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圖)中國周刊
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中國周刊》已經整裝待發,2009年5月5日盛大登場。一群滿懷和理想的新聞人再造《中國周刊》,他們決意——“因中國崛起而新生,為民族復興而命筆。”2009年5月5日10:30,《中國周刊》執行社長、總經理兼總編輯付做客新浪聊《中國周刊》創刊經過。他表示《中國周刊》是硬派,目標讀者是比較從容去生活、思考、行動的人。
基本信息
(圖)中國周刊
2009年5月5日正式出刊。
《中國周刊》由資深人付帶領的中國傳媒“夢之隊”傾情打造,于2009年5月5日正式創刊。
《中國周刊》的追求:客觀,,權威,公信力,以國家利益至上為原則,將利益置于首位。
《中國周刊》是由共青團中央主管、中華兒女報刊社主辦的綜合性政經新聞周刊。
《中國周刊》旨在報道中國、反映國情、引領、重塑價值。
《中國周刊》的發行獨有創新的發行優勢,打造出強大的精準發行展示網絡。
《中國周刊》策略:面向主流人群的有效發行,科學的發行渠道管理
如果關注中國命運,關注這個國家的、進步,對社會有責任心,對中國發展深具關懷,希望他讀《中國周刊》。有人講讀完很硬、很辛苦,但是我覺得我們《中國周刊》,出發點并不是為了讓讀者讀起來很輕松,因為它不是,它也不是時尚的,也不是休閑的,也不是那種打發時間的。你看了以后,你得到一些,你思考一些,這是我們辦的初衷。所以,如果要很輕松閱讀,可能會很失望。過得硬就是《中國周刊》的風格,我覺得這是一本非常過得硬的。如果你想讀一本很硬朗、很硬派的,《中國周刊》不會讓你失望。當然如果想到這里休閑、取樂,想看一些、,就不要買我們這本。這個應該講比較男性比較陽剛,讀者應該是年齡30歲以上比較成熟的男人,不是整天惶恐為生活寢食不安的人。比較從容去生活、思考、行動的人,可能是《中國周刊》的目標讀者。我希望關注中國國家命運的人來關注《中國周刊》。
主要欄目
(圖)中國周刊
《中國周刊》的主要欄目包括:
速覽——風云在握,一覽無遺。以簡潔明快的編輯手法,整合梳理雙周內國內國際發生的重要新聞。
重點——當期最引人關注的重大事件和話題的深度解讀。
創造——《中國周刊》顯著區別于同類刊物的核心欄目,通過對社會各領域創新故事的深度報道,鼓勵創新實踐,推動社會進步。
人物——、、巨子競相亮相的舞臺。只要是人物,無論正反,都是《中國周刊》報道的對象。通過各階層成功人士的沉浮,反映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
影像——中國社會變遷和人物命運的縮影,以鏡頭予以直觀呈現。
調查——通過《中國周刊》職業新聞記者不懈的采訪追蹤,不斷接近事實的,還原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本來面目。
紀事——高度文學性的新聞故事,記錄社會的歷史變遷,反映平物不平凡的經歷和社會各階層的心歷程。
觀察——站在國家利益至上的高度,以全球視野觀察和分析國內國際重大事件的發展趨勢。
讀者定位
(圖)中國周刊
《中國周刊》的目標讀者高端人群。他們有社會影響力,是有話語權的階層,是這個社會的“意見”。他們是品位生活產品、新產品和高科技產品的最先嘗試者,品位和品質生活者和追求者、創造者,時尚的追求者和打造者。
讀者性別比例
《中國周刊》報道的原創性和國家利益至上的責任感,決定了《中國周刊》讀者以男性偏多的黃金讀者結構。
零售:
各大城市機場書店,以、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天津、沈陽、大連、、武漢、杭州、寧波、南京、西安等為重點的全國二級以上城市的書報亭、便利店、書店、大學
展示
(圖)中國周刊
在、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武漢等重點城市建立xxx規模的高端人群展示網絡,覆蓋以上城市800家四、五星級酒店、3000間銀行、600家證券公司、800棟甲級寫字樓、450間xxx會所、3000家公司以及大學圖書館、活動中心、學術交流中心等場所,每天500萬左右人次接觸到《中國周刊》。
包括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東方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漢莎航空公司、美國西北航空公司、法國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在內的各大航空公司在中國各大城市機場得商務艙、頭等艙候機室和重要航線航班的頭等艙、商務艙座位。
推廣贈閱人群
2009年內,分批向重點地區的、學界、商界和國外、大企業駐華機構的近10萬優秀人群贈閱《中國周刊》。他們中有國家部委的部長、司局長和處長,有全國代表、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委員,有省市部委辦的廳長、處長和縣(市、區)縣(市、區)委、縣(市、區)長,有知名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
核心
付 執行社長、總編輯、總經理
朱學東執行總編輯
蔣晨明 副總編輯
郭國松 總編輯助理
徐一龍 總編輯助理
評價
(圖)中國周刊
如果你想讀一本很硬朗、很硬派的,讀《中國周刊》不會讓你失望。
比較從容去生活、思考、行動的人,是《中國周刊》的目標讀者。我希望關注中國國家命運的人來關注《中國周刊》。
《中國周刊》是我職業生涯最后一個夢想,我想在三、五年之內打造成中國真正有影響力的綜合性周刊,可以媲美美國的《時代周刊》,那才是職業生涯修得,可以真正退出傳媒江湖。(付)
發刊詞
(圖)付《中國周刊》發刊詞
風雨兼程30年,中國真正實現了鳳凰涅槃,站在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在繼續專注于經濟建設的同時,全力以赴去促進中華文化的復興。我們不僅要讓國人聽到我們的聲音,我們還要讓尊重我們的聲音。
這,就是我們再造《中國周刊》的初衷:因中國崛起而新生,為民族復興而命筆。
《中國周刊》將地記錄中國的光榮與夢想,從世界角度展示中國深度。在關注國家命運的同時,我們更關注個體的命運。我們相信,國家的長足發展,有賴于個體的健康成長。這一進程,你我的命運緊密關聯。
關注制度變革和創新,是《中國周刊》的核心價值所在。我們相信,制度層面的每一種質的變革和進步,不僅關乎國家的命脈,更關乎每個國民的福祉。《中國周刊》珍惜中國社會取得的每一個進步,無論大小成敗,無論沉浮,只要踐行者為國為民,我們都會積極為之鼓與呼。
激濁揚清是大眾傳媒的。假丑惡,就是為了真善美。《中國周刊》將義無反顧地履行應盡之職責,將宵小者的丑陋公之于眾,讓在陽光下無所遁形。
前或許多艱險,但只要心存理想,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正如總指出的那樣:“機遇和挑戰著我們,和責任著我們。”歷史告訴我們:時機成熟了,到我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央視欄目
(圖)中國周刊
原欄目《中國周刊》
《中國周刊》欄目《中國周刊》欄目是新聞頻道于2003年至2006年間開設的一檔新聞綜合節目,后更名為《新聞周刊》。
主持人:白巖松
該節目從2003年5月3日開始,每星期六晚上8:05,于新聞頻道。
《中國周刊》欄目
在45分鐘的時間里,整理一周內國內最重要的新聞,最關注的人物。
對一周新聞進行回顧的《中國周刊》,不僅僅要告訴觀眾過去的七天都發生了哪些新聞,更希望和觀眾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視點,來看待過去一周的新聞。
2006年1月1日起,《中國周刊》更名為《新聞周刊》。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