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569年-618年),又名楊英,小字阿摐[chuāng],隋文帝楊堅和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次子,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人,隋朝第二位皇帝,史稱“隋煬帝”。
人物生平
編輯早年經歷
少年經歷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楊廣生于長安,為隋文帝楊堅和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嫡次子,隋書載:“美姿儀,少聰慧。”。在楊堅還是北周臣子時,楊廣蔭父功被封為雁門郡公。其父稱帝后,隋開皇元年(581年),楊廣被封為晉王并任并州(治今山西太原)總管,開皇六年(586年),轉任淮南道行臺尚書令,征拜雍州牧、內史令。
率兵伐陳
開皇八年(588年),楊堅以楊廣為元帥,左仆射高穎為長史(隋書載:“三軍諮[zī]稟皆取斷于颎[jiǒng]”,楊廣應是掛名為帥),發兵51.8萬伐陳,次年,隋軍攻破陳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俘獲陳后主陳叔寶,楊廣進入建康后下令懲治奸佞,查封陳朝府庫,秋毫無取,得到江南士族的贊譽。
移鎮江都
開皇十年(590年),江南各地發生叛亂,楊堅派越國公楊素率軍前往鎮壓平叛后,任命楊廣為揚州總管,鎮守江都,在此期間他廣泛接觸江南人士,并收羅了不少有才之士,歌頌其文德武功。
陰謀奪宗
太子楊勇冷落母親為他挑選的妻子元氏,又廣納其他美人,而其母獨孤皇后素來厭惡男人納妾,因此楊勇也被獨孤皇后所厭惡,而且他奢靡浪費,讓隋文帝楊堅也對他很不滿意,而楊廣正好與楊勇相反,將自己偽裝的簡樸節約,并且只寵愛妻子蕭氏一人,由此得到獨孤皇后的喜愛。此后楊廣又使用誣陷的手段,向獨孤皇后哭訴楊勇可能會加害他,堅定了獨孤皇后廢掉太子的決心。同時楊廣又唆使部下張衡、宇文述收買楊約、楊素等朝廷重臣,不斷構陷污蔑太子楊勇,終于開皇二十年(600年)十月,隋文帝楊堅廢楊勇太子位,同年十一月,立楊廣為皇太子。
登基為帝
仁壽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楊堅逝世于仁壽宮,楊廣即位成為隋朝第二位皇帝,其后他假傳隋文帝遺詔,逼迫楊勇自殺,后其弟漢王楊諒在并州起兵造反,楊廣派楊素鎮壓,楊諒投降后被幽禁至死。次年(605年),改元大業,冊封蕭氏為皇后,立楊昭為皇太子。
大興土木
營建東都,營建別宮
大業元年(605年),楊廣命人大力營建東京(609年改稱東都)洛陽,歷時十個月,每月役使勞工二百萬人,大業二年(606年)四月,楊廣備千乘萬騎入東京,另外為了滿足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楊廣還在各地修建宮殿苑囿[yòu]、離宮別館,大肆搜刮各地奇珍異寶以裝飾宮殿,窮奢極欲且毫不愛惜民力。
修建運河,游玩江都
在大力營建東京的同時,他下令開通大運河(大運河是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的人工河道),又造龍舟、樓船等各種船數萬艘,分別用于楊廣數次游玩江都(今揚州)。洛陽到江都的運河剛剛完工,楊廣便迫不及待去巡游江都,巡游所用龍舟四重,高四十到五十尺,長二百尺,上重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重有房一百二十間,都用金玉裝飾,下重為內侍居處。途徑所有州縣,需讓百姓“獻食”于他,鋪張浪費十分嚴重。
