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均安鎮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均安概況

      均安三面臨江,有50多公里的河岸線,是西江水系的主航道;陸地有六車道的百安公貫通,到順德港、容奇港、勒流港都在40分鐘車程之內,水陸交通十分方便。

    均安全鎮總面積為8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8.9萬人,流動人口約5萬人,下轄8個居委會和5個村委會。均安又是著名的僑鄉,旅居港澳臺的鄉親和海外華僑達4萬多人,國際武打巨星李小龍的故鄉就在均安鎮

    均安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名鎮,素有中國曲藝之鄉和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的稱譽,幾乎所有的居(村)都成立有曲藝社。均安還是體育之鄉,2002年被國家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農民體育協會聯合授予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曾蟬聯中國農運會五連冠的均安女籃就是均安培養出來的一支體育精英。均安還有旅游之鄉的美稱,早在1994年己被廣東省授予省級旅游度假區稱號,主要景區有李小龍祖居、順德生態樂園(現小龍樂園)、奎福古寺、冰玉堂、均安碧桂園高爾夫度假村等等。均安還是牛仔之都,2004年1月被國家紡織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牛仔服裝名鎮稱號。

    黨委、:謝福榮

    黨委副、鎮長:周賢林

       地理人口

      均安鎮位于順德西南部,是佛山中山江門三市的交界點。全鎮下轄8個居委會和5個村委會,總面積8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萬多人,流動人口5萬多人,旅居海外和港澳臺的鄉親4萬多人。均安鎮先后被評為廣東省民間民族藝術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佛山市文明鎮、廣東省依省先進單位和中國牛仔服裝名鎮。

       社區概況

      社區包括:三華社區、太平村、南沙社區、沙頭社區、沙浦村、倉門社區、區、鶴峰社區、南浦村委會、天連村委會、星槎村、天湖社區。

       太平村

    太平村位于均安鎮城區西部地帶。由原來南面村與菱溪村于2001年9月26日合并兩村而成,距鎮城區5公里,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太平村約有1100多戶,常住人口4000多人,流動人口(外工)6000多人。太平村設有7個村民小組和兩個股份社,太平村黨支部現有有110名,下設2個黨小組。由于村兩委以工業立村,工農業發展方面,在并村初期工農業總產值從3億元,增長到2005年預計4.5億多元。

       南沙社區

    南沙社區位于均安鎮東面,四面環海,北隔東海水道,東線與杏壇的馬寧、北沙、海凌相望。南隔東海水道西線的新華、天連,東望中山市小欖鎮、東鳳鎮。境內沒有山丘和高地,十字大涌將全境分成四個自然村,即安成、凌沿、永隆、四埠。

    全社區面積為15.19平方公里,現有住戶4400多戶,常住人員16000多人,流動人口2200人,社區居委會下設四個股份社合共16個居民小組。總耕地面積10420畝,其中塘面積6600畝,耕地面積3820畝。

      2004年全社區工農業總產值5.8億元,比2003年增17.4%,其中工業產值3.9億元,農業總產值1.9億元。

    為適市化建設的需要,南沙社區在上級的領導下,依靠社區居民,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努力把南沙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融洽的現代化新型和諧社區。

       沙頭社區

      沙頭早在宋代已有黃氏人遷在此開墾,亦有區姓、麥姓等姓氏人居住,因居住傍有一小溪,水清見底,黃沙晶瑩,取名沙溪,后來人口逐步增多,村落范圍擴大,村人覺得溪字狹小,遂改名為沙頭。

    沙頭社區是均安鎮轄區內中心地帶,位于均安鎮府南2公里,距區所在地大良18公里,東連倉門,北接三華,西毗磯頭,南鄰新會荷塘,面積有3.89平方公里,現有居民住戶1100多戶,常住人口 4400多人,流動人口2100人。沙頭社區黨支部現有127人,下設3個黨小組。居委會下設東片、西片居民小組和1個股份社。轄區東西兩片八個自然村分別為:東壁、慶云、五顯、良村、東升、沙、新聯、鵝洋。

