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新野人,南北朝文學家、政治家。在詩歌、駢賦、碑志銘等方面都有著突出成就。
人物生平
編輯早年仕途
513年,庾信出生于一個底蘊深厚的“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的世族家庭,他的八世祖庾滔隨晉元帝南遷,隨后形成了重視教育、盡職盡忠的家風。祖父庾易,在南齊時不應朝廷征聘。父親庾肩吾,曾任南梁散騎常侍、中書令,為當時著名文學家 。庾信自幼聰敏,特別通曉《左傳》。庾信受到家庭影響,少時博覽群書,“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并且深入研習了《春秋左氏傳》。庾信十四歲到十六歲時(公元526-528年),庾信出任湘東國長侍,這是他政治生涯的開始。531年,昭明太子蕭統薨[hōng]后,晉安王蕭綱被立為太子,庾信之父庾肩吾任太子中庶子,主管文書,庾信擔任東宮抄撰博士。十九歲的庾信和徐陵等人一起仕宦東宮。并在“永明體”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成為了“徐庾體”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庾信前半生的仕途生涯平順,青年時期分別擔任過尚書度支郎中和通直員外郎。大同八年(公元542年),庾信三十歲,又被梁武帝任命為郢州別駕(相當于“半個刺史”)。這一時期,庾信的政治才能得以施展,甚至有叛軍聽到庾信參與論戰就不戰而逃。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庾信三十三歲,奉命出使東魏,一直到公元548年歸國,武帝任命他為建康令。
侯景之亂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這是庾信一生中經歷的最大動亂。侯景是東魏叛將,掌控著河南十三州,梁武帝不顧群臣反對,貪圖河南土地,接納了侯景的投誠。隨后東魏打敗侯景,侯景率領殘兵南逃。同年,侯景攻破梁都。期間,皇太子蕭綱命庾信守衛臺城,但庾信不戰而逃。隨后庾信一路逃亡,目睹了千瘡百孔的山河,最終抵達江陵,并在江陵待了六年。公元552年,侯景之亂被平定。
羈留北朝
從552年到554年,庾信在梁元帝身邊伴駕,但郁郁不得志。雖然先后出任御史中丞、右位將軍、武康縣丞,加散騎侍郎,但并未獲得皇帝的信任。554年六月,庾信奉命出使北朝西魏。同年十月,西魏攻打梁朝,隨后梁國被滅,庾信成為了亡國之人。西魏因庾信為亡國痛哭而將其軟禁,但整體對其比較禮遇。庾信僅在西魏待了兩年多的時間,西魏統治者先后加封庾信為使持節、撫軍將軍、大都督等,后又加封他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556年,西魏滅亡,北周成立。庾信先是被封為臨清縣子,出任司水下大夫,隨后又任麟趾學士,從事校書工作。此后近二十年,南北關系緩和,庾信得以與多位舊友交游,但依然不能返鄉。因此他在這一階段創作了許多思鄉詩,如《別周尚書梁正》《對宴齊使》等,抒發了強烈的思鄉懷舊之情。563年至579年,晚年的庾信政治抱負得以再次施展,先后任弘農郡守、洛州刺史等。但也是在這一時期,周武帝放還數名來自南朝的舊臣,但庾信和沒有獲得歸國的機會,因此創作了著名的《哀江南賦》,表達沉痛的思鄉思國之情。羈留北國時期,庾信先后仕宦西魏、北周兩朝,直至其身亡,共經歷28年的時間。最終于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去世,年69歲。
家族傳承
編輯八世祖:庾滔祖父:庾易父親:庾肩吾大伯父:庾黔婁二伯父:庾於陵
主要作品
編輯庾信一生作品眾多,代表作品有《哀江南賦》《枯樹賦》《燕歌行》《擬連珠》等等。但因經歷戰亂,百不存一。北周時期,宇文逌整理出二十卷庾信的作品,匯集成《庾子山集》。但能夠流傳到現在的《庾子山集》版本,都是后來明清學者編著的。
