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極圈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北極圈(英文:Arctic Circle),作為北溫帶與北寒帶的自然分界線,也是北極地區特有的晝夜現象的界限。它位于北緯66°34′的緯線上,與黃道面和赤道面之間的夾角形成互補關系。這個區域不僅包括了廣闊的北冰洋,還涵蓋了其周圍的眾多島嶼以及一部分歐亞大陸的地區。整體面積約為2100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約占38%。 北極圈(Arctic Circle),位于北緯66°34′緯線圈,是北半...

    北極圈英文:Arctic Circle),作為北溫帶與北寒帶的自然分界線,也是北極地區特有的晝夜現象的界限。它位于北緯66°34′的緯線上,與黃道面和赤道面之間的夾角形成互補關系。這個區域不僅包括了廣闊的北冰洋,還涵蓋了其周圍的眾多島嶼以及一部分歐亞大陸的地區。整體面積約為2100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約占38%。

    區域簡介

    編輯

    北極圈(Arctic Circle),位于北緯66°34′緯線圈,是北半球上發生極晝極夜現象最南的界線。北極圈(Arctic Circle)是指緯度數值為北緯66°34'的一個假想圈,是北寒帶與北溫帶的分界線,與黃赤交角(南北回歸線所在的緯度數值)互余。北極圈以北的地區被稱為“北極圈內”。通常,北極圈內的地區被叫做北極地區,由北冰洋以及周邊陸地組成,其陸地部分包括了格陵蘭、北歐三國、俄羅斯北部、美國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北部。北極圈內島嶼很多,最大的是格陵蘭島。由于嚴寒,北極圈以內的生物種類很少。植物地衣苔蘚為主,動物有北極熊、海豹、鯨等。

    北極圈北極圈也是極晝和極夜現象開始出現的界線,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在夏天會出現極晝,而在冬天會出現極夜。

    極晝和極夜

    編輯

    北極圈是北半球唯一一個會發生“極晝”和“極夜”的地方。“極晝”是指一天之內,太陽都在地平線以上的現象,24小時都是白天的現象;“極夜”是指一天之內,太陽都在地平線以下的現象,24小時都是黑夜的現象。每年的公歷3月21日左右,太陽直射赤道。這一天后,北極圈內開始出現極晝。極晝從北極點逐漸擴大到整個北極圈。6月22日左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這時北半球極晝范圍達到最大,為北極圈以北的全部地方。之后,極晝范圍慢慢縮小,9月23日左右,只有北極點有極晝。這一天過后極夜開始,極夜從北極點逐漸擴大到整個北極圈。12月22日左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整個北極圈以北的區域都是極夜。接著極夜范圍逐漸回縮,到了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即春分時極夜結束,而極晝重新開始。世界有五個國家:挪威 、瑞典 、芬蘭 、俄羅斯、 冰島,是北極地區內的,這些地區是可以看到極晝極夜現象的。

    資源

    編輯

    由于歷經多次地質構造變化、沉積作用和巖漿活動,北極圈及其鄰近地區分布著眾多的金屬礦床。這些礦床包括瑞典的基律納鐵礦、俄羅斯的諾里爾斯克鎳、銅和鉑族元素礦床以及托姆圖爾鈮多金屬礦、芬蘭的科密礦、格陵蘭的伊蘇亞鐵礦和菲斯克內塞特礦、加拿大的瑪麗河鐵礦和沃伊斯灣鎳、銅、鈷礦床、美國的里德道格鋅礦和福特諾克斯金礦等。統計數據揭示了北極地區在過去十年中對全球礦產供應的巨大貢獻:鉑族元素的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寶石級和工業金剛石的產量分別占全球的26%和28%,鎳、鈷和鉻的產量分別占22%、21%和15%,銅、鐵和鉛鋅的產量分別占8%、7%和18%,而金和銀的產量則占7%和9%。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北極地區的金剛石、鉑族元素和鎳的產量分別占該國總產量的99%、98%和80%,鉻、錳和金的產量也分別占90%、90%和40%。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地區的陸地面積增加,加上勘探力度的加大,預計會有更多金屬礦床被發現并投入開發。這不僅將顯著提升該地區的礦產品年產量,還可能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北極地區的礦產資源勘探和開發利用一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這一點并不令人意外。美國地質勘探局發表報告稱,北極圈內可利用石油儲量預計為900億桶,可以滿足全球近3年的石油需求量。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指出,該報告很可能加劇各國在北極地區的主權爭奪戰,俄羅斯、美國、丹麥、挪威及加拿大均曾表示對該地區有控制權。

