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建新,男,生于1956年,新疆烏魯木齊人,東京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東京大學文化人類學研究室客座教授。2002年調入中山大學,原任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兼職研究員、石河子大學綠洲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教人類學、族群與區域文化、認知人類學、民族教研究等,現任大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西北少數民族中心、民族學研究院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科研項目
2008. 作為主要參與200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民族學導論》教材編寫(2009-2012),項目批準號:08MZD008。(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民族學導論》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楊圣敏、王軍、麻國慶,主要:洋、王慶仁、丁宏、齊木德道爾吉、徐、趙利生、王建新、鄧啟耀、楊筑慧。)
著作
2008. 王建新主編:《廣南阿科--云南廣南縣阿科鄉經濟社會文化調查與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8. 楊正軍、王建新著:《粵東僑鄉--汕頭新和村社會經濟變遷》,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7. 王建新、劉昭瑞主編:《地域社會與習俗--立足田野的人類學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4. Wang Jianxin. Uyghur Education and Social Order: The Role of Islamic Leadership in the Turpan Basin. Studia Culturae Islamicae No.76. Research Institute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02. 《維吾爾族的巴扎和麻扎》(合著、日文),東京外國語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叢書第70輯
?論文
2010.《教文化融合研究三題--人類學的視角》,《中國教》第3期
2010.《現代語境中的新疆維吾爾薩滿研究--基于人類學的視角》,《北方民族大學學報》第2期
2010.《高排苗族牯藏節調查與思考》,《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第1期
2010.《日本的海外研究--民族學人類學的視角》,《時代》第2期
2009.《從祭祀圈的理論發展看民間研究徑》,金澤、陳進國主編:《教人類學(xxx輯)》,民族出版社
2009.《中國民族教研究的學術架構》,《北方民族大學學報》第6期
2009.《靈明堂教教義的思想淵源》(日文),《亞洲游學No.129:中國的伊斯蘭思想與文化》,勉誠出版
2009.《民族教研究的理論創新及拓展》,牟鐘鑒主編:《教與民族(第六輯)》,教文化出版社
2009.《日本穆斯林社會》,佟君主編:《華南日本研究(第二輯)》,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9.《后社會主義研究新視角:評吉田世津子<中亞農村親屬關系網絡--吉爾吉斯斯坦經濟轉型的人類學研究>》,《思想戰線》第5期
2009. Racial or Ethnic: Toward a Theoretical View upon the Transcultural Japan (book review to David Blake Willis and Stephen Murphy-Shigematsu eds. Transcultural Japan: At the Borderlands of Race, Gender,and Identity. London and New York: 2008). Asian Ethnicity No. 2. Routledge Tylor Francis Group, pp. 192-195
2009.《人類學視野中的民族教研究方探析》,《民族研究》第3期
2009.《同樣的命運、不同的人生--從伊斯蘭教知識生活史看二十世紀中國的與社會變遷》(日文),韓敏主編:《的實踐與表征--中國社會變遷及重構》,風響社
2008.《教文化融合研究--民族學理論的實踐及拓展》,楊建新主編:《中國民族學集刊(第二輯)》,甘肅民族出版社
2008.《人類學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主編:《人類學教學理論與實踐》,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8.《吐魯番的自然、農業與商業網絡--發展的條件及問題》(日文),松本光太郎主編:《中國穆斯林教、商業網絡及伊斯蘭復興的綜合研究》,日本學術振興會研究報告書(課題編號:17320141)
2007.《教文化類型論的可能性--中國民族學人類學民族研究理論模式再考》(日文),東京大學《超域文化研究》第12期
2007.《兩個父系社會家譜的編撰和利用--歷史記憶、族群關系及傳統建構的人類學研究》,《思想戰線》第6期
2007.《教文化類型--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理論新探》,《青海民族研究》第4期
2007.《中國伊斯蘭中的親族與門宦--靈明堂固原分堂的人類學研究》,王建新、劉昭瑞主編:《地域社會與習俗--立足田野的人類學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7.《教民族志的視角、理論范式和方法--現代人類學研究詮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第2期
2007.《為后世生活--漢族的觀與死的條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第2期
