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創世始祖、萬物始祖。盤古形象最早出現于三國時期東吳太常卿徐整所著的《三五歷紀》《五運歷年記》。傳說盤古是與天地同高的巨人,以手腳撐開天地,也有說是用斧頭劈開天地,他死后身體的各個部分化作山川萬物。
形象
編輯盤古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創世始祖、萬物始祖。傳說盤古是與天地同高的巨人,以手腳撐開天地,也有說是用斧頭劈開天地,他死后身體的各個部分化作山川萬物。
湖南沅陵盤古雕像已知最早的關于盤古形象記載的文獻是三國時期東吳太常卿徐整所著的《三五歷紀》《五運歷年記》,這兩本書已失傳,但可從后世著作對其的引用窺見盤古的形象為人首蛇身。《五運歷年記》中記載“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唐代歐陽詢的《藝文類聚》中引用其《三五歷記》:“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可知盤古一日九變,與天地同高。《繹史》卷一引用其《五運歷年紀》,記載了盤古的身體在其死后化為世間萬物:“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髭[zī]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méng]。”而在《風俗通義》《述異記》《搜神記》《武陵記》《南蠻傳》等書中則記載的盤古則是“人首狗身”的形象,體現了南北地區盤古神話的差異。南陽唐河針織廠漢墓出土的盤古畫像中,盤古為一巨人老者,懷抱著伏羲與女媧。在山東嘉祥、濟寧等地也出土了繪有類似形象的漢代畫像、石闕。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福建等的神像或壁畫中,盤古也常以巨人之姿與伏羲、女媧一同出現。
南陽唐河針織廠漢墓出盤古畫像
起源
編輯中原說
很多學者以史料和文化遺俗為依據,認為盤古起源于中原地區,后向南北方傳播。馬卉欣考察了河南、山東、山西和河北等中原地區的盤古遺跡后,將中原盤古神話群特點歸納為:神話內容豐富,覆蓋面廣,遺跡多。王暉主張盤古神話起源于中原地區,他認為盤古是由“上古土地神(社神)‘毫’音變而成,毫異體為薄、蒲、蕃等,變為雙音連綿詞有薄姑、蒲姑、蕃吾,轉而為盤瓠、盤古。”楊建軍則認為,盤古是太古時期的神,人們常用時代名稱給神命名,“盤”同“般”“粲[càn]”意為“大”,故盤古實為“大古”,即“太古”。
南方少數民族說
常任俠在其所著的《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像研究》中認為“伏羲一名,古無定書,或作伏戲、庖犧、宓羲、慮羲。同聲俱可相假。伏羲與桀瓠為雙聲(此承胡小石師說)。伏羲庖犧盤古檠瓠,聲訓可通,殆[dài]屬一詞,無間漢苗。俱自承為盤古之后。兩者神話,蓋亦同出于一源也。”此外,常任俠還提出過“伏羲”與南方地區苗瑤畬[shē]族群崇拜的“盤瓠”也是同源的說法。藍鴻恩則認為,盤古來源于百越民族,“盤古”一詞出于古越人的語言,在現在的壯文里盤古意為“講述古老的故事”。
外來說
屠孝實根據印度《黎俱吠陀》中丈夫犧牲化身的神話和《百步祀書》中的梵天神話,認為盤古神話源自印度。何新繼也認為“盤古”一詞源于印度的創世神梵天,在其《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太陽神崇拜》中表示:“古婆羅門教中有一位大創造神,他是諸天的最高之神、眾神之神,也是宇宙萬物的創造神。名字叫Brahma。這個神在北方中原地區的漢譯佛經中,一般譯作‘梵摩’‘梵天’,簡稱為‘梵’。但此字的另一種音譯,則恰近于‘盤’或‘盤古’。”劉師培則主張盤古神話源自中東地區,他在《論中國對外思想之變遷》中認為:“吾漢族之初興于帕米爾高原,西人稱為巴克民族,巴克即中國所稱之盤古。”
歷史演變
編輯神話雛形