隋朝運河
大肆興兵
征林邑
大業元年(605年),因貪圖林邑珍寶楊廣派大將劉方出兵攻打林邑,劉方率大軍一路南下攻入林邑都城,林邑王梵志被迫棄城奔逃到海上。
征契丹,大宴突厥
大業元年(605年),契丹入侵營州,隋將韋云起率突厥兵討伐契丹,設計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四萬余人。隋文帝時期,突厥便已向隋朝請降,大業三年 (607年),楊廣車駕北巡榆林,會見了突厥啟民可汗,在啟民可汗賬內,楊廣警告威脅高句麗使者:“歸語爾王,當早來朝見。不然者,吾與啟民巡彼土矣。”
親征吐谷渾
為震懾西域部族,大業五年(609)三月,楊廣率大軍從京都長安出發車駕西巡河右,四月二十七日楊廣抵達西平郡(今青海樂都),在此地“陳兵講武”,五月十三日楊廣西入長寧谷(今西寧北川),橫穿祁連山大斗拔谷(今青海民樂縣扁都口),六月到達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郡,在此期間多次與吐谷渾軍隊交戰,逼降部民十余萬。六月十七日,因懼怕隋軍軍威,高昌王曲伯雅前來朝見楊廣,伊吾吐屯設等獻上西域數千里土地,次日,楊廣設置西海、河源、鄯[shàn]善、且末等四個郡。
征流求
楊廣曾派遣大臣朱寬招撫流求,流求不從,大業六年(610年)楊廣派虎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周率兵萬余人,前往攻打流求,大敗流求軍并斬殺流求王渴刺兜,俘獲流求萬余人口。
三征高句麗
大業八年(612年),楊廣為恢復遼東故地,聲言“眷彼華壤,剪為夷類”,又借口高句麗王不肯入朝,下令東征。隋軍共計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兵馬,號稱兩百萬,分十二路開始進攻。三月大軍圍困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卻大敗于遼東城,此次征高句麗失敗,死傷人馬無數,損失大量物資糧草,也導致隋朝國力大損。因首次征討消耗損失了大量人力物力,此時隋朝糧價高漲,百姓已苦不堪言,但楊廣依然在大業九年(613年)再次發起了對高句麗的攻擊,在隋軍持續猛攻下高句麗死守遼東城,雙方軍隊都傷亡慘重。同年六月,在黎陽(今河南浚縣)督運糧草的禮部尚書楊玄感,以“主上無道”“救萬民之弊”為由起兵反隋,率軍兵逼東都洛陽,河南贊務裴弘策戰敗,兵部侍郎斛[hú]斯政投降了高句麗,楊廣只好率軍撤退,并遣左翊[yì]衛大將軍宇文述等平定楊玄感之亂,八月楊玄感戰敗被殺,第二次征高句麗依然以失敗告終。
三征高句麗經歷兩次失敗之后,楊廣仍不甘心,大業十年(614年),楊廣第三次進攻高句麗,但此時隋朝國內已叛軍四起,所征兵馬多數未能按期到達,高句麗國內也困苦不堪,故七月楊廣車駕到達懷遠鎮,高句麗立刻遣使請降,并囚送斛斯政,楊廣接受請降班師回朝,第三次征高句麗就這樣結束了。
天下大亂
頻繁的戰爭以及楊廣時常規模浩大的四處游幸,使隋朝士兵死傷無數,還有大量民夫死亡,巨額的物資消耗,給百姓帶來沉重的災難,隋朝各地的開始了大規模的起義,邊疆也趁機挑起戰事。大業十一年 (615年)八月,楊廣巡狩北疆遭遇突厥始畢可汗突襲,在雁門(今山西代縣)被圍,幸得始畢之妻隋義成公主幫助,才得以解圍。最終隋朝貴族也不再支持楊廣,大業十三年 (617年)五月唐公李淵在太原起義,十一月攻入長安(今西安),李淵遙尊楊廣為太上皇,立楊廣之孫楊侑[yòu]為帝,改元義寧。
唐高祖李淵
身死國滅
