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學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魏晉玄學是魏晉時期的哲學思潮,以老莊思想為骨架,調和“自然”與“名教”,探討天地萬物存在的依據。它源于漢代儒學衰落和道家、黃老之學的演變發展,是漢末魏初清談的產物。魏晉玄學可稱為形而上學,盛行于魏晉至隋唐時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魏晉時代的道家之學,即所謂的“玄學”,是道家和儒家融合后出現的一種文化思潮,也可以說是道家之學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因此又有“新道家”之稱。東漢末年至兩晉,是一個長達...

    魏晉玄學魏晉時期哲學思潮,以老莊思想為骨架,調和“自然”與“名教”,探討天地萬物存在的依據。它源于漢代儒學衰落和道家、黃老之學的演變發展,是漢末魏初清談的產物。魏晉玄學可稱為形而上學,盛行于魏晉至隋唐時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

    誕生背景

    編輯

    魏晉時代道家之學,即所謂的“玄學”,是道家和儒家融合后出現的一種文化思潮,也可以說是道家之學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因此又有“新道家”之稱。東漢末年至兩晉,是一個長達兩百多年的亂世。隨著東漢大一統王朝的崩潰,統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學也失去了其魅力。士大夫對兩漢經學的繁瑣學風、讖緯神學的怪誕淺薄以及“三綱五常”的陳詞濫調感到厭倦,于是開始尋找新的“安身立命”之道,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學論辯。這種論辯就如同后世的沙龍,風雅名士聚在一起,談論玄妙的道理,剖析微妙的真理,當時人們稱之為“清談”或“玄談”。

    歷史沿革

    編輯

    西晉

    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在士大夫階層中盛行,崇尚《老子》《莊子》和《易經》,這三部經典被稱為“三玄”,探討本與末、有與無、名教與自然等抽象哲理。玄學流行是因為漢代儒學喪失統治思想角色,而漢末長期動蕩導致經學傳授中斷,為新學術風氣創造條件。魏晉玄學分為老學系和莊學系,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正始玄學,以何晏王弼為代表,屬于“貴無論”玄學。第二階段是竹林玄學,以阮籍嵇康向秀為代表,其中阮、嵇的玄學被稱為“自然論”玄學,而向秀的哲學與后來的郭象哲學同屬于“獨化論”玄學。第三階段是元康玄學,以郭象為代表,是“獨化論”玄學的成熟形態。正始玄學開創了魏晉哲學的一代玄風,其中王弼哲學是玄學史上的一個高峰。竹林玄學作為過渡階段,為元康玄學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以郭象為代表的元康哲學是另一個理論高峰,標志著玄學的終結。

    東晉

    東晉玄學在恢復階段(317~344年)由王導庾亮等中興名士糾正了西晉元康放達派的失誤,推行“名教即自然”的玄學理念,為東晉士族社會的思想基礎奠定了基礎。在鼎盛階段(345~385年),分為前期(345~354年)和后期(355~385年)。前期在司馬昱、殷浩等第一代太元名士的推動下,清談達到鼎盛,但無重要學術建;后期以謝安、王坦之等第二代太元名士為代表,清談盛況雖不如前期,但多有學術創建,韓康伯《系辭注》與張湛《列子注》是代表作。然而,到了衰落階段(386~420年),王恭、王忱、殷中堪、桓玄等太元名士生活放縱而無學術創建,標志著士族社會與玄學文化的沒落。

    南朝

    在蕭梁皇族統治時期,皇族成員具備較高的學術文化素養,積極倡導和推廣玄學。他們與臣屬清談玄言,組織玄學論辯,并對玄學經典進行注疏。由于其政治地位,這些注疏被列為官方的教材,甚至由皇族親自教授。蕭梁皇族成員的為人作派和生活情趣也受到玄學的影響,這種影響深刻地改變了當時的學風和士風。玄學逐漸成為當時學術文化思潮的核心內容,而玄化的文化風尚也成為了這一時期的文化本質特征。自宋文帝元嘉年間起,玄學被確立為官學,與儒學、文學、史學并列為四科之一,從此玄學重新興盛起來。

