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半衰期
編輯一階消除
半時間適用于消除率呈指數增長的過程。
其中λz是物質在半對數尺度上的時間-濃度曲線的終相斜率。
在臨床實踐中,這意味著在開始、停止或改變劑量后,藥物的血清濃度需要4到5倍的半衰期才能達到穩定狀態。因此,例如,地高辛的半衰期(或t?)為24-36小時;這意味著劑量的變化將需要一周的大部分時間才能完全生效。出于這個原因,具有長半衰期的藥物(例如胺碘酮,消除t1/2約為58天)通常以負荷劑量開始,以更快地達到其所需的臨床效果。
雙相半衰期
許多藥物遵循雙相消除曲線——先是陡坡,
然后是淺坡:
曲線的陡峭(初始)部分->藥物在體內的初始分布。曲線的淺部分->藥物的最終排泄,這取決于藥物從組織隔室釋放到血液中。
較長的半衰期稱為終末半衰期,xxx組分的半衰期稱為顯性半衰期。更詳細的描述見藥代動力學§多室模型。
樣本值和方程
編輯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35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