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成癮癥
編輯有問題的互聯網使用或病態的互聯網使用通常被定義為有問題的、強迫性的互聯網使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導致個人在各個生活領域的功能受到嚴重損害。年輕人特別容易患上網絡成癮癥,案例研究突出表明,學生的學習成績隨著他們花越來越多的時間上網而直線下降。有些人還會因睡眠不足而影響健康,因為他們越來越晚地熬夜上網聊天,查看社交網絡的狀態更新或在游戲中取得進一步進展。世界衛生組織、《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或《國際疾病分類》(ICD-11)都沒有將過度使用互聯網認定為一種疾病。然而,游戲障礙的診斷已被納入ICD-11。圍繞該診斷的爭議包括該障礙是一個獨立的臨床實體,還是潛在精神障礙的表現。研究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這個問題,沒有普遍的標準化或一致的定義,導致了制定基于證據的建議的困難。由于青少年(12-19歲)和新興成年人(20-29歲)比其他年齡段的人更多地接觸互聯網,并承擔著更高的過度使用互聯網的風險,因此互聯網行為障礙的問題與年輕人最為相關。
網絡成癮癥的后果
編輯心理健康后果一項對中國高中生的縱向研究(2010年)表明,有中度至重度網癮風險的人比沒有網癮的人出現抑郁癥狀的可能性高2.5倍。研究人員研究了中國一千零四十一名青少年學生的病態或不受控制的互聯網使用,以及后來的心理健康問題。在研究開始時,這些學生沒有抑郁癥和焦慮癥。九個月后,這些年輕人再次接受了焦慮和抑郁癥的評估,87人被判斷為已經患上了抑郁癥。八個人報告了明顯的焦慮癥狀。另一項對赫爾辛基高中生的縱向研究發現,有問題的互聯網使用和抑郁癥狀可能產生一個積極的反饋循環。有問題的互聯網使用也與藥物濫用的風險增加有關。
社會后果
編輯網絡成癮增加了許多負面的社會和健康結果的風險,包括學習成績差、有害的人格影響、焦慮和抑郁。迄今為止,網絡成癮xxx的證據是時間中斷,隨后導致正常的社會生活受到干擾,包括學術、專業表現和日常事務。一些研究還顯示,在歐洲和臺灣地區,IAD會導致社會關系的破壞。然而,也有人指出,在臺灣地區,IAD對同伴關系是有益的。KeithW.Beard博士(2005)指出,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包括精神和情緒狀態,以及他們的學業、職業和社會交往,因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受到損害時,這個人就會上癮。由于其復雜的性質,一些學者沒有提供網絡成癮癥的定義,而且在整個時間內,不同的術語被用來描述同一個過度使用互聯網的現象。網絡成癮癥與問題性網絡使用、病理性網絡使用、網絡成癮癥等交替使用。在某些情況下,這種行為也被稱為互聯網過度使用、問題計算機使用、強迫性互聯網使用、互聯網濫用、互聯網的有害使用和互聯網依賴性。
體征和癥狀
編輯體征包括因缺乏睡眠而導致免疫系統減弱,失去運動,以及增加患腕管綜合癥和眼睛及背部疲勞的風險。戒斷的癥狀可能包括離開技術時的激動、抑郁、憤怒和焦慮。這些心理癥狀甚至可能轉變成身體癥狀,如心跳加快、肩膀緊張和呼吸急促。
相關疾病
編輯問題賭博(在線賭博障礙)根據卡爾加里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霍金斯(DavidHodgins)的說法,在線賭博被認為是與病態賭博一樣嚴重。它被稱為一種孤立的疾病,這意味著那些有賭博問題的人喜歡把自己與干擾和分心分開。由于賭博可以在網上進行,這增加了問題賭徒沉溺于賭博的機會,而沒有社會影響來左右他們的決定。這就是為什么這種病癥在今天已經成為一個問題,也是為什么它是如此難以克服。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7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