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Great Heat),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是夏季最后一個節氣。《逸周書》說:“土潤溽[rù]暑(溽暑,指潮濕而悶熱)。又五日,大雨時行”,又說:“大雨不時行,國無恩澤。”
歷史沿革
編輯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天氣方面比小暑更加炎熱,因此稱作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逸周書》說:"土潤溽暑(溽暑,指潮濕而悶熱)。又五日,大雨時行";又曰:"大雨不時行,國無恩澤"。大暑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氣溫最高、雷雨天氣橫行的節氣。大暑節氣,高溫酷熱、雷暴頻繁,雨量充沛,是萬物狂長的時節。體判蒸《通緯·孝經援神契》說:"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氣象變化
編輯大暑時節,正值中伏前后,天氣進入了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此時也正逢雨熱同季,雨量比其他月份明顯增多。農家在這個時期既要時刻注意暴雨侵襲,預防洪澇災害的發生,又要做好抗旱保收的田間準備工作。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期,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經常還會出現40℃的高溫天氣,全國各地溫差不大。大暑節氣是華南地區全年中陽光最猛烈、氣溫最高的時期,是華南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大暑期間北方地區溫度高,西北部會有較高溫度,偶爾伴有短時大雨,南東部這時高溫長照卻往往與少雨相伴出現。中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降雨落區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大氣環流系統的控制,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中國東部主雨帶一般由華南、江南一帶北抬至長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區;進入7月下旬,伴隨副高等環流系統的季節性北抬,西南季風也會向北推進,副高外圍的西南風將來自熱帶、副熱帶的暖濕氣流輸送到北方地區,其與中緯度的冷空氣在華北、東北一帶交匯,華北、東北開始進入雨季。
天文現象
編輯根據《中國天文年歷》,2023年7月23日9時50分太陽到達黃經120度,迎來2023年第十二個節氣——“大暑”。
物候特點
編輯中國古人將大暑時節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大暑時節,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大暑是四季中陽氣鼎盛之際,驕陽似火、濕熱難耐,人們需要“防中暑”。可選擇淡鹽水、綠茶、綠豆湯及其他清涼飲料。
綠豆湯
農事變化
編輯農諺云:“大暑到,農事忙。”大暑時節,雨熱同期,溫度與濕度搭配較好,加之光照充足,尤其利于農作物生長。大暑時節到來,對于雙季稻種植地區來說,是緊張繁忙的收種季節,農民要及時收割早稻,抓緊插晚稻。在北方,正值玉米等農作物拔節孕穗,是產量形成最關鍵的時期,農諺預示大暑短期的有“大暑熱,用頭歇;大暑涼,水滿塘”,預示中期的有“大暑熱,秋后涼”,預示長期的有“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涼”等。大暑期間北方地區溫度高,時常伴有短時大雨,病害、蟲害易發生,農業病蟲害專家建議此時應提前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畜牧方面專家提醒,需防范由高溫而引起的一些瘟病及疫病。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伏旱期,棉花花鈴期葉面積達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間土壤濕度占田間持水量在70%~80%為最好,大豆開花結莢也正是需水臨界期,出現旱象應及時澆灌。此時黃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節孕穗,即將抽雄,是產量形成最關鍵的時期,要嚴防“卡脖旱”的危害。南東部這時高溫長照卻往往與少雨相伴出現,不僅會限制光熱優勢的發揮,還會加劇伏旱對大春作物的不利影響,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還應該根據華南東部的氣候特點,改進作物栽培措施,以趨利避害。
傳統習俗
編輯飲食
廣東吃仙草
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廣東一帶叫涼粉或者燒仙草,也就是我們在奶茶店常吃的燒仙草,是夏季消暑必備的甜品之一。
閩南吃鳳梨
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的,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西北吃老鴨
老鴨
大暑老鴨賽補藥,將老鴨慢燉后加入蓮藕、冬瓜等煲湯是暑天的清補佳品,營養豐富,消暑滋補,在西北各地流傳較廣。
陜西吃酸湯
酸湯
在陜西安康地區,流傳著一句諺語:“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秦巴腹地獨特的地形加上夏季多雨,悶熱又潮濕,每到大暑節氣,天氣炎熱,食欲不振時會選擇做一碗酸菜面,澆入紅艷艷的油潑辣子,喝著酸爽可口的湯汁,消食開胃,解膩清火,可以緩解一天的疲勞。
山東地區喝暑羊
暑羊
山東棗莊有“喝暑羊”的習俗。麥收結束的人們十分疲乏,農民朋友殺羊犒勞自己,還會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娘家,一起吃新麥饃饃,喝羊肉鮮湯。
習俗
山西、河南曬伏姜
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溫州喝伏茶
伏茶
伏茶是三伏天喝的茶。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村里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在溫州這個習俗被保留下來。每個涼亭里都有專人全天煮茶,保證供應。這種茶在溫州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伏茶”。
半年節
半年節
農歷六月十五日為全年的一半,正值大暑節氣,叫“半年節”。一家人在這一天會聚在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象征著團圓與甜蜜。?
燒伏香
伏香
大暑節氣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因此百姓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登,還有一種說法接近于中醫的灸,在伏天里用藥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頑固的疾病。
浙江地區送暑船
送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大暑船”按照舊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后建造,船內載各種祭品,“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后,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后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谷豐登,生活安康。清同治年間,葭沚[zhǐ]一帶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節前后為甚。士人以為五圣所致(相傳五圣為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鐘仕貴等五位,均系兇神),于是在葭沚江邊建有五圣廟,葭沚地處椒江口附近,沿江漁民居多,于是決定在大暑節集體供奉五圣,用漁船將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為五圣享用。
大暑養生
編輯飲食
飲食以清淡為主,不可多吃肥膩、辛辣、煎炸食物。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鮮果蔬外,還可適當多食用些清熱、健脾、利濕、益氣、養陰的食物,如蓮子、百合、薏苡仁等,荷葉、冬瓜、西瓜、綠豆等是不錯的消暑選擇,同時還要注意飲食衛生。
作息
夏季入睡時間應以晚些為宜,晚上一天的暑熱時期已過較為清涼,容易入睡。起床時間可以適當早些,因為天亮的時間比較早,符合養生之道。要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烈日暴曬,注意室內降溫。適當補充水分,體質寒的人應以熱飲為主。在家避暑時,室內降溫通風應先開空調后關窗戶,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26℃左右的室內溫度最合適,“桑拿天”時開啟除濕功能,不用調低空調溫度,也能舒適涼爽,空調開3小時,記得開窗通風,風口朝上更制冷,讓冷空氣由上而下循環,自然交流。
運動
大暑時節,運動時間在早上或傍晚為宜,運動地點建議在公園、湖邊等樹蔭下的陰涼地方。選擇運動量相對較小的運動,如太極拳、慢跑、羽毛球等,避免出汗過多而耗氣傷津,運動過后適當飲用溫開水。
衣著
大暑天,宜穿著舒適、透氣、吸汗性能好的衣服。人體皮膚汗孔開泄,衣衫寬松易于散熱,并且衣衫要勤洗勤換,防止久穿濕衣和剛暴曬過之衣物,以免暑濕之氣侵襲肌體。
相關文學
編輯詩文
大熱曝萬物,萬物不可逃。飛鳥厭其羽,走獸厭其毛。——梅堯臣《和蔡仲謀苦熱》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白居易《銷暑》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蘭若靜復靜,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曾幾《大暑》柳枝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柳實畫風。風來無質堆紙上,巧借柳枝相形容。——江堤《消暑》
農諺
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大暑熱,秋后涼。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37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