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多模態架構和界面
編輯多模態架構和界面是由萬維網聯盟自2005年以來開發的一個開放標準。它于2012年10月25日作為萬維網聯盟的一項建議發布。該文件是一份技術報告,規定了多模態系統架構及其通用接口,以促進計算機系統中的集成和多模態交互管理。它是由W3C的多模態交互工作組開發的。
多模態架構和界面的描述
編輯多模態體系結構和接口建議引入了一個通用的結構和通信協議,使多模態系統中的模塊能夠相互通信。本規范提出了一個事件驅動的架構,作為控制流數據交換中的一個一般參考框架。它可以用來確定指揮應用程序的多模態服務所需的基本基礎結構。該架構的提出也是為了促進在多種設備上實現幾種類型的多模態服務提供者的任務:移動設備和手機、家用電器、物聯網對象、電視和家庭網絡、企業應用、網絡應用、智能汽車或醫療設備和應用上。
邏輯結構
編輯多模態架構和接口是對一個更大的服務基礎設施的具體描述,它被稱為運行時框架,提供了多模態系統可能需要的主要功能。這個框架比MMI架構處于一個更高的抽象水平。MMI運行框架是多模態系統的運行支持和通信模塊,而MMI架構是對其主要模塊、接口和通信模式的描述和規范。多模態架構和接口規范是基于MVC設計模式的,它建議將用戶界面結構分為三個部分:模型、視圖和控制器。這種設計模式也被語音瀏覽器工作組的"數據流-呈現"架構所展示。這個架構的一個特點是,盡管View所代表的表現層在傳統上與圖形界面有關;這個建議的抽象將View概括為更廣泛的多模態交互環境,即用戶可以使用視覺、聽覺、生物識別和/或觸覺模式的組合。MMI架構建議區分了三種類型的組件:交互管理器(IM)、數據組件(DC)和模態組件(MC)。
這種區分類似于MVC模式中控制器、模型和視圖的表現文件之間的分離。另一個特點是遞歸。模塊是黑盒子,有可能在一個更復雜的組件中封裝幾個組件,這些組件在更高的層次上與交互管理器通信。通過這種方式,該架構遵循了嵌套娃娃的原則。該規范還涵蓋了網絡中多個材料資源上的分布式實施或集中式實施的問題,所有的模塊都安裝在一個材料支持中。模塊之間的信息共享是松耦合的。這促進了模塊之間的低依賴性,減少了一個模塊的變化對其他模塊的影響,并促進了模塊的重復使用。通過這種方式,各模塊對任何其他模塊的功能幾乎一無所知,模塊之間的通信是通過遵循架構的API提供的精確的通信協議交換信息來完成的。
MMI架構模塊交互管理器
編輯交互管理器是一個邏輯組件,負責系統組件和多模態運行框架之間的所有消息交換。它是一個通信總線,也是一個事件處理器。每個應用程序至少可以配置一個交互管理器來定義所需的交互邏輯。這個控制器是多模態交互的核心。它管理由各種輸入和輸出組件之間交換的事件所觸發的具體行為。它管理各模塊和客戶端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它確保多個輸入和輸出之間的一致性,并提供應用程序當前狀態的總體感知。它負責數據同步。它負責焦點管理。它管理與系統外任何其他實體的通信。模式組件模式組件負責具體任務,包括以各種方式處理輸入和輸出,如語音、書寫、視頻等。這些是邏輯實體,處理不同硬件設備(麥克風、繪圖板、鍵盤)和軟件服務(運動檢測)的輸入和輸出。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7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