眼見楊廣大勢已去,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殺楊廣于江都。楊廣死后,蕭皇后命宮人拆床簀為棺將其埋葬在西院流珠堂下,之后右御衛將軍陳棱將其改葬于吳公臺。留守洛陽的王世充立楊廣另一個孫子楊侗為帝,追謚楊廣為明皇帝,廟號世祖;其后起義軍領袖竇建德稱帝,國號為夏,追謚楊廣為閔皇帝;同年,唐高祖李淵逼迫楊侑禪讓,建立唐朝,追謚楊廣為煬皇帝。唐武德五年(622年),李淵以帝禮將楊廣改葬于雷塘 (今江蘇揚州北)。
為政舉措
編輯政治
改革吏治,精簡機制
楊廣即位后為裁減冗員,精簡中央機構,在官制上做出一系列的改革,他廢除了三師、特進官和都督以上至上柱國凡十一等及八郎、八尉、四十三號將軍;將三衛改為三侍,廢除直閣將軍;尚書省六曹,原各設侍郎六個,改為每曹各設侍郎一個。他把隋文帝時期州、縣兩級制更改為郡、縣兩級制,將度量權衡恢復為秦漢古式。
創設科舉,選拔人才
楊廣于大業六年(610年)創建了科舉制度,設置進士、明經科,用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為下層知識分子提供機會,這是中國科舉取士的開始,由此確立的科舉制度為普通人入仕開辟了道路,改變了以往門閥士族把持朝堂的現象。(有部分學者認為隋代實行的仍是察舉制,科舉制度始于唐代)
修改律法
楊廣即位后,為了籠絡人心,于是以省刑寬政來爭取民心,他對以前的法律進行了修訂,于大業三年 (607年)頒布了《大業律》,分十八篇,分別為《名例》《衛宮《違制》《請求》《戶》《婚》《擅興》《告劾》《賊》《賊》《盜》《瓷》《捕亡》《倉庫》《牧》《關市》《雜》《詐偽》《斷獄》,共五百條,內容上大致與隋文帝時期的《開皇律》相同,但比《開皇律》寬松,刪除了“十惡”條款,并減輕對某些犯罪的處刑。但后來由于楊廣濫施暴政,爆斂無度,他又重新將那些廢除的嚴酷刑法拿來實行,企圖用酷刑來挽救他搖搖欲墜的統治地位。
軍事
衛府改名
大業三年(607年),隋文帝時府兵設驃騎府,長官為驃騎將軍(正四品),其副職為車騎將軍(正五品),因也設有車騎府,故車騎將軍有時也為正職。楊廣將驃騎府、車騎府統一改為鷹揚府,長官為鷹揚郎將,副職為鷹揚副郎將,后又改稱鷹擊郎將,其正副職品級也分別下調為正五品與從五品,下屬軍官名號也相應改變,大都督改為都尉,帥都府改為旅帥,都督改為隊正。士兵名號也有所改變,隋文帝時的十二府改為十二衛,十二衛所領府兵改稱衛士。
增設軍府
楊廣即位后,為了對外戰爭與內部防衛的需要,大力擴充府兵,十二衛擴充為十六衛,分別為左右衛(又稱左右翊衛)、左右武衛、左右候衛、左右屯衛(又稱左右領軍)、左右御衛、左右驍衛、左右備身、左右監門,左右備身、左右監門不領府軍,掌禁軍侍衛和門禁守衛。大業八年(612年),楊廣東征高麗失敗,為補充兵員,次年下詔,募民為驍果。驍果由折沖郎將、果毅郎將率領,分置左右雄武府,歸左右備身領導。
撤銷總管,增設都尉
楊廣登基后下詔廢除諸州總管府,從此再未設立。為集中中央兵權,分割地方軍權,大業二年(606年),楊廣下令在郡設置正四品都尉和正五品副都尉,負責一郡軍事事務,并規定都尉領軍“與郡不相知”,避免地方軍權過重的現象。
巡狩四方
楊廣在位十四年,僅在京都居住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四處巡狩,其中四巡漠北、一次西巡河右、三次南巡江都,史稱其“東巡西幸,靡有定居” ;楊廣巡狩四方,固然有君王恃富奢華、游玩之私意,也過度凋敝民力、耗費國力,激起反隋力量群起,但他冒著戰爭風險巡狩邊塞,也為鞏固國防和維護國家大一統做出了一定貢獻。
開疆擴土
