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哲倫星系,又稱“大麥哲倫云”,歸類于不規則矮星系,隸屬于本星系群。
星云簡介
編輯大麥哲倫星云的形態類似不規則星系,但似乎有一些螺旋結構的痕跡。有些推測認為大麥哲倫星云以前是棒旋星系,受到銀河系的重力擾動才成為不規則星系,因此在中央仍保有短棒的結構。在NASA銀河系外數據庫中依據哈勃星系分類為Irr/SB(s)m。大麥哲倫星系是本星系群中第四大的星系,其余三個依序為仙女座星系(M31)、銀河系及三角座星系(M33)。在南半球的夜空中,大麥哲倫星云是一個昏暗的天體,跨立在山案座和劍魚座兩個星座的邊界之間。其實早在約公元964年,'Abd Al-Rahman Al Sufi就已經在恒星之書(Book of Fixed Stars)中記錄了這個星云。
麥哲倫星云
命名
編輯大麥哲倫星云是以16世紀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麥哲倫的名字命名的。
大麥哲倫星云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開始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1520年10月,麥哲倫帶領船隊沿巴西海岸南下時,每天晚上抬頭就能看到天頂附近有兩個視面積很大的、十分明亮的云霧狀天體。麥哲倫注意到這兩個非同一般的天體,并把它們詳細地記錄在自己的航海日記中。麥哲倫本人后來航行到菲律賓時被一個小島上的土著居民殺害了,但是他的18名部下在1522年9月6日回到了西班牙。為了紀念麥哲倫的偉大功績,后人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南天這兩個最醒目的云霧狀天體,稱之為大麥哲倫星云和小麥哲倫星云(因為當時人們還不知道它們實際上是兩個河外星系)。
特征
編輯銀河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通過各種方法,人們已經觀察到的星系已經有好幾萬個了!不過,由于距離太遙遠,它們看起來遠不如銀河那么壯麗。借助望遠鏡,它們看起來還只像朦朧的云霧。離咱們銀河系最近的星系——大麥哲倫星云和小麥哲倫星云,距離我們銀河系也有十幾萬光年。一般地,我們把除銀河以外的星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大麥哲倫星云里存在豐富的氣體和星際物質,并且正在經歷著明顯的恒星形成活動。這種大量恒星的形成現象可能是因為大麥哲倫星系受到了銀河系潮汐力的影響。并且,銀河系的潮汐力也從大麥哲倫星系中剝離了一些恒星和星際物質,形成了漫長的麥哲倫星流。通常只有住在地球南半球居民才看得到的大麥哲倫星云,是離我們第二近的星系,它也是小麥哲倫星云(SMC)的近鄰。在繞著銀河系公轉的11個矮星系中,大麥哲倫星云也是其中之一。大麥哲倫星系內充滿了各種星體和天文現象。當前已經在大麥哲倫星系內發現了60個球狀星團,400個行星狀星云和700個疏散星團,以及數十萬計的巨星和超巨星。近代最明亮的超新星SN1987A,就是發生在大麥哲倫星云里。而大小麥哲倫星云和仙女星系(M31)以及銀河等100余個星系和1000多矮星系構成了本星系群。
形狀
編輯大麥哲倫星系通常被視為不規則星系,然而它顯示出有棒狀結構的跡象,因此曾經被重新歸類為麥哲倫型矮螺旋星系。大麥哲倫星系有一個顯著的中央棒和螺旋臂。中央棒似乎有些扭曲,東西兩端比中心靠近銀河系。利用哈勃空間望遠鏡的觀測,在2014年測量出它的自轉周期大約是2.5億年。長久以來,大麥哲倫星系被認為是一個“二維平面”的星系,與銀河系的距離是單一的。但是,科德威和考森在1986年發現在東北部的造父變星比西南部的造父變星接近銀河系。通過觀測星場中其它的造父變星、核心燃燒氦的紅叢集和紅巨星分支等的觀測證實了這種幾何上的傾斜。綜合這些論文得到的傾斜約為35°,以正面朝向銀河系的星系傾斜被定為0°。利用碳星運動學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大麥哲倫星系的盤面結構是兩個厚片和向外傾斜的。關于大麥哲倫星系內星團的研究,休梅克等人測量了大約80個星團的速度,并且發現在大麥哲倫星系的群體運動學符合颣[lèi]似盤面分布的星團運動。這些結果也得到了科德威等人的證實,他們計算了大麥哲倫星系中一些星團的距離,顯示它們的分布與星場的平面是相同的。
距離
編輯跟所有的星系一樣,確認LMC正確的距離是一項挑戰,多年來測量所得的數值變化極大。主要的困難肇因于作為銀河系外測量距離標準燭光的造父變星和天琴座RR變星,在銀河系內的視差還未能正確的校準;另一個原因則是LMC的金屬含量偏低對發光效率的影響尚不確知。在過去的十年,已經將距離確認在155,000~165,000光年的范圍內,以一個最近的距離模數估計的值是18.56,大約是51.5千秒差距。
位置