       沙浦村

      沙浦村地處均安鎮西北部,距鎮城區中心約4公里,轄區面積2.88平方公里。全村常住xxx800多戶,人口3300多人,外來流動人口5000多人;耕地總面積為2650多畝,其中耕地1200畝,魚塘面積1450畝。

    村委會轄下有聚龍、新基、西亭、正街、上街五個自然坊,設立沙浦黨總支部,共有支委及村委5名,80名,村民小組長5名,村民代表41名。

      2004年全村工業總產值4.7億元,農業產值1.15億元,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為43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約6066元。

      2005年村轄下企業預計發展到60多家,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預計6.74億元,村級集體純收入要求達到480萬元,村民年均收入達到6350元。

       倉門社區

      倉門社區居委會是均安鎮轄區內中心地帶,總轄區面積有3.6平方公里,現有居民住戶2300多戶,常住人口8000多人,流動人口3000多人,倉門黨支部現有159人,下設4個黨小組。居委會下設一、二、三、四片共十個居民小組和1個股份社。

       區

      區地處均安鎮城區地帶,是全鎮商貿相對集中的地域,總轄區面積7.19平方公里。新華居民委員會的歷史沿革是從1952年8月與三華鄉分脫成立新華鄉農民協會,1954年新華鄉與天連合并改稱新華鄉,1955年新華鄉成立低級社,1956年成立興仁高級社、永豐高級社,1958年人民化期間,與天連分脫成立新華大隊,1960年新華同天連合并,成立新華人民,新華人民辦公室設在原祥利糖廠現泰安橋頭,1963年撤消新華人民,成立新華生產大隊,1966年,1967年成立新華委員會,1968年撤消新華委員會成立新華黨支部,1984年撤消新華生產大隊成立新華鄉,1986年撤消新華生產大隊成立新華村民委員會,1989年撤消新華村民委員會建立新華管理區辦事處,1998年成立新華股份合作社,1999年撤消新華管理區辦事處建立新華村民委員會,2001年撤消新華村民委員會建立新華居民委員會。該社區有住戶2087,常住人口8424人,流動人口約6000人。居委會下設股份社,附屬5個居民小組;新華黨支部現有165名,下設5個黨分支部。

       天湖社區

      天湖社區地處均安鎮城區西部地帶,由原來磯頭村與外村村于2001年9月26日合并改為社區居委會而成,距鎮城區中心約4公里,總轄區面積2.16平方公里。社區現有住戶660多戶,常住人口2500多人,流動人口約800多人。居委會下設3個居民小組和2個股份社;天湖黨支部現有77名,下設3個黨小組。

       星槎村

      星槎村始建于明代,清初以星山和茶山的諧音命名。星槎村位于均安鎮西北部,距鎮城區中心8公里,西鄰新會天河村,北與杏壇南華村隔江相望,東接上村,南連沙浦。全村總面積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00多人,下轄興隆、阜隆、福岸、蜆沙、均聯、上力6個村民小組。

      星槎村借助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農工商企貿,2004年全村生產總值達6.8億元。特別是工商業經濟結構已初具規模,工業產品暢銷國內外,發展勢頭強勁。進入新世紀以來,該村加大了城市化建設力度,營造健康優美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奎福古寺、沙灘更是到星槎必到的美麗好去處。

      星槎村扎實開展村民的教育立良好風尚,整治,確保穩定。開展優質服務,便利群眾,積極營造文化氛圍,科教文化穩步發展。星槎小學、星槎中學的成績年年取得突破,星槎小學更被評為省重點小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廣大村民的努力和支持下,星槎村從經濟發展、教育事業和村內等方面都穩步發展,到處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天連村委會

    天連村位于均安鎮東南部,距鎮中心5公里,鄰近中山小欖,轄區總面積6.84平方公里,農業用地5004畝,其中魚塘占2663畝,村委會有住戶2100多戶,常住人口8000多人,下設3個村民小組和1個股份社,固化股權7790股,村支部現有178人,兩委會5人,村小組長3人,村民代表99人,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40283萬元,其中工企業31220.2萬元,農業產值9062.8萬元,村人平4850元。村有企業155家,以制衣業為主。