他親征吐谷渾,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將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地區納入中國版圖,另外他還向西南進行了一系列的開疆擴土的戰爭,從而使隋朝領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區)及臺灣等地,在海南島分置儋耳珠崖臨震三郡,北邊則設有五原郡(今內蒙古后套一帶)。
經濟
楊廣在位期間,大興土木,營建東都洛陽,自長安經洛陽至江都一路上置離宮別墅四十余所,又興建了大量宮殿,還廣修馳道、修筑長城;為了巡幸江都,開鑿長達五千里的隋朝大運河,修造游玩所需龍舟、樓船等舟船數萬艘,強迫農民預交賦稅;南下江都時隨行人員達數十萬,并強令一路途徑州縣百姓“獻食”,吃不完的山珍海味就地掩埋;在江都時,命人在江淮民間強征美人,終日宴飲做樂,這一系列的行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大運河的開鑿有利于農業水利灌溉,舟船運輸的便利刺激了經濟的發展,方便于軍事調動,也奠定了后世大運河的基礎,給后世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帶來了很多便利,但無疑給當時的老百姓帶來了很重的負擔。
文化
楊廣在位時,恢復了被隋文帝取消的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和州學,楊廣不僅興辦學校,還訪求遺散的圖書,并加以保護,他命人撰寫《長州玉鏡》四百卷、《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又在洛陽觀文殿修建文庫,藏書以甲乙丙丁為目,分統經、史、子、集四類。隋朝藏書量為中國歷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三十七萬卷,七萬七千多類的圖書,但大部份圖書毀于戰火。
外交
楊廣繼位后,他奉行的對外政策是:“諸蕃至者,厚加禮賜;有不恭命,以兵擊之。”,他宣威突厥、擊破契丹、南平林邑、東征流求、征服吐谷渾經營西域,三次征討高句麗等,使隋朝聲威赫赫,真臘(約今柬埔寨)、婆利(約在今馬來西亞)、倭國(今日本群島)等國紛紛遣使來朝,建立以隋朝為中心的朝貢體制,但過度的窮兵黷武,也大量消耗了隋朝國力。
宗教
楊廣即位后,對迅速恢復和強大起來的佛教教團的管理和整頓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廢馳中央和州、郡的僧官,加強對寺院基層僧官的管理,把僧尼集中到官立大寺,把郡、縣佛寺改為道場,加強由僧人擔任寺院三綱(上座、寺主、維那)的配置,并在各道場寺院三綱之上另設由俗人擔任的寺監和監丞,政府對教團的監督直接深入到佛教基層組織中,形成了影響深遠的監寺制度。
個人評價
編輯在中國歷史上,楊廣一直是一個暴君的典型,《隋書》中載:“自肇有書契以迄于茲,宇宙崩離,生靈涂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唐太宗李世民道:“(隋煬帝)遂不顧百姓,行幸無期,徑往江都,不納董純、崔象等諫諍,身戮國滅,為天下笑。”,批評楊廣的不愛民、不納諫,明太祖朱元璋對于他的窮兵黷武這樣評價:“隋煬帝妄興師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后世譏。”現代學者對于楊廣的評價則相對客觀辯證一些,蒙曼教授曾說:“隋煬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煬帝雖然無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業,沒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統一起來。”