早在先秦時期的《山海經》《莊子》等典籍中,就已經出現了“燭龍”“混沌”等與盤古特征相似的具有神性的人物形象。戰國至秦漢期間成書的《六韜·大明》記載:“召公對文王曰:‘天道’凈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寧,成之勿忘,忘者不詳。盤古之宗,不可動也,動者必兇。”《六韜·大明》中的對于盤古的記載十分簡略,僅可知盤古是一個被祭祀的神。陳鈞根據《路史》中記載:“地德生成,人事安寧,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盤古之宗,不可動也,動者必兇。”認為盤古神話在春秋末年就已經出現在典籍中了。宋代黃休復編著的《益州名畫錄》引用了《益州學館記》,后者記載了益州學館中關于盤古的壁畫繪于東漢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故饒宗頤認為盤古神話出現于東漢時期。直到三國時期東吳太常卿徐整所著的《三五歷紀》與《五運歷年記》,是已知最早的對盤古形象、故事有記載的文獻。但上述文獻典籍大多已遺失,僅見于后世典籍對其的引用。
與道教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所著的《太上三天正法經》《枕中書》《真靈位業圖》等道教經典中,將盤古稱為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元始天尊等。在經過南朝道士加工后,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與混沌、陰陽等道教觀點愈發結合緊密,盤古逐漸從創世之神轉變為道教真人元始天尊,是天地人皇之祖。在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中記載:“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廟,今人祝祀。南海中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可見當時在吳楚、南海、桂林等區都存在著盤古信仰,并與當地文化、風俗相結合衍生出了多種表現形式。唐代成書的《元氣論》具有鮮明的道教色彩,主張氣化宇宙、陰陽中和之論,后被張君房編撰的道教類書《云笈七簽》引用。在這些道教書籍中,淡化了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而主張“首生盤古”,即并非是盤古創世,而是元氣濛[méng]鴻孕育了盤古,盤古死后化生萬物。可見盤古神話逐漸與混沌、元氣、陰陽、五行等道教觀念和神仙思想相結合。但盤古作為元始天尊、元始天王的名號在道教中的并不是確定的,體現了道教對盤古神話的改造和吸收并不徹底的問題,這種混亂在佛道論爭時使道教遭到了抨擊。但盤古神話也隨著道教不斷傳播,并在過程中不斷融合,形成了地方化的信仰。往后歷代文獻典籍中,均有對盤古的形象、故事記載。唐代歐陽詢等人編著的《藝文類聚》記載:“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明代萬明英的《三命通會》中記載:“昔盤古氏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為三才。”清代李調元的《南越筆記》中記載:“歲七月十四拜年,以盤古為始祖,盤瓠為大宗。其非盤姓者,初本漢人,以避賦役潛竄。”
少數民族與盤古
道教自三國時期便開始通過“五斗米道”傳入云南,西晉道士葛洪在廣東、廣西地區傳教,道教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泛傳播對當地少數民族宗教信仰造成很大的影響,盤古神話與道教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盤古形象和故事在少數民族間的傳播。生活在湖南、廣西、廣東、貴州、云南等區域的白族、彝組、瑤族、苗族、壯族、布依族、土族、毛南族等少數民族文化中盤古的形象與中原地區大體相似,被少數民族尊為民族始祖或創世英雄。盤古與民族、地區文化相結合,衍生出豐富多彩的地方化盤古形象、故事與信仰:如廣東瑤族的《盤古書》;廣西武鳴壯族師公“跳神”演唱《盤古歌贊》;貴州苗族古歌中的“盤古公公”;貴州布依族創世神話《混沌王和盤果王》;云南白族創世史詩《開天辟地》等。