      為適應市場化、城市化發展,村委會將繼續在鎮委、鎮的正確領導下,全面推進農村,建立新型的農村體系,創造現代化管理機制,提高社會服務水平。以為動力,與時俱進,開托創新,促進、經濟、教育、文化、協調和健康發展,以熱誠優質的態度服務社群,積極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農村大局穩定,促進經濟持續穩步發展,把我村兩個文明建設推上新臺階。

       南浦村委會

    南浦村委會地處均安鎮西部,距鎮中心五公里,靠近西江河,臨近江門市及新會區。歷史上我村先后經歷:1950年為順德縣第九區六合鄉南浦村人民;1952年為南浦鄉人民;1955年成立南浦鄉xxx農業生產合作社,同時建立黨支部;1958年化時代,當時稱為南浦管理區(南浦營);1959年成立南浦大隊;1961年又分為南浦大隊和力沙大隊;1984年成立南浦鄉;1987年成立南浦村委會;1989年成立南浦管理區;1998年撤區建村,成立南浦村民委員會。

      總轄區面積3.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11畝,其中魚塘2732畝,1279畝;宅350畝,其他1514畝。村委會現有住戶1600多戶,常住人口6300多人,流動人口約2000人,下設11個村民小組和1個股份合作社,南浦村黨總支部現有130名,下設黨支部4個(東大黨支部、上三北黨支部、圩西金黨支部、三沙黨支部)。

       經濟發展

      2011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21.5億元,同比增長16.0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08億元,同比增長12.46 %;工商稅收入庫7.37億元,同比增長11.61%;城鄉居民儲蓄余額65.05億元,同比增長6.97%。

      2011年通過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如自動生產吊掛系統、液氨絲光工藝、激光機牛仔工藝等,節約了勞動力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勞動生產率和工人工資水平。創新中心與知名企業聯合開發智能噴染洗水設備,并成功申請了2項發明專利。同時,創新中心成立了面料、洗水及后整理中心,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工作。創新中心還與武漢紡織合成功申報了省科技廳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項目

      積極引導企業提高管理水平。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如采用6S管理和JIT管理相結合的精益生產車間管理模式,不斷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爭取政策扶持,幫扶企業發展。結合區龍騰計劃方案,落實一企一策措施,引導企業根據自身情況,用好各級經貿政策,協助有關企業獲得政策資金補貼和稅收返還。推進融資服務,擴大企業融資途徑。協助企業與銀行機構加強溝通,并充分利用區中小企業信用基金平臺,使中小企業的融資成功率明顯提高。

      加大力度提升區域品牌知名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深入推進均安牛仔區域品牌運作。另一方面,引導企業打造自主品牌,在珠三角乃至全國大城市范圍內設立商場專柜終端和開設專賣店,以xxx形象展現均安牛仔品牌魅力,樹立品牌形象。

      產業集聚能力得到提升,全鎮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產業二期共簽約項目22個,在建項目7個、投產項目2個;三期的規劃和招商工作穩步推進。開辟特色的產業園區,推進世友工業城項目,建設以標準化廠房、辦公寫字樓、商業街、員工村為一體的多功能工業綜合體,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空間和平臺。

      旅游業方面,國際生態谷項目的規劃進一步細化,將啟動對水系的整治。同時,廣泛開展旅游美食活動,成功舉辦了尋找民間美味之旅均安廚神大賽、第六屆順德區私房菜大賽(均安、杏壇賽區比賽)和好味到鎮等區級旅游美食宣傳活動,進一步打響了均安美食品牌。房地產業方面,盡管受限購政策的影響,全鎮房地產業發展增速有所放緩,成交額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相對平穩的發展勢頭。此外,餐飲、商貿等產業也健康、快速發展。

      2011年全面完成一環南延線和均荷的拆遷任務,均荷已正式通車,一環南延線的橋已貫通,預計2012年年中可通車;完成橫九拆遷任務的88%,工程正順利推進;百安三期工程(含跨線橋)已完工并全面通車;德安、德安橋建設工程,環山、翠湖、恒安工程、文田中學體育場工程和均安文化廣場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此外,加快宜居城鎮建設,切實增加綠量和提高綠化覆蓋率。共投入1800多萬元進行綠化升級以及綠道建設,新增綠化面積近4.1萬平方米、植樹近4萬株。