,英國漢學家崔瑞德說:“在中國的帝王中,他絕不是最壞的,從他當時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適合鞏固他父親開創的偉業, 而他在開始執政時也確有此雄心。”,認為不能以“末代昏君”論定隋煬帝,也不能以勝敗定功過。歷史學家胡戟則對楊廣政治改革給予了高度評價:“在中國從門閥貴族政治向科舉官僚政治轉化,從門閥社會向門閥后社會轉化的歷史關頭,宇文泰、宇文邕、楊堅、楊廣、李世民、武則天六人都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遠的是隋煬帝和武則天。”楊廣的詩歌造詣則歷來為人稱贊,明人許學夷《詩源辯體》云:“隋煬帝五言聲盡入律,語多綺靡。”清人沈德潛《說詩晬語》云:“隋煬帝艷情篇什,同符后主;而邊塞諸作,鏗然獨異,剝極將復之候也。學者鄭振鐸也說:“楊廣雖不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家,卻是一位絕好的詩人。”
個人作品
編輯《隋書·經籍志》著錄《隋煬帝集》五十五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皆著錄《隋煬帝集》 三十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都未著錄此集,可推知至南宋時《隋煬帝集》已亡佚。至明代時才開始出現由明人編撰的隋代詩文,《六朝詩集》收《隋煬帝集》一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張夑[xiè]編輯《隋煬帝集》八卷,附錄一卷(明代天啟年間刻本),明人張溥著錄《隋煬帝集》一卷,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近人丁福保輯《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收錄《隋煬帝集》五卷,分卷立目,卷一收詔二十三篇,卷二收詔二十四篇、敕十二篇,卷三收書二十二篇,卷四有文六篇,卷五有詩四十九首,逯欽立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錄楊廣詩三十六題四十二首。楊廣是隋代詩壇成就最大的詩人,且對后來盛唐詩歌發展有重大影響,其反映軍旅生活的邊塞詩,代表作如《飲馬長城窟行 》,后代文人對其評價甚高:“通首氣體強大,頗有威武之風。”,但其詩歌中藝術性最強、成就最高的作品是《春江花月夜》其一,這首詩充分體現了隋代南北詩風融合的創作實績,也預示了后來唐詩發展的一種方向。
人物爭議
編輯弒父之說
自古以來都有楊廣弒父的說法,《大業略記》《通歷》等都認為楊廣指使部下殺害了隋文帝楊堅,只是殺人方式有所不同,《大業略記》中為“毒殺說”,《通歷》中則為““拉殺說”,但在正史《隋書》《北史》中并無此類記載,《隋書·文帝紀》和《北史·隋本紀》中都記載楊堅病危后在與百官握手告別后,死于大寶殿,《隋書·煬帝紀》也僅寫道:“高祖崩,上即位于仁壽宮。”,但在《隋書》所撰《宣華夫人傳》《楊素傳》《郭衍傳》等提到楊堅死因蹊蹺,似乎死于楊廣的謀殺。而《資治通鑒》卷一八零中則匯集《隋書》《大業略記》《通歷》等記載,做出了這樣的描述,楊廣與楊素密謀書信、欲對宣華夫人行不軌之事,被楊堅知曉后令人包圍楊堅寢宮,楊堅繼而駕崩。但《資治通鑒》對于楊廣弒父的說法也僅僅是懷疑,故采用了“頗有異論” ,而不是肯定的結論。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鄭顯文在《隋文帝死因質疑》一文中從幾個方面論證了隋煬帝弒父之說經不起推敲,安陽師范學院歷史系副教授張先昌在其《隋文帝死因新探》中則認為,楊堅在花甲之年縱欲過度導致其身體虛弱、患病,死亡的根本原因。