相關傳說
編輯11:21
盤古相關傳說(來源:書童萬載百貨店)
應龍生盤古
桐柏地區傳說,盤古最初生于一枚龍蛋之中,由應龍在一片昏暗混沌的宇宙中撫育而生。
開天辟地
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傳說在我國歷史典籍以及各民族文學中都有記載,其內容大體相同。傳說在遠古洪荒時代,天地混沌如雞卵,盤古生長在其中。一萬八千年后天地分裂,陽清逐漸上浮形成天,陰濁逐漸下沉形成地。每日天升高一丈,地厚一丈,盤古在天地之間身體每天也生長一丈。又經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地逐漸不再變化,但盤古擔心天地再次融合,便以手撐天,以腳踩地,終日不眠不休直到體力耗盡而死。
盤古劈開雞卵
死后化生
盤古開天辟地后害怕天地再次合并,故以身體為柱子撐開天地,相傳他死后身體化為天地萬物,三國徐整所著的《三五歷紀》《五運歷年紀》記載:“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道教中的盤古
在晉代道士葛洪的《枕中書》中將盤古化為“元始天王”,即道教崇拜中的最高神明。書中記載:“昔二儀未分,溟津鴻津,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復經四劫,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里。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日玉京山,山中宮殿并金玉飾之。常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澗積水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資絕妙,常游厚地之間,仰吸天元,號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見之,乃于通氣結精,招還上宮。當此之時,二氣銦[yīn]綻,負載氣息,陰陽調和,無熱無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并不復呼吸,宣氣合會,相成自然飽滿。大道之興,莫過于此也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圣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曰元陽父。又生九光玄女,號日太真西王母,是西漢夫人。天皇受號十三頭,后生地皇十一頭;地皇生人皇九頭,各治三萬六千歲。圣真出見,受道天文,無為建初,混成天任。于今所傳《三皇天文》,是此所宣,故能召請天上大圣及地下神靈。……次得八帝,大庭氏、庖羲、神龍、祝融、五龍氏等,是其苗胤[yìn]也,今治五岳。”在道教傳說中,盤古不僅是開天辟地的創世始祖,更是太元圣母、九光玄女、地皇、人皇、大庭氏、庖羲、神龍、祝融、五龍氏等眾神仙的始祖。
補天化雪
桐柏地區傳說,在盤古開天后日日頂著天,但有一次天裂了一條縫,雨雪從縫隙中飄落,盤古的妹妹就用石頭填補裂縫,止住了雨雪,讓世間萬物得以生長。
盤古制衣
桐柏地區流傳有盤古制衣的故事。一說盤古兄妹在降生之初都是赤身裸體一絲不掛的,當他們看到水中倒影時覺得光著身體不好看,后來有樹葉飄落下來落到他們身上,給了他們啟發,二人便用藤條編織樹葉纏在身體上作為衣服。也有說盤古爺和盤古奶在山上行走,樹木為其遮陰避雨,狼蟲虎豹圍繞他們為其取暖,于是二人便用野獸的毛皮制成衣服保暖。
盤古斧
明末周游的《開辟衍繹》第一回“盤古氏開天辟地”中記載盤古“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故民間也有盤古斧的傳說。如耿寶山在整理河南西華盤古故事時,就有說到盤古斧來自于五行之氣:“金氣之精變巨斧,木氣之精斧柯變。水氣之精結鴻蒙,火氣之精成烈焰。”