2007.《吐魯番的自然、水源與農業生產--適應的條件與類型的發展人類學考察》(日文),《綠洲地域會報》第6卷第1號
2006.Islamic Education in The Republican Turpan. A proceeding t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ociety, Culture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he Uyghurs in Central Asian and Xinjiang China,held by JASAS, 25-26 November 2006, Tokyo, pp.1-21
2006.《后社會主義研究新視角:評吉田世津子著<中亞農村的親族網絡--吉爾吉斯斯坦經濟轉型的人類學研究>》(日文),《伊斯蘭世界》第66號
2006.《神奈川大學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獨樹一幟的物質文化研究中心》,周星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商務印書館
2005.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aint Mausoleums in the Turpan Basin: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Uyghur Islam and Folk Beliefs. A proceeding t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Mazars in Ferghana and Xinjiangheld by JASAS, 25-27 November 2005, Tokyo,pp.1-23
2005.《中國的穆斯林婦女的民間教育》(合著、日文),加藤博主編:《伊斯蘭的性與文化》,東京大學出版會
2005.《回族軍閥》等14篇(日文),小松久男、梅村坦、宇山智彥、帯谷知佳、堀川徹主編:《了解中央事典》,平凡社
2004.《中國伊斯蘭中的親族與地域社會--以靈明堂固原分堂為例》(日文),《語言、文化、交流》第32期
2004.《泰國華人社會的文化復興運動--同姓團體的大祠建設》(),《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第2期
2004.《有靈論再考》(日文),岸本美緒主編:《歷史學事典》第11卷,弘文堂
2003.《廣東回族的伊斯蘭文字文化與教育》(日文),町田和彥、黑巖高、菅原純主編:《中國阿拉伯文字現狀》,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
2003.《新疆維吾爾族的薩滿教》(日文),《亞洲游學No.58:小巷深處的教》,勉誠出版
2002.《漢族的移居與擴大--新疆地區父系系譜原理的功能研究》(日文),吉原和男、鈴木正崇主編:《中國世界的擴大與文化創造》,弘文堂
2002.《東干人的民族教育與語言》(日文),新免康主編:《中亞的共屬意識與伊斯蘭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平成11年度―13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A(2)研究報告書
2002.《和田艾努語匯》(合著、日文),林徹主編:《歐亞周邊的突厥語方言的調查研究》,平成11年度―13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A(2)研究報告書
2002.《評杜磊著<中國的族群認同>》(日文),《伊斯蘭世界》第58期
2002.《日本の外國人ムスリム》,吉原和男主編:《アジア游學No.39:外國人の活力》,勉誠出版
評論
2010.《或許需要一場全民誠育運動》,《南方日報》封二筆談,5月6日
2010.《從土樓之爭看文化資源利用》,《南方日報》封二評論,3月23日
2010.《中國人的公私觀》,《南方日報》封二評論,2月25日
2010.《中國崛起的歷史文化含義》,《南方日報》封二評論,1月26日
2010.《xxx只是一種文化現象》,《南方日報》封二評論,1月5日2009.《列維-斯特勞斯的悲哀》,《南方日報》封二評論,12月1日
2009.《國學不是一國之學》,《南方日報》封二評論,11月25日
2009.《從御宅說另類文化觀》,《南方日報》封二評論,10月29日
獲情況
2008. 廣東省民族研究學會第二次優秀研究一等:《教民族志的視角、理論范式和方法--現代人類學研究詮釋》
2005. 第五屆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一等:《人類學田野實習體系的創新與發展》
2004. 中山大學教學一等:《人類學田野調查實習》
學術交流
2010年5月27日,主持由石河子大學政院、新疆屯墾與文化研究院聯合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共同舉辦的人口移動與文化國際研討會,做題為移民社區與文化建構--靈明堂拱北研究的學術報告。
2010年5月7日,參加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科大衛主持的教資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開幕式暨歷史人類學--目標與徑學術論壇。
2010年4月28-29日,參加西南民族大學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教、民族與社會研討會,做題為中國民族教研究與解釋人類學--費孝通、格爾茨學術思想再考的大會發言。
2010年4月9日,在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做學術:再談寫文化。
2010年3月13-14日,參與組織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教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聯合舉辦的中國教人類學的回顧與前瞻--首屆教人類學學術論壇,做題為靈明堂拱北調查的學術報告。
2010年3月8-9日,參加日本名古屋大學少數群體的現狀與共生話語國際學術研討會,做題為唐汪川--中國臨夏多民族社區的文化共生的學術報告。
2010年3月1日,在新疆石河子大學政院做學術:文化資源與民族關系--文化融合徑的人類學考察。