      2012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2.3億元,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1億元,增長9.1%;工商稅收入庫7.8億元,增長1.1%;城鄉居民儲蓄余額72.7億元,增長10%。

      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成立廣東省均安牛仔服裝研究院,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科研團隊加盟,啟動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提供產品檢測、技術研發、業務咨詢和人才培訓等服務。廣東牛仔服裝(順德均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列入2012年xxx批廣東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計劃,基于牛仔服裝工業洗水的環保自動化工藝技術與成套裝備項目被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成功組建均安牛仔產業聯盟,擬定均安牛仔產業行業標準。

      企業轉型升級初見成效。企業組團積極參加各類展會,開拓國內外市場。與武漢大學簽訂就業實習協議,協助企業招攬人才。成立均安總商會,完成紡織服裝商會換屆,行業協會引領轉型升級的作用增強。企業通過引入新技術新設備、創新營銷模式等措施,不斷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牛仔服裝個性定制商業模式逐步興起,電子商務廣泛應用。愛斯達服飾有限公司被評為2012年度創新中國百佳示范企業、廣東省服裝產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企業、廣東省xxx批重點創新幫扶高成長性中小企業。自有品牌建設取得新突破,生魚米業和力高制衣分別被評為廣東省著名商標和廣東省名牌產品。全面落實星光工程,44家企業入選星光企業。協助企業融資,全年協助中小企業xxx8000多萬元。

      產業載體建設取得突破。產業集聚能力提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二期共引入項目28個,已進駐經營企業4家,即將投產企業7家。世友工業城成為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優質平臺,一期工程建設全部完成,共引入智能家電優質項目22個,成功申報順德智能家居創業,成為均安產業發展新型載體。

      第三產業發展不斷提速。順德(均安)國際生態谷項目加快推進,已完成招商工作。都市經典城市綜合體投入使用,全鎮商貿氛圍日益濃厚。房地產業保持平穩發展勢頭,宜商宜居不斷優化提升。均安美食品牌進一步擦亮,均安蒸豬知名度提高,成功舉辦好味到鎮、均安文化美食嘉年華等活動。旅游業發展加快,景點、美食、文化等元素,打造特色旅游線。

      規劃引領力度加大。順德(均安)國際生態谷已完成中期規劃。均安新區商住中心已完成中心區控規規劃編制專家評審。鳧洲河一河兩岸規劃編制已基本完成。均安名鎮規劃編制穩步推進。引入公共決策咨詢委員會對規劃進行科學咨詢論證,社會對規劃引領的認同感和參與度不斷提高。

      交通網加快推進。均荷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一環南延線建成通車。橫九建設加快推進,廣中江高速工作全面鋪開,南沙二橋拆遷工作加快推進。百安輔道、環山、順安、翠湖等一批道建設、全面完成。

      市政設施逐步完善。水網建設穩步推進,完成大潭口水閘重建工程,完成內河涌整治29.1公里,南沙圍整治工程加快推進。綠網建設逐步提升,完成西江沙灘公園、翠湖公園綠道、文化廣場二期綠化等工程以及七滘橋、白藤大橋等出入口綠化提升工程。電網建設順利推進,500KV獅五線線項已通電并投入使用,110KV輸變電站完成選址、工作。三舊有新突破,一批項目加快推進。

       建制沿革

      從明至清,明代置縣后,下設都、堡、村3個基層機構。均安隸馬寧都,下編5堡27村。清初仍沿用明制,光緒年間撤都建區,均安被編為第九區。從明至清,第九區隸馬寧都管轄,第九區隸馬寧都管轄,下設5堡27村,三華屬白藤堡所管。后白藤堡分為聯芳等8村,馬滘分為高村等4村,于是白藤堡下轄三華等13村。清咸豐三年(1853),白藤堡三華村梁姓移居馬寧堡的南沙開墾,同治年間筑起防洪堤,名新圍。清末,第九區被編為15鄉:倉門、沙頭(含良村)、磯頭(含橋頭)、外村、南面、上村、豸浦、三華、福岸、星槎、白藤、馬滘。除白藤、馬滘兩鄉外,其余13鄉都在西江尾段的磨刀沙上,故民間把這13鄉統稱為江尾洲。

