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天監,古代官署名。設立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兩代國家天文機構名稱。
歷史沿革
編輯明清之前
在周朝就有專職歷法與天文工作的太史,以采風的形式記錄氣象、推算節氣,秦漢時期,太常所設太史令負責編寫史書和推算天文歷法,到西晉,朝廷“禁星氣,讖緯之學”,觀天象的活動在民間被禁止,隋代設立太史監,唐代設立太史局、司天臺,宋代設立司天監。與太史局、太史院同級別。元朝又新設立回回司天監。
明清時期
明初設太史監,后改太史監為太史院,洪武元年(1368年)改太史院為司天監,又設回回司天監,洪武三年改司天監為欽天監,洪武三十一年(1398)罷回回欽天監。清沿明制仍稱欽天監,直至清末。
運轉與職能
編輯明朝
明朝時期,欽天監設監正、監副各一人,品級為正五品。設天文、漏刻、大統歷、回回歷四科。
清朝
清朝時期欽天監設管理監事王大臣一人,監正、左右監副,俱由滿、漢人共同擔任,下設主簿廳置主簿(事務官)1人。分設時憲科負責歷書編制和日、月交食的預報等工作,有五官正,春、夏、秋、冬、中五官正,司書,博士等人員;天文科負責天文觀測和天文儀器的制造等工作,有五官靈臺郎、監候、博士等人員;漏刻科負責漏刻的管理及計時工作,有挈壺正、司晨等人員;回回科,負責研究元、明時期傳入中國的阿拉伯歷法(1657年撤除)。此外還有天文生、陰陽生等人員。清欽天監由管理監事王大臣管理,并用西洋傳教士擔任監正、監副,直到道光六年(1826)定制不用西洋人為止。
歷代監正
編輯部分監正
文物遺跡
編輯北京古觀象臺始建于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天文臺,也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古觀象臺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是世界上現存古天文臺中保持連續觀測最久的天文臺。古觀象臺(西側)是以紫微殿、東西廂房和晷[guǐ]景堂為主的附屬建筑群。院內陳列著渾儀、簡儀、正方案、日晷、月晷、星晷、圭表、玲瓏儀等天文觀測儀器以及中國古代天文學家銅像和天文畫像石等。?
知名人物
編輯湯若望
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年—1666年),德國天主教耶穌會士。明天啟二年(1622年)到中國傳教。崇禎年間參與大學士徐光啟主持的歷法全書《崇禎歷書》的修訂工作。明亡后,湯若望任清朝欽天監監正。康熙朝初年,欽天監內部因天文學派的歧義,出現派別紛爭。反對派楊光先、吳明煊等人倚恃鰲拜的強勢,誣陷湯若望反對新朝,將湯若望及其弟子判刑收監。湯因年老體衰死于獄中。康熙帝親政后,湯若望的學生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又以吳明煊的天文測算失誤上訴。康熙帝重新審理此案,罷黜了楊吳等人,恢復了湯若望的名譽,并給以隆重的安葬。
藝術作品
編輯圖書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4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