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子糾纏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量子糾纏

    編輯

    量子糾纏是指當一組粒子產生、相互作用或共享空間接近的方式,使得該組粒子的每個粒子的量子狀態不能獨立于其他粒子的狀態而被描述,包括當粒子相隔很遠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現象。量子糾纏的話題是經典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之間差異的核心:糾纏是量子力學的一個主要特征,在經典力學中不存在。對糾纏的粒子進行的位置動量、自旋和偏振等物理特性的測量,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發現它們是完全相關的。例如,如果一對糾纏的粒子被生成,使得它們的總自旋已知為零,并且一個粒子被發現在xxx軸上有順時針的自旋,那么另一個粒子的自旋,在同一軸上測量,被發現是逆時針的。然而,這種行為產生了看似矛盾的效果:對一個粒子的屬性的任何測量都會導致該粒子的波函數不可逆的坍縮,并改變原來的量子狀態。對于糾纏的粒子,這種測量會影響整個糾纏系統。這種現象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內森-羅森1935年的一篇論文的主題,以及此后不久埃爾溫-薛定諤的幾篇論文,描述了后來被稱為EPR悖論的東西。愛因斯坦和其他人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可能的,因為它違反了因果關系的局部現實主義觀點(愛因斯坦將其稱為遠距離的幽靈行動),并認為量子力學的公認表述因此必須是不完整的。然而,后來,量子力學的反直覺預測在測試中得到了驗證,即在不同的地點測量糾纏粒子的偏振或自旋,在統計上違反貝爾不等式。在早期的測試中,不能排除一個點的結果可能被巧妙地傳送到遠處的點,從而影響第二個地點的結果。然而,所謂的無漏洞貝爾測試已經進行,在這些地點之間相隔很遠,以光速進行通信需要更長的時間--在一個案例中,比測量之間的間隔時間長10000倍。

    量子糾纏

    根據對量子力學的一些解釋,一次測量的效果是瞬間發生的。其他不承認波函數坍縮的解釋則對是否存在任何影響提出異議。然而,所有的解釋都同意,糾纏在測量之間產生相關性,糾纏粒子之間的相互信息可以被利用,但任何比光速更快的信息傳輸是不可能的。量子糾纏已經在實驗中得到證明,包括光子、中微子、電子、大如水球的分子,甚至是小鉆石。在通信、計算和量子雷達中利用糾纏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研究和發展領域。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阿蘭-阿斯佩克、約翰-F-克勞瑟和安東-澤林格,以表彰他們對糾纏光子的實驗,確立了對貝爾不等式的違反,開創了量子信息科學。他們的成果將為涉及量子信息的新技術做出貢獻。

    量子糾纏的歷史

    編輯

    愛因斯坦在1935年與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內森-羅森在一篇聯合論文中首次討論了量子力學關于強相關系統的反直覺預測。在這項研究中,三人提出了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EPR悖論),這是一個思想實驗,試圖表明由波函數給出的物理現實的量子力學描述并不完整。然而,這三位科學家并沒有創造糾纏這個詞,也沒有概括他們考慮的狀態的特殊屬性。在EPR論文之后,埃爾溫-薛定諤用德語給愛因斯坦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用Verschr?nkung(他自己翻譯為糾纏)這個詞來描述兩個相互作用然后分離的粒子之間的關聯,就像在EPR實驗中一樣。此后不久,薛定諤發表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定義并討論了糾纏的概念。在這篇論文中,他認識到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并指出。像愛因斯坦一樣,薛定諤對糾纏的概念感到不滿意,因為它似乎違反了相對論中對信息傳輸的速度限制。愛因斯坦后來把糾纏嘲諷為spukhafteFernwirkung或遠距離詭異作用。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67507/

    (6)
    詞條目錄
    1. 量子糾纏
    2. 量子糾纏的歷史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