盤古用斧頭開天辟地
白族《天地起源》
云南白族史詩《開天辟地》第二部分《天地起源》講述的就是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盤古故事,主角為盤古和盤生兩兄弟,他們在創造出天地后,請巨人木十偉創造了萬物:其左眼變為石頭,眉毛變為竹子,頭發變為樹木;大腸變作大河,小腸變作小河;心變成啟明星,肝變成湖泊,肺變成海洋,肚臍變成了大理的海子;氣變風,脂油變云彩,肉變土,汗毛變革,骨頭變崖石,手指和腳趾變作了禽獸;左手變雞足山,右手變武老山,左腳變點蒼山,右腳變老君山。故事中由巨人木十偉四肢所變的四座大山正是云南境內的四座名山。
民間信仰
編輯盤古廟
河北滄州市青縣西南盤古鄉盤古村保存有盤古遺跡群,《元史·本紀·世祖七》《祭祀志五·古帝王廟》都有記載:“元世祖十五年夏四月乙卯日修會川縣(今青縣)盤古王祠,祀之”。《青縣志》《河間府志》《天津府志》《畿[jī]府通志》《皇朝通志》等書中均有記載志書中均有記載明代弘治十七年,在青縣斥巨資建造盤古殿。古時盤古廟會是青、滄地區盛大的節日,時間為每年三月初三、九月初九。相傳是由于夏禹祭祀盤古,逐漸而形成的廟會活動。此外,河南桐柏、泌陽,廣西來賓、桂林、柳州,廣東廣州、信宜等地都有盤古廟曾被記載或保存至今,這些地方也會在。
01:54
南寧邕江邊盤古廟(來源:鑫森淼焱垚)
滄州盤古廟
柳州盤古廟
盤古爺
河南泌陽地區留存有盤古爺信仰,其傳承延續并體現于神話傳說、盤古廟、廟會等當地民俗文化與活動中。當地流傳著盤古兄妹滾磨成親繁衍人類的神話故事,人們將其稱為“盤古爺”“盤古奶”,并為其修建廟宇進行供奉,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泌陽盤古文化節慶祝活動
祭祀盤古大典
河南桐柏地區認為九月初九是盤古的生日,會在這天舉辦祭祀盤古大典。當地還傳說正月初一祖先盤古會在這天回來過年,初一到初十桐柏當地不能舉行新春慶祝活動,因為盤古在此需要清凈,而初十以后便可舉行熱鬧的慶典。
桐柏祭祀盤古大典
盤古王誕
廣州花都區的盤古廟香火旺盛,逢年過節時前來祭拜的人非常多,農歷八月十二日會舉辦盤古王誕活動。2007年盤古王誕入選了第一批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廣州市政府組織籌辦了首屆盤古王誕祈福活動,在農歷八月十二盤古生日這天進行百獅朝拜盤古王、“搶花炮”、跳盤古舞、唱盤古歌、講盤古王故事等與本地文化相結合的文化藝術活動。2015年8月入選第六批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00:26
廣州花都區慶祝盤古王誕活動
盤古歌
廣西、廣東、湖南和云南等地流傳的瑤族古歌謠總稱為《盤古歌》,是要瑤族祭祀盤古時所唱的的歌謠。其中的《盤王圖歌》所唱的就是瑤族人的創世神話《盤古王開天地》的故事:“大嶺原是盤古骨,小嶺原是盤古身。兩眼變成日和月,牙齒變作金和銀。頭發化作草和木,才有鳥獸出山林。氣化為風汗成雨,血成江河萬年春。”其內容與漢族傳說的盤古神話內容相似。
盤古山
河南省桐柏是著名的盤古之鄉,其西側山脈被稱為盤古山,山高990米,長約6600米,形似巨人盤古南北仰臥。明代學者李夢陽的《大腹山賦》中對桐柏盤古山也有專門的描寫:“昔盤古氏,作茲焉,用宅。是以濁清判,三紀揭,洞開。明劃日月,厥山既形,余乃發。故爾山冠星精,下首地絡。聚高山以為崇,滲池以成川。竅若浮肺,萬谷鼻旋,神瀑涌焉,飛流崩崖,走壑蹴石。噴雪叮鐘,砰鏗。迅霆擊虹,震于太空,若其勢磅礴,逆折,狀若胎,嵩首殿其北,荊沔[miǎn]包其南,左標熊耳之巔,左朝桐柏之山。”
07:44
河南省泌陽縣南部盤古鄉境域盤古山(來源:林曉(助農))
文化內涵
編輯獨化自強
唐代歐陽詢的《藝文類聚》中引用徐整的《三五歷記》,闡述了盤古自強不息、自我獨化的過程:“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自古以來人們相信盤古之生與天地之生為一體,盤古的生長是無意識的自然行為,體現了其內在的生命力,表現出“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的特點。