      清光緒十年(1894),法國攻打安南(今越南),朝廷為籌辦國防經費和招募兵勇,把順德縣劃分為十個團。光緒末把團改為區,均安地域編為第九區。

      辛亥后,基本上沿用清末的建制,但撤銷都和堡,區直屬縣管轄,第九區仍編為15鄉。三十五年(1946),縣把原來的10區縮編為6指導區48鄉。原第九區納入第6指導區,下編4鄉16村,三十六年(1947)3月原馬寧鄉的南沙劃入均安地域,設南沙鄉,于是原第九區下管5鄉。

    建國后,1950年3月,順德縣明令恢復區建制,均安地域編為第九區。倉華鄉合編為4村(含倉門、天連、三華、新華)。1952-1954年設置行政鄉,改編為三華鄉。1956年4月原12鄉縮編為均安鄉,三華恢復為村。1958年3月,把各村和白藤、馬滘合編為均安鄉,同年9月,撤銷大鄉制,建立均安人民,設三華生產大隊,建立大隊初期,以營、排為編制,由營統管大隊的村務、財務、經濟、社員分配等,下設四個排(1排文明、2排榮錦、3排東門、4排啟明),各排經濟核算,設有集體公共食堂。1961年4月原均安人民分編均安,三華大隊分編為榮錦、東門2個大隊。1963年1月恢復均安人民,三華同時恢復原生產大隊建制。1983年12月撤銷人民和生產大隊建制,成立均安區公所,三華大隊改制為三華鄉人民。1987年2月撤區建鎮,建立三華村民委員會。1989年撤村建區,建立三華管理區辦事處。1999年撤區建三華村民委員會。2002年體改后,三華村民委員會改為三華社區居民委員會。

    三華早在宋末崔、周、梁、謝姓人已在此開村。開村時崔氏為大族,有三子名華夏、華胄、華杰,故取村名三華。村內碧灣村原屬江尾堡自成一村,清咸豐年間劃入三華,名東門坊,碧灣牌樓在1959年時被拆去。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歐陽氏兄弟遷至江尾,兄居于三華,后人口漸繁,現成為大族。境內分文明、榮錦、東門、啟明4坊。三華社區位于佛山市順德區西南偏南面,距區所在地18公里,地處均安鎮中心地帶,西北連豸浦,南接沙頭,東接鎮面,東南連接倉門,屬沖積珠江平原和低矮丘陵組成帶季風氣候區。全居面積2.08平方公里,轄一個股份社和四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4001人,流動人口5000人。現有工企業145家,其中牛仔服系列制衣企業占86家。集體商鋪(380間)10萬平方米,集體可支配收入1500萬元。2004年全居工農業總產值5.3億元,年人平分配6698元,股民分紅(每股)1000元。居委會先后被評為廣東省衛生村、廣東省文范村、全國創建文明工作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營造社區優美

      合理利用我居現有資源,推進社區服務項目的建設,開設居一級的電子網頁,將社區服務的設施、項目內容分門別類地搬上網頁,為本區的網民群體尋求服務提供便利。

    三華社區將區內8個居民小區統一由專業性較強的三華物業管理公司管理,統一對居住小區的、衛生、治安、綠化等事項進行規范管理。在商業區中心設有文明經營商業街,積極開展創建文明戶活動,并健全動態管理制度

    對村容、商業的環衛管理。我們實行罰工作制度,定期監督檢查評比,使環衛工作人員做到清潔后自覺保潔,定點不定時全日務。每年都進行四次立體式滅蚊、滅鼠大行動。共投入2500多萬元,興建了村中長400多米、寬13米的文錦;高標準治理華安涌三華河段,在華安涌兩岸建起一個頗具水鄉特色,占地2.3萬平方米的中心公園、占地1.3萬平方米綠化覆蓋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山體公園,標準游泳池等康樂設施。此外,還將境內的山崗全面栽種上美葉桉、樟樹綠化樹苗,優化了區內生態,在村的中心建起多個小公園。為群眾營造了一個舒適恬靜、享受大自然的休閑娛樂場所。

