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苯丙胺
編輯苯丙胺是取代的苯乙胺類化合物的一個亞組。氫原子的取代產生一大類化合物。典型的反應是在胺和苯基位點被甲基取代,有時是乙基取代。
取代的苯丙胺歷史
編輯麻黃活性成分是生物堿麻黃堿、偽麻黃堿、去甲麻黃堿(苯丙醇胺)和去甲偽麻黃堿(cathine)。也門和埃塞俄比亞的當地人有咀嚼卡塔葉以達到刺激效果的悠久傳統。卡西酮的活性物質是卡西酮,在較小程度上是卡西酮。
安非他明于1887年由羅馬尼亞化學家Laz?rEdeleanu首次合成,盡管其藥理作用直到1930年代仍未知。MDMA于1912年(根據其他消息來源在1914年)作為中間產品生產。然而,這種合成在很大程度上也被忽視了。在1920年代,甲基苯丙胺和苯丙胺的右旋光學異構體右旋苯丙胺均被合成。這種合成是尋找麻黃堿的副產品,麻黃堿是一種用于治療哮喘的支氣管擴張劑,僅從天然來源中提取。1930年代初期,Smith,Kline&French制藥公司(現為葛蘭素史克),作為治療感冒和鼻塞的藥物(苯丙胺)。
隨后,安非他明被用于治療嗜睡癥、肥胖癥、花粉熱、體位性低血壓、癲癇、帕金森病、酗酒和偏頭痛。取代苯丙胺的增強作用很快被發現,早在1936年就發現了濫用取代苯丙胺的情況。
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MDMA已成為年輕人中流行的一種誘生藥物,非MDMA物質經常作為搖頭丸出售。正在進行的試驗正在調查其作為心理治療輔助治療難治性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療效。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3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