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關于“焦”字的含義,歷代醫家認識不一。有認為“焦”當作“膲[jiāo]”者,膲為體內臟器,是有形之物;有認為“焦”字從火,為無形之氣,能腐熟水谷之變化;有認為“焦”字當作“樵”字,樵,槌也,節也,謂人體上、中、下三節段或三個區域。
簡介
編輯古籍摘選
編輯-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難經·三十一難》)
名詞解釋
編輯術語在線
編輯- 三焦作為六腑之一,具有六腑的“傳化物”,即受盛和傳化水谷的基本生理功能。中醫學對三焦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指身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有“孤府”之稱,包括胸腔和腹腔,各臟腑器官均在三焦之中,是人身的一個最大腑,具有運行津液與通行元氣的功能。其二指部位三焦,即上、中、下三焦,分別根據人體內的臟腑空間排列命名。
六腑之三焦
- 體內津液的輸布和排泄依賴于肺、脾、腎三臟的功能,作為最大腑,三焦為體內津液的輸布和排泄提供通道。元氣來源于腎精的化生,并在三焦的作用下充布于全身及五臟。如若三焦的通道之效失常,體內津液與元氣輸布及代謝就會出現異常。
部位之三焦
- 三焦同時也是臟腑的空間排列,在上部的臟腑為上焦,處于中間部位的為中焦,下部的臟腑為下焦。
- 上焦:指橫膈以上的部位,主要包括心與肺臟,或頭面部、上肢部位亦屬于上焦。
- 中焦:指橫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即脾胃、小腸、肝膽等臟腑。
- 下焦:指臍以下的部位,即腎、大腸、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臟腑。
參考文獻
編輯-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4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