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集裝箱化
編輯集裝箱化是使用多式聯運集裝箱(也稱為海運集裝箱和ISO集裝箱)的多式聯運貨物運輸系統。容器具有標準化尺寸。它們可以在不打開的情況下進行裝卸、堆放、遠距離高效運輸以及從一種運輸方式轉移到另一種運輸方式——集裝箱船、鐵路運輸平板車和半掛車。搬運系統完全機械化,因此所有搬運均由起重機完成和專用叉車。所有集裝箱都使用計算機系統進行編號和跟蹤。
集裝箱化起源于幾個世紀前,但直到二戰后才得到很好的發展或廣泛應用,當時它極大地降低了運輸成本,支持了戰后國際貿易的繁榮,并且是全球化的一個主要因素。集裝箱化消除了大多數貨物的人工分揀和倉儲的需要。它取代了以前處理散裝貨物的數千名碼頭工人。集裝箱化減少了港口的擁堵,顯著縮短了運輸時間并減少了損壞和盜竊造成的損失。
容器可以由多種材料制成,例如鋼、纖維增強聚合物、鋁或它們的組合。由耐候鋼制成的容器用于xxx限度地減少維護需求。
集裝箱化的起源
編輯在集裝箱化之前,貨物通常作為散裝貨物人工處理。通常情況下,貨物會從工廠裝載到車輛上,然后運到港口倉庫,在那里卸下并儲存等待下一艘船。當船只到達時,它們將與其他貨物一起被移到船的一側,被放下或運入貨艙并由碼頭工人包裝。在卸載指定貨物之前,船舶可能會停靠其他幾個港口。每次港口訪問都會延遲其他貨物的交付。交付的貨物可能會在被提取并交付到目的地之前被卸載到另一個倉庫。多次處理和延誤使運輸成本高昂、耗時且不可靠。
集裝箱化起源于18世紀后期的英格蘭早期煤礦區。1766年,詹姆斯·布林德利設計了帶有10個木制集裝箱的箱船“饑餓者”號,通過布里奇沃特運河將煤炭從沃斯利德爾夫(采石場)運輸到曼徹斯特。1795年,本杰明·奧特拉姆(BenjaminOutram)開辟了小伊頓舷梯,他的巴特利鋼鐵廠(ButterleyIronwork)建造的貨車將煤炭運往該舷梯。舷梯上的馬拉輪貨車采用集裝箱的形式,裝載煤炭,可以從德比運河上的運河駁船中轉運,歐南也推廣了這一點。
到1830年代,幾大洲的鐵路都在運送可以轉移到其他運輸方式的集裝箱。英國的利物浦和曼徹斯特鐵路就是其中之一。“簡單的矩形木箱,四輛馬車,它們被用來將煤炭從蘭開夏郡煤礦運送到利物浦,在那里它們被起重機轉移到馬拉車上。”從1780年代后期開始,“松散的箱子”最初用于在駁船上和下運輸煤炭,在布里奇沃特運河等地方用于集裝箱運輸煤炭。到1840年代,鐵盒和木盒都在使用。1900年代初期,采用了專為公路和鐵路之間的移動而設計的封閉式集裝箱箱。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6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