    北朝

    北朝時期,盡管玄學文化風尚受到沖擊,但并未完全消失。河西地區以其豐富的人才和文化底蘊,保存了玄學的思想因子。隨著北魏消滅涼州,當地的學術文化傳入平城,對北魏的學風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北魏中后期鮮卑統治者的漢化,他們積極引進南朝文化,使得北朝的士風和學風逐漸呈現出南朝化的趨勢。這一趨勢在北魏末年和東魏-北齊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關東地區出現了玄學化的高潮。玄化風尚在北朝的傳播,與南朝人士的北遷密切相關。這些南朝人士作為南風北漸的主要載體,將南方的文化和思想帶入北朝,進一步推動了南北兩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唐朝

    唐初,重玄學者成玄英和李榮通過注釋《老子》《莊子》,實現了道教哲學由本體論到心性論的歷史性突破。他們詳細闡述了道與自然的關系,并給出了重玄學的“道法自然”解釋。成玄英認為“道”是虛通之理,是對宇宙終極本體和認識的最高原理的體悟,同時,“道”也是化生萬物的創生性。李榮則強調“道”是虛極本體的世界觀和“理”的存在。他們通過不同的方式解釋了“道法自然”,并批判了兩種對“道法自然”的誤解。唐玄宗在注解《老子》時以“妙本”為中心來解釋“道法自然”,認為“虛無”是“妙本”的體,“自然”是“妙本”的性,“道”是“妙本”的功用。這種解釋結束了佛道二教關于“道法自然”的論爭,對佛教、道教的思想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含義

    編輯

    魏晉玄學是魏晉時期的一種哲學思潮,以立言玄妙、行事雅遠為特征。它源于漢代儒學衰落和道家、黃老之學的演變發展,是漢末魏初清談的產物。魏晉玄學以老莊(或三玄)思想為骨架,試圖調和“自然”與“名教”,成為一種特定的哲學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它討論的核心問題是“本末有無”,即用思辨的方法探討天地萬物存在的依據。這是中國哲學史上首次嘗試將儒道兩家結合,構建在老莊思想基礎上的哲學體系。玄學可稱為形而上學,盛行于魏晉至隋唐時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魏晉時期天下大亂,文化繁榮,玄學的產生和發展順應了這一時代背景。玄學具有神秘深奧的一面,同時也能滿足精神世界的慰藉和心靈的滋養。它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先秦之后又一次思想碰撞和融合的代表。

    特點

    編輯

    玄學是以精神性的“無”為核心的哲學思想,強調“以無為本”,認為萬事萬物都產生于“無”,這是精神性的東西。在政治上,玄學主張“無為”或“自然”,尋求順時應變的處世之道,要求老百姓安于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玄學家們還為維護封建綱常名教進行辯解,認為“名教出于自然”或“名教即自然”,將儒家“名教”與道家“自然”結合一體,形成一種新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玄學家推重“三玄”,即《老子》《莊子》和《周易》,具有更大的欺騙性。

    正始玄學

    正始玄學主張“貴無”,強調“以無為本”,將無視為本體,有視為作用。這二者作為體用關系,同時也是自然與名教的關系。這一觀念源于老子的“有生于無”之說,經過何晏、王弼的改造,成為“以無為本”的本體論觀念,用于解決自然與名教的統一問題。正始玄學對名教采取肯定的態度,實質上是對現實的肯定。其自然與名教之辨的理趣,在于以理想去調整現實名教的偏弊,以使名教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治世功能。圣人因體合大道,不執于有,不滯于用,即“崇本”或“貴無”,由此達到“體無”之境。但“體無”不是遺有棄用,圣人必然“舉末”,不會棄名教。圣人不滯末而棄本,有用而無體,肯定有而又能體無,使名教不背自然之道。這是正始玄學對自然與名教關系的根本理解和規定,也是調和二者關系的根本方式或路徑。

    竹林玄學

    竹林玄學主張由用顯體,與莊子哲學有關,認為自然與名教應當是一回事。阮籍嵇康強調自然與名教的對立,但實質上仍主張調和兩者的關系。他們認為,理想的名教應與自然契合,但在現存的名教中,違背了這一原則。阮、嵇對自然與名教關系的處理,顯發了莊學的精神,并強調了現實中的問題。

