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71年,王衛出生在上海。他的父親是一名空軍俄語翻譯,他的母親是江西一所大學的老師。
7歲的時候,王衛隨家人搬到居住。高中畢業之后,王衛沒有繼續升學。十幾歲的時候,王衛曾經在叔叔的手下做過小工。
九十年代初,經常往返于與的王衛有時會受人之托,捎帶貨物出入境。從父親那里借到10萬元資金后,24歲的王衛與幾個伙伴合作成立了專送快件的公司,并于1993年3月26日,在廣東順德注冊成立了順豐公司,創業初期公司只有6個人。
2002年,王衛收權成功,順豐順利從加盟制轉為直營制,順豐在深圳設立了自己的企業總部。隨后順豐開始訂立國內高端快遞行業的定位。
2003年,隨著順豐的隊伍不斷擴大,王衛把他的目光轉向了天空。與揚子江快運簽下合同,使順豐成為國內xxx家使用全貨運專機的民營速遞企業。
2010年,這家公司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20億人民幣,擁有8萬名員工,年平均增長率50%,利潤率30%。
2013年,順豐銷售額已過200億人民幣。
所獲榮譽
《財富》2012中國xxx影響力的50位商界排行榜,王衛榜上有名,排名第46位。
2012福布斯中國富豪榜 第80位,財富額為75.6億元人民幣。
2012入圍2012CCTV經濟年度人物
2013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22位,財富額為237.9億元人民幣。
2016年10月27日,2016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公布,王衛以185億美元財富,排名第四位。
2017年3月7日,2017胡潤全球富豪榜大中華區公布,王衛以1860億元人民幣財富,排名第三位。[2]
創業經歷
最初在順德做印染,把樣品寄到給客戶看很困難,要較長時間,后試過在碼頭邊求人幫忙捎樣品到。那時很多人都在廣東設廠,都有這方面的需求。為何不自己做快遞呢?于是,王衛和別人聯手在順德創立了順豐速運,背著背包、拉著拉桿箱每天奔波于和廣東兩地。
九十年代初,經常往返于與的王衛有時會受人之托,捎帶貨物出入境。從父親那里借到10萬元資金后,22歲的王衛與幾個伙伴合作成立了專送快件的公司,并于1993年3月26日,在廣東省順德市注冊成立了順豐公司,創業初期公司只有6個人。
2002年,王衛收權成功,順豐順利從加盟制轉為直營制,順豐在深圳設立了自己的企業總部。隨后順豐開始訂立國內高端快遞行業的定位。[3]
2003年,隨著順豐的隊伍不斷擴大,王衛把他的目光轉向了天空。與揚子江快運簽下合同,使順豐成為國內xxx家使用全貨運專機的民營速遞企業。[4]
2010年,這家公司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20億人民幣,擁有8萬名員工,年平均增長率50%,利潤率30%。
用人策略
順豐的收派員和企業是分配關系,不是勞務上下級關系。這就是王衛聰明的地方,當年收權,他沒有全收。當時是加盟老板不聽話,他把老板收了,老板底下的員工我就你,只要你聽我話就行了,歪打正著了。王衛是這樣的人,只要你我的,我就要想辦你,除此之外我不管你。這樣不管還好了,所以你看他現在7萬多個收派員全是個體加盟,自己管自己,挺好。[5]
“他想做事,他辦企業的根本目的不是掙錢。”在前兩年金融危機最難的時候,順豐沒有裁掉一名員工,不論在公司內部講話里,還是在公開的會議場合,王衛經常強調“收派員才是順豐最可愛的人”(據順豐速運集團的副總裁)。事實情況是,每天上午的8點,順豐的15萬名員工便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如何來管理這些員工,讓他們有歸屬感并認可公司,靠的無疑是制度和文化。
順豐的每一個收派員只有700-1200元的基本工資,其它的全部根據工作業績提成。快遞員收一個快件20塊錢,這20塊錢里有一個固定的比例是歸他的。
順豐發展到今天的獨到秘訣之一就是它的計件工資。這樣的制度了順豐一線員工的高收入,高收入支撐著順豐以快為核心的高服務質量。其收派員的基本工資并不高,但收入全部根據工作業績提成,每個月的收入都是可以預期的,并且非常穩定。在順豐,每個快遞員都是自己的老板,因為他們的報酬全系于勤奮以及客戶的認同,而月薪上萬的收派員在順豐早已不是特例。[6]
每個順豐的基層員工都有20分行政分和20分業務分,一年清零。以前,扣掉15分,這名員工就被解聘了。這項嚴厲的制度如今稍有松動,扣分不被,而是和收入掛鉤。我隨便翻了翻,里頭寫著:“收派員填錯表最高扣10分……染頭、留胡子或指甲扣4分,扣到0分即時解雇……一個月內遲到滿30分便收信,收到第4封就……”
執政特色
這些年來,行動力是順豐的核心之一。順豐采用直營模式經營快遞業,中央高度,決策更是高度集中,幾乎是王衛一人之力。這決定了順豐的多數人都是一枚大小相同、角色相同,他們的差別在于奔跑的速度,是行動力之差別。這才有了順豐快遞員在上翻了車也會爬起來繼續跑的情景。順豐的成功在于其模式的標準化和精細化,每個人一旦被卷入這個龐大的體系,無需動腦,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和角色。只需照章辦事。雖然,順豐是一家B2C的快遞公司,但是本質上,和多數物流公司一樣,還是B2B的思維。簡言之,在執行端,是不需工太多決策的。[7]