是非功過
楊廣身前身后,都是惡評如潮,從唐代至清代,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傳奇小說的形象,他都是暴君與昏君的象征。而當代歷史學家對他的評價卻存在分歧,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近代歷史學家萬繩楠在1959年曾提出他“功大于過”的說法,但大多數人還是認可此前歷代對他的惡評;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上半期,海外學者如美國學者芮沃壽、日本學者布目潮沨、中國臺灣學者黃宇仁、中國香港學者楊永泉等紛紛發表評論,認為不能單純以“勝負”來認定楊廣為“末代昏君”;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至今,有學者希望從更正面、積極的角度來評價楊廣。隨著時代的變遷,學界對楊廣的評價脫離了功過分明的模式,變得更加理性、更加客觀。楊廣是一個悲劇性的歷史人物,他曾創造過豐功偉績,但也給隋朝的百姓帶來了深重苦難,并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逸聞典故
編輯樓臺牡丹
楊廣好奇花異石,曾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一日,楊廣攜眾妃嬪去西苑觀賞游玩,在牡丹盛開,異香襲人,眾人都很開心,但有一妃子喟然嘆道:“牡丹為花中之王,顏色雖好,可惜樓高,看不清楚,辜負了這國色天香。”,煬帝聽后命令花師栽十二棵高株牡丹,要和樓臺一般齊,每株著花至少三色,違命者斬,眾花師聽后連連求饒說無法辦到。楊廣遂命全國各地花師會聚洛陽,山東曹州有個叫齊魯恒的花師,很擅長培育牡丹,他想到牡丹是可以嫁接的,于是和其他花師分別挑選十種樹做嫁接,最后只有齊魯恒在椿樹上嫁接成功。三年之后,嫁接在椿樹上的牡丹開放,高過樓臺,在樓上賞花如同在地上一樣,人們稱之為“樓臺牡丹”。
樓臺牡丹歷史圖楊廣論功行賞,太監戚喪良將功勞據為己有,說這“樓臺牡丹”是他領頭培育出來的,楊廣偏聽偏信,給這個太監連升兩級并賞賜給黃金、綢緞。齊魯恒敢怒不敢言,回到老家后發誓不再玩花,培育樓臺牡丹之技術便失傳了,隋滅后,樓臺牡丹也隨之絕跡。
陸地行舟
楊廣南下江都時,途中有部分短距離的水路不暢通,他便命令“陸地”行舟,特地挑選年輕貌美的“殿腳女”千余人,為其乘坐的龍舟拉纖,陸地上鋪滿黃豆,這些“殿腳女”一絲不掛拉著龍舟前進,船就上面滑行,“殿腳女”踩在黃豆上站不穩,成堆成排跌倒后引得他撫掌大笑。他還嫌不夠刺激,命令男女“殿腳”各數百人交叉排行拉纖,有時還故意割斷纖繩,讓“殿腳”們成排的摔倒。傳說“走旱船”(又稱“跑旱船”)這一民間游藝活動就來源于楊廣的“陸地行舟”。
楊廣陸地行舟
游幸迷樓
楊廣為了滿足自己的淫欲,讓一個叫項升的人,役夫數萬大興土木為其修建宮殿,據載,此宮殿極盡人間奢華,千門萬戶,復道連綿,幽房雅室,曲屋自通。步入之后,令人目奪神飛,不知所在,偶有誤入者,終日不能出,楊廣游此樓后,高興的脫口而出:“使真仙游其中,亦當自迷,可目之曰‘迷樓’。”,迷樓因此得名,唐人韓偓[wò]《迷樓記》和近人蔡東蕃《南北史演義》都講述了楊廣游幸迷樓的故事。
隋煬帝與瓊花
隋煬帝楊廣聽說揚州開了一種十分綺麗的花一一瓊花。于是他動用大量人力,開通了著名的隋朝大運河,并乘豪華龍舟前往賞花。可是,瓊花討厭這位暴虐無道的君主,他來時就自行敗落,不讓隋煬帝看。隋煬帝與瓊花的故事,只是一個民間故事而已,唐宋兩代并無記載,元代才有人提及,元人張昱《瓊花》詩云:“懿公滅衛雖云鶴,煬帝亡隋豈獨花”,明清時代相沿成風,尤以小說為甚。