    元康玄學

    元康玄學的代表人物郭象,不僅繼承了竹林哲學的核心思想,還進一步發展了它。他主張萬物自生自化、圓滿自足,并強調“無待而逍遙”的境界。為了實現這一境界,圣人需要無心應感,如同不系之舟一般自由自在。郭象通過調和自然與名教的關系,將游外與宏內、廟堂與山林、為與不為合為一體。他認為,理想與現實、自由與道德、個體與社會的統一是解決竹林哲學矛盾的關鍵。通過這些努力,郭象將自然與名教之辨提升到了新的理論高度。

    價值和影響

    編輯

    魏晉玄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階段,其涵蓋的“本末有無”“名教與自然”和“言意之辯”等核心論題,對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參考價值和借鑒作用。通過深入研究這些關系,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在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的基礎上,更好地把握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人民主體地位,實現科學性和價值性的統一。同時,借鑒魏晉玄學的“才性問題”,可以激發教育對象的個體價值追求和人格意識覺醒,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因此,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道德規范、人文精神和思想觀念,保持生機和活力,推進高質量發展

    佛學

    中國佛學源于印度佛教的傳入,是一種宗教哲學。它不僅對佛經進行傳譯和講習,還進行研究和融通,因此并非印度佛學的簡單移植,而是一種嫁接。中國佛學與印度和中國本土思想緊密相關,但又有其獨特之處。中國學者從公元二世紀開始真正接觸印度佛教思想。最早的佛經翻譯家包括安世高和支婁邇鑿,分別主要翻譯小乘和大乘經典。般若學在初期傳入時引起最大研究興趣,尤其是鳩摩羅什準確翻譯大乘般若學經典后,般若思想與魏晉之際的玄學相互激蕩,改變了中國佛學的面貌。魏晉時期,道安、僧肇、慧遠和道生等人的研究與發揮,使中國佛學正式走上中國的思想舞臺。

    道教

    道家哲學中的“清凈”概念是核心,而道教在隋唐時期系統地吸收了道家哲理,特別是通過重玄學。道教的教義文本和活動規范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形成體系。之前,民間黃老道派主要集中在煉養、服食、符篆,其中煉養和服食用于養生和修仙,符篆與鬼神有關。神仙方士通常隱居修煉,與民眾互動少,所以在東晉前未形成以仙道為中心的教團。東晉時,除天師道外,三皇派、上清派和靈寶派在南方民間有較大影響。三皇派是兩晉之際在江南有影響力的黃老道派,西晉時興起于北方,以《三皇文》為代表,奉行與神仙觀念相關的鬼神方術。這一時期,道教各派別逐漸形成和完善,為后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儒學

    魏晉時期是經學發展的轉折點,其中鄭玄和王肅是關鍵人物。盡管儒學和經學在此時相對衰落,但仍存在深化的思想轉化。王弼和何晏作為玄學家,對推動經學發展方向起到了歷史性作用。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經學家受到玄學和佛學的影響較大,而北朝則基本沿襲了漢魏傳統。這一時期,魏晉學者的經學研究成就顯著,如王弼的《易注》、何晏的《論語集解》等,在經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魏晉儒學重在義理,南北朝諸儒倡導的“義疏之學”對唐代儒學的發展具有先導作用。

    現代玄學

    編輯

    網絡新玄學”是青年在網絡空間和社交媒體上認知自我、建立社交、應對焦慮、堅定選擇并擺脫迷局的方式。它以“Z 世代”為主要受眾群體,折射和隱喻著他們的精神需求、價值理念和情感世界,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網絡新玄學”呈現出“Z 世代”青年尋求“烏卡時代”的確定性解困新路、擺脫精神內耗的另類化自我認同、纖解身份焦慮的悅己型情感消費的意識形態圖式。因此,主流意識形態應以利益訴求為立足點、以理想信念為著重點、以法治建設為著力點,引領“Z 世代”青年形成積極社會心態、塑造崇高精神境界、加強網絡文化治理,進而使網絡青年文化得以健康發展。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40819/

    (14)
    詞條目錄
    1. 誕生背景
    2. 歷史沿革
    3. 西晉
    4. 東晉
    5. 南朝
    6. 北朝
    7. 唐朝
    8. 含義
    9. 特點
    10. 正始玄學
    11. 竹林玄學
    12. 元康玄學
    13. 價值和影響
    14. 佛學
    15. 道教
    16. 儒學
    17. 現代玄學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