“王衛xxx的敵人,不是UPS,不是EMS,其實是他自己。因為他太能干了。順豐的戰略基本不會出大問題,只要王衛自己不糊涂,出問題一定在局部和細節。”當一個xxx太能干,太有遠見時,身邊的人最首要的任務,可能是跟上他的腳步,不要掉隊,而不是性的學習。當這種文化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時,這家企業在跨界出擊時的學習能力和糾錯能力,必然大打折扣。
低調巨頭
創業18年來,王衛從未接受任何的采訪。“你們百分之百采訪不到他。”一位物流快遞行業資深人士告訴我,“有一次,郵政部領導都遞話了,他還是委婉。”另外一位行業報主編則說,多年來,他們一直邀請王衛“來編輯部坐坐,不是采訪,就是內部交流”,王衛答應歸答應,但是從來沒有出現過。就連順豐的企業內刊《溝通》,出版7年,也從未出現過這位掌門人的面孔。倒是有那么幾次,這本月刊上刊登了王衛的照片,不過都是背影或者極其模糊的側面照。
迄今為止,王衛只在上出現過一次。這倒是一樁充滿戲劇性的經驗。2010年春天,王衛花3億5千萬元港幣購買了九龍塘喇沙利道的一塊地皮,自建兩棟4層樓高的屋,附帶泳池。這樁打破同區地產價格記錄的買賣引起了《壹周刊》記者的注意。敬業的狗仔隊不僅在順豐深圳總部的寫字樓前守候王衛 數日,還混進順豐的總部,做了一整天的快遞員,收派了300多個包裹。最后,狗仔隊終于拍到了王衛的照片,文章以《水貨佬做到買屋仔,買757飛機》 為題發表。據說這件事情讓王衛很不爽。據說互聯網上還能夠搜索到這篇文章,但是王衛的照片已經找不到了。
尋找王衛的可不只是,投資銀行的經理人們也在找他。這一次,他們可不只是出于或者好奇心,而是明明白白地嗅到了的味道。據說,早在2004年,FedEx策劃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就曾經接觸過王衛。傳聞中,FedEx希望以40-50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順豐,但是被王衛了。那一年,順豐的銷售額是13億人民幣。尋找王衛的PE和VC越來越多。一位咨詢公司的董事長甚至透露說,包括花旗銀行在內的很多美國投資商曾經找到他,希望他能夠撮合注資順豐的交易,一旦成交,將付給他1000萬美元的傭金。
業務發展
在物流業高速成長而又細分的關鍵時期。現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將是每個企業都想走的方向,也是順豐將要開拓的方向。不少上市企業是為了融資和企業名聲,但上市對順豐來講當時還不太適合。融合電子商務是順豐將來的發展方向。
順豐由營運、資科(IT)、綜合、財務、企劃、總裁辦這六大部門組成。從業務架構上說,順豐擁有華東、華北、華南、東南、華中這五大區,每個區都有一個區部,每個區部有一個副總裁,下面有若干個總經理和職能總監。區部再往下就是各個城市的分公司和分點部。這樣算下來,順豐有2、30個職能總監,30多個區總,總共就是7、80個副總級別的人物。
2003年對于順豐來說是轉折性的一 年。這一年春天,SARS爆發,順豐身處SARS的廣災地區,這次公共衛生領域的危機事件成為中國快遞行業xxx的商業機會。因為人們都不敢出門,快 遞的業務量猛增;疫情期間,航空公司的生意非常蕭條。2003年初,借航空運價大跌之際,順豐順勢與揚子江快運簽下合同,成為國內xxx家(也是當時xxx一家)使用全貨運專機的民營速遞企業。據順豐高層透露,揚子江快運的5架737全貨機,全部由順豐租下,其中3架用于承運自己的快件。這種全貨機載重15噸,往返 于廣州、上海、杭州的3個集散中心之間。除了專機以外,順豐還與多家航空公司簽訂協議,利用國內230多條航線的專用腹艙,負責快件在全國各個城市之間的運送。
通過租飛機,順豐實現了全天候、全年365天無節假日派送。在、上海、深圳等干線,即便頭天下午6點取件,第二天一早也能收到。憑借性的服務,2003年之后,順豐的貨量增長迅速,每年增速都在50%左右。迅速增長的貨量形成的規模優勢,抵消了包機增加的成本。這種良性循環,又進一步鞏固了順豐在速度方面的優勢。
2003年之后,順豐憑借包機便利,以低價件做主打產品策略,華東至整個中國,迅速完成全國 200多個網點的布局,進入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到2006年初,順豐在國內已建有2個分撥中心、52個中轉場,擁有2000多臺干線中轉車輛以及 1100多個營業網點,覆蓋了國內20個省100多個大中城市(包括地區)及300多個縣級市或城鎮。
順豐現已是僅次于EMS的快遞巨頭,牢牢占據了國內18%的快遞市場,面對各種外來融資,巋然不動,悶聲不響地穩坐國內快遞的第二把交椅。[8]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2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