隋煬帝看瓊花連環畫
隋煬帝看瓊花連環畫
人際關系
編輯陵寢墓地
編輯2013年,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揚州市邗江區西湖鎮一處房地產項目工地發現了兩座殘存的古墓,發現兩墓為隋末唐初磚室墓,西側墓中出土一方墓志,銘文中有“隨故煬帝墓志”等字樣,后經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一致認定,此二墓為隋煬帝楊廣和蕭皇后最后埋葬之墓。該墓位于西湖鎮司徒村曹莊組的蜀岡西峰頂部,當地俗稱后頭山。煬帝墓由墓道、甬道、主墓室、東西耳室五部分組成。東耳室發現兩顆牙齒,經鑒定齒齡為50歲左右,與隋煬帝死亡時50歲相符。墓室四壁用青磚砌成,此磚與隋江都宮城城墻磚相同。隨葬品有陶器、銅器、漆器、玉器等遺物180余件,其中主墓室出土的墓志,可釋讀文字有50多個,關乎墓主人身份的關鍵文字清晰可見,上載文字“隋故煬帝墓志唯隋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于揚州江都縣”“於流珠堂其年八月”等,與文獻記載相符合。
隋煬帝陵寢墓地實拍圖
隋煬帝陵寢墓地實拍圖但此前在洛陽市洛寧縣東宋鄉也有一座“楊廣墓”,該墓位于宋鄉郭村東南方的蕎麥山(因其山上長滿翠柏,又稱“柏山”)上,墓冢高30米,周長80米,面積2500平方米,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墓墓主專家觀點不一,沒有明確結論。
藝術形象
編輯文本形象
自隋唐至清代,演繹隋煬帝故事的各種文本層出不窮。其故事起點來源于史書記載,以《隋書》《北史》等為代表,自宋元開始,逐漸由歷史走向文學作品。隋煬帝故事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文本眾多,題材多樣,且具有極強歷史延續性,其發展演變歷史大約可分為三個時期:
- 隋唐五代時期,故事的發軔期
這一時期關于隋煬帝的文本除歷史文獻外(如《隋書》《北史》《貞觀政要》等),還有筆記小說(如《朝野僉[qiān]載《大業雜記》《隋唐嘉話》等》)、詩歌作品(如《隋堤柳》《迷樓賦》等)、以及繪畫藝術(如《歷代帝王圖》)等,內容上以對隋煬帝故事的客觀歷史記錄與文學初步演繹為主,篇幅較小,多以從殘小語形式表達隋煬帝的某一生活側面。
- 宋元時期,故事的發展期
這一時期,除野史筆記(如《清異錄》《續世說》等)外,增加了以宋代之傳奇小說(如《煬帝開河記》《隋煬帝迷樓記》《隋煬帝海山記》等)、元代之雜劇(如《隋煬帝牽龍舟》《屈勘宣華妃》《隋煬帝江月錦帆船》)等文學文本,它們將隋唐五代時期關于隋煬帝的零散記錄組合在一起,圍繞某一主題,創作出新的隋煬帝故事,虛構出一些新的人物形象。另外,宋元時期還出現了一些地方府志(如《吳興志》《鎮江志》等),也記錄隋煬帝的故事。
- 明清時期,故事的高潮期
隋煬帝故事于明代走向成熟,出現了以隋煬帝為主要人物的小說(如《隋煬帝逸游召譴》等),篇幅也擴大了,出現了中長篇小說(如《隋煬帝艷史》《隋唐兩朝志傳》等)。至清代,隋煬帝故事進一步走向繁榮,清代出現長篇小說《隋唐演義》,為歷代煬帝故事之集大成者,《隋唐演義》不僅描寫帝王后宮生活,更集中表現隋煬帝一朝的政治,豐富了隋煬帝小說的內涵。明清時期,關于隋煬帝的戲曲、詩詞數量也大幅增多。
影視形象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4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