編輯大小麥云都在南半天球距離南天極大約20°左右的地方。大麥云位于劍魚座與山案座兩個星座的交界處,跨越了兩個星座,占據了8°×7°的天區,相當于 200多個滿月的視面積。小麥云位于杜鵑座,占據了4°×2°的天區,相當于30個滿月的視面積。大麥云和小麥云之間相距大約20°。在南半球看大小麥云,一年四季,它們都高高地懸掛在南天天頂附近,爭相輝映,從不會落到地平線以下。就像我們在北半球看北斗七星永遠不會落到地平線以下一樣。它們是南天的一對瑰寶。可惜的是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區都看不見它們,在我國南沙群島一帶,也只能在非常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尋找到它們。
大麥哲倫星云相對于銀河系的位置
- GMW——大麥哲倫星系(LMC)
- KMW——小麥哲倫星系(SMC)
- GSP——銀道坐標系
- MSI——麥哲倫星流
- 3——蜘蛛星云(NGC 2070)
- W——SMC側翼
觀測形態
編輯從我們的銀河系看出去,最明亮的星系是大麥哲倫星云 (LMC)。通常只有住在地球南半球居民才看得到的大麥哲倫星云,是離我們第二近的星系,它也是小麥哲倫星云 (SMC)的近鄰。在繞著銀河系公轉的11個矮星系中,大麥哲倫星云也是其中之一。大麥哲倫星云是個不規則星系,它有個由年老紅色恒星所組成的棒狀核心,外面環繞著年輕的的藍色恒星,以及靠近上面這張影像頂端的明亮紅色恒星形成區 - 蜘蛛星云。近代最明亮的超新星 SN1987A,就是發生在大麥哲倫星云里。
超級氣泡
編輯科學家近年發現一個處在大麥哲倫星云內的年輕氣泡狀星云,是一個色彩艷麗且豐富的發射星云,被命名為LHA120-N55,簡稱N55。
ESO拍攝的N55
它位于163000光年外的遙遠的大麥哲倫星云(LMC),全身奇異色彩,天文學家發現其竟然位于一個「超級泡泡」之中,這可謂宇宙中的一大奇觀。科學家們認為,這類超級泡泡形成于「超新星爆發產生的沖擊波」以及「新形成的恒星產生的恒星風」將附近的氣體與塵埃向四周吹散。隨著時間的推移,泡泡越吹越大,最終其范圍可橫跨數百光年。在超級泡泡中,N55沒有被吹散,保存得相對完好。另外,還可以發現泡泡中有許多發著明亮藍光的星星,這個星團被命名為LH72。這是第二輪形成的恒星,可能就才幾百萬年的歷史。科學家認為它們與超級泡泡的形成無關,但卻創造了星云鮮艷的色彩。LH72星團發出的強光剝離了N55星云的氫原子,使其呈現粉色。而這種粉色的光芒也正是宇宙中新形成的恒星的標志性信號。科學家認為,N55這種星云表明老恒星的死亡,新恒星的誕生。由此N55也被稱作“宇宙中恒星的生死循環之地”。這些超級泡泡在宇宙中并非永久長存的,科學家們認為隨著內部的恒星繼續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滅亡,產生的沖擊波可以將泡泡吹破,并吹散余下的氣體與塵埃。
發現
編輯2012年:超級氣泡2012年9月3日,國外媒體報道,天文學家觀測發現了大麥哲倫星云中一個異常明亮的超級氣泡。大質量恒星產生強烈輻射,在高速行駛時驅逐物質,通過快速演化爆發為超新星。在周圍氣體中的風和超新星的沖擊波產生巨大空洞,被稱為超級氣泡。高能天體物理學中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就是,大麥哲倫星云中的一些超級氣泡,包括N44,發出的X-射線比在其結構模型中預測的更多。2013年:“恒星搖籃”2013年,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星圖。距離地球16萬光年的大麥哲倫星云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其中恒星形成區的明亮星光如同萬花筒2013年1月,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在大麥哲倫星云處發現了新的恒星形成跡象,作為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云在前者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拉長狀外觀,并圍繞著銀河系,其中的氣體云發生折疊坍[tān]縮后演化出新的恒星。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大麥哲倫星云圖像中,該星云中存在恒星形成區,從蜘蛛星云到LHA120-N11扁豆星云都是大麥哲倫星云中明亮的“恒星搖籃”。2022年:最大恒星當地時間2022年8月19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國家光學紅外天文研究實驗室(NOIRLab)發布的圖片顯示,位于大麥哲倫星云中“蜘蛛星云”中心的這顆恒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恒星。2022年:麥哲倫日冕2022年10月消息,研究人員證實了難以捉摸的麥哲倫日冕的存在,這是一個由熱的、電離氣體組成的保護性光環,以前只在理論上認為有。幾十億年來,銀河系最龐大的宇宙伙伴--大麥哲倫云和小麥哲倫云--一直在太空中進行著動蕩的旅行,在被我們自己的銀河系的引力撕裂的同時相互繞行。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4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