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什么是超基性巖
編輯超基性巖是火成巖和元-igneous巖石具有非常低的二氧化硅含量(低于45%),通常>18%的MgO,高的FeO,低鉀,并且通常由大于90%的鎂鐵質礦物組成(深色、高鎂和鐵含量)。在地球的地幔由超基性巖石組成。超基性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術語,包括二氧化硅含量低但鐵和鎂含量可能不高的火成巖,例如碳酸鹽巖和超鉀質火成巖。
侵入性超基性巖
編輯侵入性超基性巖通常存在于大型的層狀超基性侵入體中,其中不同的巖石類型經常分層出現。這種堆積的巖石類型并不代表它們結晶的巖漿的化學成分。超鎂鐵質侵入巖包括純英巖、橄欖巖和輝石巖。其他稀有品種包括具有較大比例的鈣斜長石的troctolite。這些品位進入斜長巖。輝長巖和紫長巖常出現在層狀超鎂鐵質層序的上部。角閃石和,很少金云母,也被發現。
地球上的火山超基性巖
編輯火山超基性巖在太古代以外很少見,基本上僅限于新元古代或更早時期,盡管目前在弧后盆地(馬努斯海槽,新幾內亞)內噴發的一些火山巖熔巖接近超基性。亞火山超基性巖和巖脈持續時間更長,但也很少見。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有超基性巖石的證據。
例子包括科馬提巖和苦味玄武巖。科馬提巖可以是主機對礦石的沉積物鎳。
超鎂鐵質凝灰巖
超鎂鐵質凝灰巖極為罕見。它具有豐富的橄欖石或蛇紋石,以及缺乏或缺乏長石和石英。罕見的事件可能包括在南部非洲和其他地區的鉆石礦區中不尋常的金伯利巖馬爾斯地表沉積物。
超鉀超鎂鐵質巖石
編輯從技術上講,根據熔融模型標準,超鉀質巖和黃長質巖被認為是一個單獨的組,但也有超鉀質和高度二氧化硅欠飽和的巖石,其MgO含量>18%,可被視為“超鎂鐵質”。
已知超鉀質、超鎂鐵質火成巖,如菱鎂礦、菱鎂礦和金伯利巖已到達地球表面。雖然沒有觀察到現代噴發,但類似的噴發被保留了下來。
大多數這些巖石發生如堤壩,diatremes,lopoliths或巖蓋,極少,入侵。大多數金伯利巖和菱鎂礦的產地為火山和次火山巖和瑪珥;熔巖幾乎不為人知。
已知元古代菱鐵礦(Argyle鉆石礦)和新生代菱鐵礦(高斯貝格,南極洲)的噴口,以及泥盆紀菱鎂礦(蘇格蘭)的噴口。加拿大、俄羅斯和南非的金伯利巖管保存不完整的火山灰和團聚巖相。
這些通常是火山道事件,因此不熔巖流雖然火山灰和灰沉積物部分保留。這些代表低體積揮發性熔體,并通過與典型超基性巖石不同的過程獲得超基性化學。
變質超基性巖
編輯變質在存在超基性巖的水和/或二氧化碳在超基性變質巖的兩種主要類型的結果;滑石碳酸鹽和蛇紋石。
滑石碳化反應發生在下部綠片巖的超基性巖石中,直至當所討論的巖石經受變質作用并且變質流體具有超過10%摩爾比例的CO2(二氧化碳)時,直至麻粒巖相變質。
當這種變質流體的CO2摩爾比例低于10%時,反應有利于蛇紋石化,導致亞氯酸鹽-蛇紋石-閃石型組合。
時空分布
編輯大多數超基性巖出露在造山帶中,并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地體中占主導地位。顯生宙中的超鎂鐵質巖漿較為稀少,而在顯生宙中公認的真正的超鎂鐵質熔巖也很少。
超基性巖的許多地表暴露發生在蛇綠巖雜巖中,其中深部地幔衍生的巖石已沿俯沖帶和上方俯沖到大陸地殼上。
超基性巖石上的土壤和風化層
編輯蛇紋石土壤是一種富含鎂、鈣、鉀和磷的貧瘠土壤,在源自超基性巖的風化層上發育。超鎂鐵質巖石還含有大量可能對植物有毒的鉻和鎳。結果,在這些土壤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植被類型。例子是鐵質林地和貧瘠之地的阿巴拉契亞山區和山前,“濕灌木叢中的”新喀里多尼亞雨林,與超基性森林的京那巴魯山等山峰在沙巴,馬來西亞.植被通常發育不良,有時包括適應土壤的特有物種。
在熱帶和亞熱帶環境中,超鎂鐵質巖石上通常會形成厚厚的菱鎂礦-鈣質蓋層、紅土和硬殼層。與高含鎳超基性巖相關的特殊花卉組合是礦物勘探的指示性工具。
風化的超基性巖可能形成紅土鎳礦床。
可能檢測到Io
編輯可能已被檢測到超鎂鐵質熔巖木衛一,一個月亮的木星,因為熱映射木衛一表面的發現超熱區域與溫度超過1200℃(2190°F)。根據觀察到的地球熔巖地表與地下溫度差異,緊接在這些熱點下方的熔巖可能要高出約200°C(360°F)。1,400°C(2,550°F)的溫度被認為表明存在超鎂鐵質熔巖。
水星似乎也有超基性火山巖。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