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電吸收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介電吸收

    編輯

    介電吸收是對長時間充電的電容器在短暫放電時僅不完全放電的效應的名稱。雖然理想的電容器在放電后會保持在零伏,但真正的電容器會因延時偶極子放電而產生小電壓,這種現象也稱為介電弛豫、浸泡或電池作用。對于某些電介質,例如許多聚合物薄膜,產生的電壓可能低于原始電壓的1-2%,但對于電解電容器來說可能高達15%。由介電吸收產生的端子電壓可能會導致電子電路功能出現問題或對人員構成安全風險。為了防止震動,大多數非常大的電容器都帶有短路線,在使用之前需要將其移除和/或xxx連接泄放電阻器。當在一端或兩端斷開時,直流高壓電纜也會自行充電至危險電壓。

    介電吸收理論

    編輯

    對電容器充電(由于電容器極板之間的電壓)導致電場施加到電極之間的電介質。該場在分子極子上施加扭矩,導致偶極矩的方向與場方向對齊。分子偶極子的這種變化稱為定向極化,還會產生熱量,導致介電損耗(參見損耗因子)。偶極子取向的時間不會同步地跟隨電場,而是會延遲一個時間常數,該時間常數取決于材料。該延遲對應于極化對外部場的滯后響應。當電容器放電時,電場強度減小,分子偶極子的共同取向在弛豫過程中恢復到無向狀態。由于滯后現象,在電場的零點處,取決于材料的分子偶極子數量仍沿電場方向極化,而電容器端子處不會出現可測量的電壓。這就像剩磁的電氣版本。隨著時間的推移,定向偶極子會自發放電,電容器電極上的電壓將呈指數衰減。所有偶極子的完全放電時間可以是幾天到幾周,具體取決于材料。這種重新加載的電壓可以保持數月,即使在電解電容器中,由常見的現代電容器電介質中的高絕緣電阻引起。電容器的放電和隨后的重新加載可以重復多次。

    測量

    編輯

    介電吸收是一種早已為人所知的特性。其值可根據IEC/EN60384-1標準進行測量。電容器應在直流電壓額定值下充電60分鐘。然后將電容器與電源斷開并放電10s。15分鐘內電容器端子上恢復的電壓(恢復電壓)即為介質吸收電壓。介電吸收電壓的大小與所施加電壓的百分比有關,并取決于所使用的介電材料。它由許多制造商在數據表中指定。

    介電吸收

    設計注意事項和安全性

    編輯

    由介電吸收產生的端子電壓可能會導致電子電路功能出現問題。對于敏感的模擬電路,例如采樣和保持電路、積分器電荷放大器或高質量音頻電路,使用1類陶瓷聚丙烯電容器代替2類陶瓷電容器、聚酯薄膜電容器或電解電容器。對于大多數電子電路,特別是濾波應用,小的介電吸收電壓對電路的適當電氣功能沒有影響。對于未內置在電路中的非固體電解質的鋁電解電容器,其產生的電介質吸收電壓可能會帶來人身安全風險。電壓可能相當大,例如400V電解電容器的電壓為50V,并可能導致半導體器件損壞,或在電路中安裝時產生火花。較大的鋁電解電容器和高壓電力電容器在運輸和交付時采用短路方式,以消散這種不需要的和可能危險的能量。介電吸收的另一個影響有時被描述為浸透。這表現為泄漏電流的一個分量,它有助于電容器的損耗因數。這種效應直到最近才為人所知:由于現代電容器的性能顯著改善,它現在占泄漏電流的比例更大。制造商沒有提供雙層電容器的數據。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44835/

    (1)
    詞條目錄
    1. 介電吸收
    2. 介電吸收理論
    3. 測量
    4. 設計注意事項和安全性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