2010年2月25日,參加日本中央大學政策文化綜合研究所項目歐亞與日本學術研討會,做題為中國的民族走廊與少數民族教研究的學術報告。
2010年1月9-10日,參加在海南三亞召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民族學導論》教材編寫學術研討會,從自身研究和教學實踐出發對導論相關內容的調整及修改提出了意見和。
2009年12月28日,在中山大學做學術:中國與世界--自他理解的人類學基礎。
2009年12月25-26日,參加中國中東學會2009年年會,做題為國際問題研究中的社會學人類學思考的學術報告。
2009年12月22日,參加2009年中山大學青年教師授課大賽決賽評審工作,擔任評審委員。
2009年12月2日,參加2009年中山大學青年教師授課大賽復賽評審工作,擔任雙語教學組評審委員。
2009年11月28-29日,參加《時代》20周年慶祝會暨第七屆,做題為日本的海外研究--思考與借鑒的學術報告。
2009年11月25-27日,參加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與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人類學系、歷史學系聯合舉辦的東亞近代學術概念的形成和知識空間學術研討會,做題為回族群體建構的多樣途徑--史實與現實再考的學術報告。
2009年10月27-28日,參加云南大學民族研究院舉辦的The First East Asian Anthropologists Academic Seminar: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of East Asi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做題為Tradition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in Eas Asian: Japan, Korea and China的學術報告。
2009年9月24日,在新疆石河子大學政院做學術:中國民族教研究的學術架構--民族學人類學的思考。
2009年9月11-13日,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參加由Hang Seng Centre for Cognitive Studies (directed by Stephen Laurence)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culture and the mind: Folk Psychology, Folk Epistemology,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與來自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幾十位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進行學術交流。
2009年7月27-31日,赴云南大學參加國際人類學民族合會第16屆世界大會,分別做教民族志的中國經驗及若干問題探析(高丙忠分會用漢語重寫民族志)、圖像資料與人類學研究--本土經驗及若干現象初探(鄧啟耀分會莊學本攝影百年紀念)和Comments on Some Papers on Asian Migrants: Cases and Policy Issues in Vietnam, Korea, Japan and North America(D.Haines Session Studies on Asian Migrants)等三個學術報告及評述。
2009年5月22-23日,參加新疆師范大學新疆與中亞跨境民族研究中心舉辦的xxx屆西北邊疆跨境民族學術研討會,做題為中亞跨境民族群體建構中的中國情結--從哈薩克斯坦東干人說起的學術報告。
2009年5月18-19日,在新疆塔里木大學做學術:民族教研究理論與方法、文化人類學與邊疆和諧社會構建。
2009年5月9日,擔任中山大學舉辦的中華全國日語大賽華南賽區預賽評委。
2008年12月12-15日,赴日本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參加亞洲人類學理論研討會,論文Linking Chinese Anthropology in East Asia: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Cases。
2008年12月5-6日,參加廣東省民族研究學會年會,論文:中國民族教學的理論建構及拓展。
2008年11月16-19日,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參加美國人類學大會人類學理論分會,論文Linking Chinese Anthropology in East Asia: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2008年9月5-6日,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參加伊斯蘭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Representing Islam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Uyghur Sermon Poems。
2008年8月30-31日,參加貴州省文物局舉辦的文化景觀遺產研討會,參與起草關于文化景觀遺產與發展的意見。
2008年8月25-26日,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參加該校與英國謝菲爾德大合舉辦的文化與認知研究課題組工作會議,實地觀摩了伊利諾伊大學認知研究專業實驗室及相關試驗過程。
2008年8月19-22日,赴廣西大明山自然區參加中國民族教論壇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教文化融合研究理論方法的實踐與拓展。
2008年6月27日,為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物質文化研究暑期田野訓練營做學術:田野調查理論和方法。
2008年5月27日,在日本慶應大學做學術:廣東歸僑移民的過去與現在--以華僑農場為中心。
2008年5月24日,在日本慶應大學東亞研究所做學術:霊明堂イスラーム神秘主義教義の文化源流。
