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貝爾態
編輯貝爾態或EPR對:25是兩個量子比特的特定量子態,代表了量子糾纏的最簡單(和xxx)例子;從概念上講,它們屬于量子信息科學的研究范疇。貝爾態是一種糾纏和歸一化的基向量形式。這種歸一化意味著粒子處于上述狀態之一的總體概率為1。.糾纏是疊加的一個與基礎無關的結果。由于這種疊加,對量子比特的測量將以一個給定的概率使其坍縮到其基礎狀態之一。由于糾纏,對一個量子比特的測量將使另一個量子比特坍縮到一個狀態,其測量將產生兩個可能的值之一,其中的值取決于這兩個量子比特最初處于哪個貝爾態。貝爾態可以推廣到多量子比特系統的某些量子態,如3個或更多子系統的GHZ態。對貝爾態的理解在分析量子通信中很有用,如超密集編碼和量子傳送。無通信定理阻止了這種行為以超過光速的速度傳輸信息。
貝爾態
編輯貝爾態是兩個量子比特的四個特定的xxx糾纏量子態。它們處于0和1的疊加狀態--是兩種狀態的線性組合。它們的糾纏意味著以下幾點。如果愛麗絲在標準基礎上測量她的量子比特,結果將是0或1,每一個概率為1/2;如果鮑勃(下標B)也測量他的量子比特,結果將與愛麗絲的相同。因此,愛麗絲和鮑勃似乎都會有隨機的結果。通過交流,他們會發現,盡管他們的結果分別看起來是隨機的,但這些結果是完全相關的。這種遠距離的完美關聯是很特別的:也許這兩個粒子在這對粒子被創建時(在量子比特被分離之前)就已經事先約定好了,在測量的情況下它們會顯示出哪種結果。因此,按照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在1935年著名的EPR論文中的說法,在上述對量子比特對的描述中缺少一些東西--即這種協議,更正式地稱為隱藏變量。
在他1964年的著名論文中,約翰-S-貝爾通過簡單的概率論論證表明,這些關聯(0,1基的關聯和+,-基的關聯)不能都通過使用存儲在一些隱藏變量中的任何預先約定而變得完美--但量子力學預測了完美的關聯。在一個被稱為Bell-CHSH不等式的更精煉的表述中,表明如果假設物理學尊重局部隱變量理論(一種關于信息如何傳遞的常識性表述)的約束,某種相關度量不能超過2的值,但是量子力學中允許的某些系統可以達到高達2的值.因此,量子理論違反了貝爾不等式和局部隱變量的思想。
貝爾基礎
編輯四個具體的雙量子比特狀態,其xxx值為被指定為貝爾狀態。它們被稱為四個xxx糾纏的雙量子比特貝爾態,它們構成了兩個量子比特的四維希爾伯特空間的xxx糾纏基,被稱為貝爾基。
創造貝爾態
編輯雖然有許多可能的方法通過量子電路來創造糾纏的貝爾態,但最簡單的是以一個計算基礎作為輸入,并包含一個哈達瑪門和一個CNOT門(見圖)。作為一個例子,圖中的量子電路接受兩個量子比特的輸入并將其轉換為xxx個貝爾狀態(1)。明確地說,哈達瑪德門的轉換是{displaystyle|00rangle}轉化為一個疊加的貝爾狀態。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6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