純化自新
盤古開天辟地是廣為人知的中國神話傳說之一。明代周游《開辟衍繹》第一回“盤古氏開天辟地”記載:“盤古將身一伸,天即漸高,地便墜下。而天地更有相連者,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是混沌開矣。”盤古開天辟地,展現了人類文明是在不斷自我檢查、自我切割中的過程中發展的。
無私奉獻
相傳盤古開天辟地后,其自身化為天象、地理、飛禽走獸和人類等萬物。《繹史》卷一引用徐整的《五運歷年紀》記載:“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中記載盤古氏是天地萬物的始祖:“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在這些神話傳說、典籍記載中,盤古雖死,但其身化為萬物,其個人的生命價值轉化為族群的價值,展現了無私奉獻的精神內涵。
敬畏自然
盤古作為開天辟地的創世神與天地同生,死后化生萬物,在關于他的神話傳說中體現了先民對于自然的敬畏。同時還蘊含了道教文化中天、地、人同源的觀點,體現了先民對于萬物形成、人類起源等自然問題的探索和淳樸的自然哲學觀念。
民族融合
在我國各地區、各民族文化中都有其獨具特色的盤古神話故事,是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交流、融合的體現,展示了中國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學科整合
盤古神話及其民間信仰等衍生文化的研究,融合了民族學、歷史人類學、民族考古學、語言民俗學、民間文學等學科,以多學科的理論視角,通過田野考察、綜合研究,以實地事象與古籍記載相印證。這是一個學科整合的過程,是富有開創性的研究。
衍生作品
編輯影視作品
游戲
評價
編輯盤古氏,人祖也。生于混沌之初,鴻蒙未判之先。……盤古氏,生參三才而贊兩儀,子三皇而孫五帝,蓋自是而人極始立,人道始明,人文始著。故曰:一氣未分道在天地,兩儀既判,道在圣人,盤古氏以之,自是而有卦畫,而有結繩,而有網罟人制,何者不自盤古氏肇邪?自是而有耒耜,而有衣裳,而有律呂之音,何者不自盤古氏來耶。史弁三皇,書冠五帝,古今上下知有三皇五帝,而不知有盤古氏,豈荒遠在所略耶!側聞,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不有我祖,何開我人。豈可使古今上下知有我人而不知有我祖也!茫茫堪輿,俯仰無垠,知者蓋寡,誰其貌之。(明弘治諫議大夫左長史翰林檢討馬政評)天地本混沌,清濁不分明。牽賴盤古氏,持斧創世新。清者升為天,濁者滯為垠。太極生兩儀,百姓是中心。(楊連龍《歲月抒懷》評)盤古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開天辟地的巨人神,是最原始、最完整、最古老的創世神話。(袁宏勛《民俗巫山》評)盤古是中國神話中最原初的神,他生于混沌,并以大斧將混沌分開,成為天地,死后他身體的每寸血肉都奉獻給大地,化育了萬物,豐富了乾坤。盤古,是中國歷史傳說中,開天辟地的祖先,他竭盡殫精,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為千秋萬代的后人景仰,盤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在開天辟地的傳說中蘊涵了極為豐富而深刻的文化、科學和哲學等內涵,是研究宇宙起源、創世說和人類起源的重要線索,而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更是人類精神的至高境界。(馬銀文、汪建民《中華傳統文化知識一本通》評)盤古開天辟地的開創精神、創造精神、敢于勝利的精神,體現出人類所獨有的主觀能動性和勞動創造性。(鄭明鈞《從盤古神話看華夏先民傳統生態思想及其文化價值》評)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35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