2008年3月9-11日,在參加東亞人類學互惠理解高級研討會(the 2008 Advanced Workshop on the 2008 Advanced Workshop on Reciprocal Understandings in East Asian Anthropology),做題為中日韓三國人類學的交流互動的發言。
2007年9月至12月,在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做系列:人類學中的民族志研究。
2007年11月30日,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做學術:人類學與教文化研究。
2007年11月25-26日,參加日本早稻田大學舉辦的中國穆斯林研究國際研討會,為分會評述員。
2007年11月1-3日,參加廈門大學人類學系舉辦的民族文化與中國文化人類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與南方山地民族--教文化融合的類型分析法芻議。
2007年5月25日,在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做學術:文化研究的認識論與實踐基礎。
2007年3月18日,參與組織由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和日中人文社會科學學會聯合舉辦的文化自覺與人文東亞學術研討會,論文:從秋葉原到秋葉系--街景變遷與現代日本亞文化。
2006年12月25日,參加日本岡山大學舉辦的東方亞洲的文化共生與地域共生學術研討會,做題為維吾爾族的地域共生與群體認同--以吐魯番和喀什為例的大會發言。
2006年12月20日,參加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舉辦的中東與伊斯蘭研討會,做題為新疆維吾爾族的旅游與圣墓的諸相--圍繞傳統建構而的/教話語的人類學思考的大會發言。
2006年12月5日,在日本慶應大學東亞研究所做學術:中國及其周邊社會的父系親族論--人類學研究的方開發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006年11月25-26日,主持日本中亞學會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Society, Culture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he Uyghurs in Central Asian and Xinjiang China,論文Islamic Education in the Republican Turpan。
2006年11月10日,在東京大學做學術:中國穆斯林社會研究--作為人類學方法的伊斯蘭文化論。
2006年11月5日,參加日本早稻田大學舉辦的國際研討會The Empowerment of Ethnic Minority Wome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為xxx分會評議員。
2006年10月6日,在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做學術:共同的命運、不同的人生--從伊斯蘭知識階層的生活經歷的社會變遷。
2006年6月1-2日,參加日本綜合地球學研究所舉辦的伊犁河流域的人文與水源國際研討會,做題為吐魯番的水源與農業生產的大會發言。
2006年5月13日,在日本愛知大學做學術:中國的伊斯蘭文化與儒教文化。
2006年4月6-7日,在廣西民族大學做學術:中國穆斯林社會研究--作為人類學方法的伊斯蘭文化論。
2006年3月30日-4月1日,在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做學術:日本穆斯林社會與伊斯蘭文化。
2006年2月17-18日,參與組織由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舉辦的田野中的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國伊斯蘭中的親族與地域社會。
2005年11月25-26日,主持日本中亞學會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Mazar in Fergana and Xinjiang,論文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aint Mausoleums in the Turpan Basin: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Uyghur Islam and Folk Beliefs。
2005年11月23日,參加日本駒澤大學舉辦的中國穆斯林文化研討會,做題為阿圖什和吐魯番的三座圣墓調查的大會發言。
2005年4月8-17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做系列:人類學理論與方法。
2004年11月20日,參加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舉辦的全國民族學會議,做題為吐魯番市的經濟發展與生態人文--綠洲開發的區域性模式研究的大會發言。
2004年11月9-13日,參加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舉辦的中國藏學工作協調會議,介紹了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的藏學研究與學術交流情況。
2003年12月25日,參加由廣東省民族研究所與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聯合舉辦的第七屆廣東民族學學術研討會,做題為廣州回族的伊斯蘭教育的大會發言。
2003年12月20-23日,參加廣東嘉應學院客家研究所舉辦的客家文化與全球化國際研討會,為分會評述員。
2003年3月31日-4月1日,參加日本中亞學會年會,為會議評述員。
2002年12月12日,在日本慶應大學做學術:中國伊斯蘭中的親族與地域社會。
2002年8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做學術:日本穆斯林社會的形成及現狀。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