      對全社區4個自然片的1.2~2.2米的巷全面擴寬,社區的道(含內街)硬底化達xxx,排水覆蓋率達98%,無害化池達95%。

       以人為本,注重育人的投入

    1994年以來,三華社區居委會累計投入使用3500萬元(不含地價),先后興建了占地48畝的富教小學及占地21畝的中心幼兒園,改善了辦學條件,對三華農業戶籍的幼兒實行入園補貼。自1995年制定教學制度以來,對考上北大、的學生勵2萬元,考上12所國家重點大學勵1萬元,其他大學本科勵5000元,專科勵3000元。在10年內對我三華戶籍升讀大專院校,區屬重點中學,均安中學的學生共達320人(其中大學本科占46人,大專70人,區屬中學30人,均中174人),以及三華富教小學各班各類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總金額達100萬元的勵。另外,設立教師優教,以調動教師樂教愛崗的積極性

       關注居民福利

      社居統一為居民購買住院醫療保險,對55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放150-300元生活津貼金,股民在每年年終可享受集體股紅分配。為社區60周歲以上的老人申領佛山市老人優待證,社區衛生站與均安醫院為共建單位,為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醫療保健覆蓋率達85%。

       注重人文素質投資

      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三華社區居委會,把開展群眾樂于參與的文化體育活動作為一項工程來抓,做到有組織,有場所,有經費,有成績,有激勵,從而使三華的文化建設與群眾文化活動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社區居委會先后成立了曲藝社、書畫攝影協會,象棋組、籃球隊等業余群眾組織,有效地促進各類文體活動的開展。居委會對這些群眾組織都實行專項撥款,保障了必要文體活動設施與基本的活動經費。

      而三華曲藝社,是均安地區一支久負盛名的曲藝隊伍。曲藝社現有40多人。居委會每月撥出專款2000元資助曲藝社和書畫攝影協會作為活動經費。曲藝社及書畫攝影協會每次參加市、鎮的文藝演出和攝影、書畫大賽都取得可喜的成績,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質。

       文化教育

    均安鎮有中小學校共12所, 其中小學8所(星槎小學、中心小學、天連小學、新華小學、倉門小學、富教小學、南沙小學、順峰小學) ,初級中學2所(均安建安中學、均安文田中學) ,鎮屬高中1所(均安中學),職業高中1所( 均安職業技術學校)。在各類學校中,省一級學校有2所,市一級學校4所,區一級學校5所,市級文化技術學校1所,上等級學校數占全鎮學校總數的70.6%。另外,有省綠色學校1所,區綠色學校6所。在23所幼兒園中,市一級幼兒園有2所,省綠色幼兒園1所,區綠色幼兒園1所。

      全鎮894名在職教師中,有南粵優秀教師5人,佛山市優秀教師21人,順德區學科帶頭人6人,順德區教學能手15人,順德區教師12人。完成研究生課程的有14人,在讀研究生5人,本科學歷的351人;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9.4%。

       著名景點

      全球xxx李小龍紀念館

    2006年,為了國粹,振奮民族,紀念李小龍這個二十世紀均安鎮李小龍紀念館的英雄與偶像,順德市投入巨資興建李小龍紀念館,其間更得到社會人士的資助與支持。李小龍紀念館位于廣東順德均安,它是世界上規模xxx、總用地面積3.7萬平方米,分為紀念館、演藝廣場、雕塑廣場等,館藏圖文音像資料最豐富、最翔實、內容最權威的李小龍紀念館。李小龍十八米高的銅像聳立在紀念館廣場上,受到全世界龍迷的關注。中國xxx李小龍紀念館,也將成為順德市的一個旅游新景點。 國內外武術專家學者在佛山武術論壇上表示,對武術中國文化符號式人物進行研究,發掘其內涵,傳承、其,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創新和世界具有現實意義。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6116/

    (22)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