    北極圈

    2007年,俄羅斯在北極極點下4000米的海床上插下國旗,這一舉動立即引起各國爭搶北極礦產資源、特別是石油及天然氣資源的擔心。丹麥5月在格陵蘭島的伊路利薩特主持北極圈5國峰會,試圖抑制爭奪,重申各國應履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管理領海事宜。同時,各國對于北極地區的商業開發興趣也在逐漸激增,荷蘭皇家殼牌、英荷能源集團都表示希望參與俄羅斯亞馬爾半島地區的能源開發。在美國,很多公司都致力于阿拉斯加北極地區的遠景開發;丹麥方面也有一些大公司表示有興趣參與格林蘭海岸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根據現行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由于沒有證據表明任何一個國家的大陸架延伸至北極,因此北極點及附近地區不屬于任何國家,北極點周邊為冰所覆蓋的北冰洋被視為國際海域。參考資料

    旅游

    編輯

    北極圈內最大的港口城市:納爾維克港是挪威北極圈內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瑞典、芬蘭北部重要的出海口,在挪威海沿岸的烏夫特峽灣的東南岸。這個港口城市有一萬多人。

    北極圈北極圈的機場:在格陵蘭康克魯斯瓦格(Kangerlussuaq),北緯66度33分。北極圈內的國家:北極圈內有北冰洋、島嶼、陸地,它們分屬8個國家: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冰島、挪威瑞典芬蘭。北極最冷的地方:北極冬季均溫-20攝氏度,許多地方-33攝氏度,最冷之處距極點2898公里處的西伯利來東北部的歐米亞侖真附近,達-53攝氏度。世界上最北的城市位于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首府朗伊爾城。這座城市的名字來源于一個美國人,他在1904年抵達斯瓦爾巴群島,并從挪威人手中購買了當地的一座煤礦。隨后,在煤礦附近建立了第一座房屋,以煤礦老板的名字命名為"朗伊爾城"。起初,這里只是一個孤立的居住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朗伊爾城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約1200名居民的小城市。城市設施完備,設有郵局、學校銀行醫院、報社、飯店、商場和博物館等。朗伊爾城坐落在北極圈內,北緯78°的高緯度地區,這里的陸地極為稀缺。由于地處高緯度,朗伊爾城的氣候極為寒冷。每年有四個月的時間,這里完全處于黑暗之中,太陽不會升起,大地被冰雪覆蓋。而在另外四個月里,太陽幾乎不會落下。

    氣候條件

    編輯

    北極圈的氣候特點主要受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日照條件影響。由于北極圈內的日照時間較短,太陽在天空中的高度較低,這使得陽光需要穿過更厚的大氣層,從而增加了熱量的反射和散失,導致全年氣溫普遍偏低。此外,北極地區的冰蓋對陽光的反射作用也加劇了這種寒冷現象。夏季雖然溫度稍高,但整體仍保持涼爽。在北極圈內,冷空氣在進入后會變得更冷并沉降到地面,形成了一個高壓區。這些高壓區的空氣會向低緯度地區流動,由于地球自轉的影響,氣流會偏向東方,形成所謂的“極地東風帶”。這種東風從東北方向吹向西南方向。在北極圈的邊緣,極地東風帶來的冷空氣與來自低緯度的暖空氣相遇,形成鋒面,即“極鋒”。較輕的暖空氣上升,覆蓋在較重的冷空氣之上,形成了一種上升氣流。這種上升氣流在高空會分成向南和向北兩個方向的分支。向南的分支在北緯30°左右下降,形成了北半球的中緯度環流圈。而向北的分支則會在接近北極點的地方沉降,完成高緯度環流圈。受這種上升氣流的影響,北極圈附近的氣壓相對較低,形成了“副極地低壓帶”。然而,在亞歐大陸,冬季時受到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的強烈影響,使得亞歐大陸和北美洲北部的氣候呈現出亞寒帶海洋性氣候特征。因此,在這些地區,副極地低壓主要保留在海洋上。

    北極圈

    植被

    編輯

    植被分布

    北極圈和北半球七月時的10℃等溫線大致一樣,而后者與北極木線基本重合,因此這三者都可以作為定義北極地區的標準。北極圈附近是亞寒帶針葉林帶(泰加林帶)和北極苔原之間的過渡地帶,由于土壤凍結、寒風呼嘯,樹木已經難以成長。從南往北,連續成片的森林開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稀疏的喬木-灌木混雜植被,最后只剩下苔蘚和地衣,變成苔原地貌。

    植被大幅增長

    2013年4月1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康奈爾大學機構的研究人員在《自然氣候變化》雜志報告說,他們根據全球未來氣溫增長趨勢,建立起一套預測今后數十年北極圈內的植被變化模型。研究預測,未來數十年北極圈內近半數地表植被的種類將會改變,綠色植被范圍和林木覆蓋率將顯著增長。研究人員舉例說,在西伯利亞的部分地區,林木線將向北延伸數百英里。研究人員表示,植被變化會持續影響北極生態環境,原本北極圈地表覆蓋的冰雪能將多數太陽光反射,而綠色植被卻能吸收大量太陽光,不斷增加的綠色植被可能導致北極地區氣溫進一步升高。參考資料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42323/

    (12)
    詞條目錄
    1. 區域簡介
    2. 極晝和極夜
    3. 資源
    4. 旅游
    5. 氣候條件
    6. 植被
    7. 植被分布
    8. 植被大幅增長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