,私自接受朝廷授命,受到了嚴厲的處置。御家人制度由此成為鐮倉幕府的基石。從而,使得大批武士集結在將軍的周圍,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成為其他社會集團無法抗拒的力量。

    經濟

    “本所安堵”和“新恩給與”政策

    “本所安堵”和“新恩給與”政策是日本鐮倉幕府在源賴朝時期實行的兩項重要政策。“本所安堵”政策是指在鐮倉幕府成立之初,源賴朝將一部分領地分封給有功的武士,讓他們在領地上建立自己的莊園,稱為“本所”。這些武士被稱為“本所安堵”,他們需要向幕府繳納一定的稅收,同時也享有一定的自治權。這項政策有助于鞏固幕府的統治地位,同時也有利于武士階層的發展。“新恩給與”政策是指在源賴朝時期,幕府對有功的武士進行封賞,給予他們新的領地和官職。這項政策有助于激勵武士們為幕府效力,同時也有利于幕府的擴張和統治。這兩項政策都是鐮倉幕府在源賴朝時期實行的重要政策,有助于鞏固幕府的統治地位,同時也有利于武士階層的發展。

    “鐮倉殿勸農使”制

    對于給與安堵或新恩的御家人,源賴朝授予他們“鐮倉殿勸農使”的身份,并推行“鐮倉殿勸農使”制。“鐮倉殿勸農使”制是指鐮倉幕府派遣官員到各地巡視農業生產,督促農民耕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在鐮倉幕府時期得到了廣泛推行,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增加糧食產量、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源賴朝通過授與勸農使之職和設置地頭等手段,建立了自己直接管理經濟的體系,農業生產得到明顯發展,從而促進了手工業市場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幕府統治的穩固基礎。

    軍事

    籠絡武士

    源賴朝從伊豆舉兵前夕起,就十分注意籠絡武士,因為他明白武士是否真心歸順于他,是自己能否取勝的關鍵。在起兵之初,為了取得東國武士們的支持,源賴朝采取個別談話的方式,籠絡人心。東國的武士原是源氏稱雄之地,因而許多武士對源氏都有著特殊的感情。源賴朝利用這一有利條件,一方面先把伊豆、相模的武士工藤介茂光、土肥次郎實平、岡崎四郎義實、宇佐美三郎助茂、天野藤內遠景、佐佐木三郎盛綱、加藤次景廉等人一一叫到自己家里,面授機宜,跟每個人表示:“這個秘密我只跟你講了”,“你是我唯一信得過的人”等等,懇求他們參加討平之戰,另一方面打著“以仁王旨令”,派人去聯絡源氏子孫和可爭取的關東武士,向他們宣布:如果他們跟隨他反平,他將保護他們領地的安全,維護他們的切身利益。被源賴朝召見的武士,見自己如此被信任,無不表示效忠。

    嚴明軍紀

    源賴朝十分重視軍紀問題,所屬武士,不得隨意侵擾百姓,違者嚴加懲處。如文治三年(1187年),源賴朝派往京都追討平氏的關東御家人,曾在京中胡作非為。源賴朝得知后,當即派常胤和行平兩位得力大將,親自去京都嚴加查辦,挽回了源賴朝的聲譽。

    親屬成員

    編輯

    親屬成員

    人物影響

    編輯

    源賴朝是日本平安時代末期至鐮倉時代初期的武將,在平氏滅亡后,他建立鐮倉幕府,標志著日本由中央貴族掌握實際統治權的時代結束,進入武家政治的時代。鐮倉幕府的建立為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鐮倉幕府的建立過程中,源賴朝大力扶持武士階層,使得武士階層逐漸成為日本社會的主導力量,這一變化對日本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源賴朝大力支持文化事業,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繁榮發展。

    人物評價

    編輯

    日本歷史小說作家司馬遼太郎評價:“源賴朝是個偉大的政治家,但是沒有人緣;源義經是個無聊的人物,但卻大受歡迎。”日本戰國時代政治家、軍事家豐臣秀吉評價:“得到天國之外的全部權力,只有源賴朝和我做到了。”

    后世紀念

    編輯

    傳源賴朝坐像

    傳源賴朝坐像(日語:[yún][lài]朝坐像/でんみなもと(の)よりともざぞう)是一尊現存于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木造雕刻,像高70.5公分(不含臺座),為日本的重要文化財產。此雕像于鐮倉時代完成,雕像為一戴烏帽子、穿著狩衣、盤腿而坐的男性,用以表現日本幕府制度的開創者源賴朝的形象。2016年12月10日到2017年3月5日,在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日本美術之最—東京、九州國立博物館精品展”中展出。

    源賴朝

    傳源賴朝坐像

    大倉法華堂白旗神社

    大倉法華堂白旗神社供奉著源賴朝的牌位,據傳是源賴家請求朝廷賜予神號后修建而成,源賴朝院號“白旗大明神”。關東管領在每年年初先后在白旗神社和鶴崗八幡宮拜祭,皆是遵循鐮倉時代的古制。明治五年(1872年),白旗神社搬遷至鶴崗八幡宮以東的現址。

    源賴朝

    大倉法華堂白旗神社

    人物軼事

    編輯

    逢兇化吉

    公元1159年12月,日本爆發了“平治之亂”,在這場影響了多藩國的大動亂之中,源氏慘敗。年幼的源賴朝,因為在逃往美濃途中與父親的小隊走散,獨自一人被平家抓獲,被送到平家首領平清盛面前。當平清盛即將對源賴朝處以死刑時,平清盛的繼母池禪尼一見到源賴朝,覺得源賴朝長相酷似自己在久安五年(1149年)夭折的兒子平家盛,認為與源賴朝有緣,請求平清盛饒源賴朝一命,最終死刑改為流放伊豆國。

    影視形象

    編輯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34340/

    (34)
    詞條目錄
    1. 人物生平
    2. 早期經歷
    3. 流放歲月
    4. 舉兵反平
    5. 入駐鐮倉
    6. 富士川之戰
    7. 平定坂東
    8. 兄弟交惡
    9. 掌控畿內
    10. 壇浦之戰
    11. 追殺義經
    12. 天下草創
    13. 奧州合戰
    14. 征夷大將軍
    15. 墜馬病逝
    16. 為政舉措
    17. 政治
    18. 鐮倉幕府政治體制
    19. 公武雙軌
    20. 武士家族聯合統治
    21. 經濟
    22. “本所安堵”和“新恩給與”政策
    23. “鐮倉殿勸農使”制
    24. 軍事
    25. 籠絡武士
    26. 嚴明軍紀
    27. 親屬成員
    28. 人物影響
    29. 人物評價
    30. 后世紀念
    31. 傳源賴朝坐像
    32. 大倉法華堂白旗神社
    33. 人物軼事
    34. 逢兇化吉
    35. 影視形象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