創作特點
編輯寫作主題
思鄉主題
庾信的許多作品都以思鄉為主題。庾信自554年出使北朝,直至581年去世,期間二十多年始終未能返回故國,因此他的許多作品都流露出了對故國、故友的懷念和羈旅漂泊的苦悶。如表達對故國思念的“關山則風月凄愴,隴水則肝腸斷絕。”;表達對故友思念的“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抒發身在他鄉愁悶的“蒼茫望落景,羈旅對窮秋。”
隱逸主題
庾信晚年創作了大量表達隱逸之志的詩賦,如《小園賦》《擬詠懷十六》《寒園即目》等等。魏晉南北朝時期,隱逸的想法在文人和士族群體中并不少見,但庾信的隱逸之志呈現出“外仕內隱”的獨特特點。“外仕”是指他在北朝做官,但卻無法擺脫南朝舊臣的身份認同;“內隱”則指的是庾信在不得已出仕北朝的情況下,只能借寄情山水來表達自身的隱逸想法。因此在這一主題下,庾信創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
詠秋主題
庾信一生作品眾多,其中詠秋之作多達40%,且多寫于在北朝時期。庾信的一部分詠秋之作將北國秋景作為主要描寫對象,如描寫北方樹木的《枯樹賦》;寫秋日花草的《秋日》;寫北朝秋日蒼茫荒原的《擬詠懷十七》等等。另一部分涉及到秋日的作品則是將秋景作為陪襯,且多是作為戰爭、動亂的環境襯托,如《哀江南賦》《傷心賦》等等。
寫作手法
寫作范圍
在寫作文體方面,庾信性格比較感性柔弱、敏感多情,他的文學作品多抒發自身的情感,尤其是被羈留北國之后,坎坷的經歷使得庾信充滿苦思,他選擇用詩文抒發自身情感,創作了大量哀悼梁朝的作品,如《哀江南賦》《枯樹賦》《竹林賦》《擬詠懷四十四首》等等。總體來說,庾信擅長創作抒情類文體,詩歌、賦體和碑志等文體在他手中佳作頻出。但由于流寓北方的背景、所承擔的官職和相對柔弱的個性,需要體現出官方的威儀、氣勢的召策、論說文和軍政文書等文體,庾信則幾乎沒有涉及。 在題材上,庾信擴大了文學創作的取材范圍,從“宮體詩”單調的宮苑、美人、花草擴大為戰亂紀實、故國之思等題材,還創作出了一批兼具自傳性和現實性的作品,如《傷心賦》中描寫痛苦的逃亡經歷:“兄弟則五郡分張,父子則三州離散。”“芝在室而先枯,蘭生庭而蚤(早)刈[yì]。”
結合南北文風
庾信在梁朝時期雖然追求文風創新,在“宮體詩”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徐庾體”這一新的文學風格,但優渥舒適的生活環境和文學圈層,以及父輩文學創作的影響,使得庾信整體文風仍然擺脫不了綺艷的特點。但羈留北朝后,亡國之痛和個人坎坷的生活境遇使得庾信徹底擺脫綺艷輕浮的宮體詩文。這一時期,庾信的文學創作逐漸開始融合南北文風之長,走上了“暮年詩賦動江關”“庾信文章老更成”的道路,作品風格轉向蒼涼沉郁,但語言仍有清麗的質感。如《擬詠懷十八》中的“露泣連珠下,螢飄碎火流。樂天乃知命,何時能不憂?”詩人的憂慮深重但語言清新流麗。庾信入北后的作品逐漸達到了文質兼備、 渾然一體的藝術意境。
抒情與寫實相結合
庾信崇尚“含吐性靈”,主張詩文創作應當抒發真情實感。這種文學創作理念促使他將南北朝積累的文學創作技巧用于抒發真情實感和反映現實人生,如《傷心賦》中的逃亡紀實和悲痛心境“兄弟則五郡分張,父子則三州離散。”“流寓秦川,飄飖[yáo]播遷,從官非官,歸田不田。”;再如《哀江南賦》中庾信將自身的身世之感與歷史環境發展結合起來寫,使其成為“一幅空前規模的歷史畫卷”“具有史詩般的規模和氣魄”。
人物影響
編輯文學影響
庾信的作品不僅真實再現了當時那個動蕩不休的時代,而且集南北朝文學之大成,佳作頗多,影響深遠。首先,庾信融合南北文風之長,他將少時在梁朝學習到的藝術技巧和坎坷的人生經歷以及“貳臣”的痛苦沉悶結合起來,把江南“清綺”之致與北地“貞剛” 之氣有機地統一起來,窮南北之勝,成為南北朝文學之集大成者。同時,庾信“繼往開來”,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杜甫、李商隱等著名詩人都自覺接受和汲取庾信的寫作技巧,杜甫評價其“暮年詩賦動江關”。此外,庾信在詩歌、駢賦等具體文體的創作上也有深遠影響。
詩歌創作
庾信的詩歌創作風格多樣,前期風格綺艷柔靡,后期風格清新蒼涼。庾信現存詩歌三百二十二首,包含綺艷詩、閑適詩、抒情詩、歸隱詩、樂府詩等。他還發展了詩歌形式,詩歌創作包括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和雜言諸體,不少詩的句式、章法、對仗、聲律開辟了初唐代律詩、絕句和長篇歌行的雛形,也對格律詩的創作有了初步探索。近體詩的發展和定型,離不開庾信在對仗、音律、寫作模式方面的貢獻。同時李白、杜甫以及一批晚唐詩人在詩歌創作的形式技巧、意境、想象力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庾信的影響。乃至于明代文學家楊慎都對庾信的詩文有著研究和學習。
駢賦創作
在駢賦創作上,庾信注重賦體的駢律和對仗,開創了以詩語入賦的先聲,同時融合屈賦的現實主義風格,用駢賦來反映劇變的社會現實,可謂六朝駢文之集大成者。庾信的名篇《哀江南賦》有“賦史”之稱的,抒發了故國之思,風格蒼涼雄勁,具有史詩般的氣魄。
政治影響
在梁朝時期,庾信頗有盛名。他三十歲出任郢州別駕時,甚至有叛軍聽到庾信參與論戰就不戰而逃。同時庾信交友眾多,在文壇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后來在北朝出仕時,統治者借優待庾信來拉攏漢族文人。庾信在六十四歲時出任洛陽刺史,治理政事清正廉潔,使其轄下百姓安居樂業。
歷史評價
編輯杜甫多次稱贊庾信,作詩感慨庾信身世坎坷,文學成就高。并且為庾信的負面評價打抱不平。詩稱“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庾信文章老更成。”唐朝詩人崔涂曾評價庾信一生仕宦南北兩朝,鄉關之思動人。“四超十帝盡風流,建業長安兩醉游。唯有一篇楊柳曲,江南江北為君愁。”明代文學家楊慎在《丹鉛總錄》里曾針對庾信的“老成”評價指出庾信的詩文雖然綺艷但又清新:“綺而有質,艷而有骨,輕而不薄,新而不尖。”《周書》的作者令狐德棻斥責庾信為“詞賦之罪人”。認為其文風綺靡,為臣不忠,“夸目侈于紅紫,蕩心逾于鄭衛。”清代史學家全組望則認為庾信“無恥”、品行失節,更認為他在《哀江南賦》中感嘆“天醉”的行為難以饒恕。
傳說軼事
編輯文采過人
庾信曾因記敘伴君參加春日騎射活動的狀況寫過一篇《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寥寥幾筆就寫出了騎射活動的盛大場景。此賦中還有兩句名句“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正是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令人耳熟能詳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前身。
喜愛白兔
庾信喜歡白兔,曾為白兔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齊王進白兔表》,他在其中寫道:“乃獲白兔,光鮮越雉,色麗秦狐。月德徵符,金精表瑞,呈祥輿頌”,不僅認為白兔的皮面亮麗勝過野雞和狐貍,還代表了來自月亮的祥兆。更因為白兔的皮毛是白色,而白色在五行中象征金,于是白兔也是金精的象征,人們都應該稱頌白兔。
斷袖傳說
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認為庾信和蕭韶關系過密,兩人疑似有斷袖之好。如:“蕭韶之于庾信,慕容沖之于苻堅,載在史冊,其尤著者也。”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39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