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碳氣凝膠
編輯全碳氣凝膠是一種由管狀碳的多孔互連網絡組成的合成泡沫。它的密度為180克/立方米,是迄今為止開發的最輕的結構材料之一。它是由德國基爾大學和漢堡技術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聯合開發的,并于2012年6月首次在科學雜志上報道。
結構和性能
編輯全碳氣凝膠是一種黑色的獨立材料,可以生產出各種形狀和體積,xxx可達數立方厘米。它由一個無縫連接的碳管網絡組成,直徑為微米,壁厚約為15納米。由于相對較低的曲率和較大的壁厚,這些壁的特性類似于玻璃碳,與碳納米管的石墨烯狀外殼不同。這些壁通常是不連續的,包含有皺褶的區域,改善了GC的彈性性能。正如電子能量損失光譜和電導率測量所證實的,GC中的碳鍵具有sp2特性。在外部壓縮中,電導率隨著材料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從0.18 mg/cm3時的約0.2 S/m到0.2 mg/cm3時的0.8 S/m。對于密度較大的材料,電導率更高,50 mg/cm3時為37 S/m。
由于其相互連接的管狀網絡結構,GC比其他碳泡沫和二氧化硅氣凝膠更能抵抗拉伸力。它能保持很寬的彈性變形范圍,并具有很低的泊松比。一個3毫米高的樣品在被壓縮到0.1毫米后可以完全恢復其形狀。它的極限拉伸強度(UTS)取決于材料密度,在8.5毫克/立方厘米時約為160千帕,在0.18毫克/立方厘米時為1千帕;相比之下,xxx的硅氣凝膠在100毫克/立方厘米時的UTS為16千帕。楊氏模量在0.2毫克/立方厘米的張力下約為15千帕,但在壓縮時要低得多,從0.2毫克/立方厘米的1千帕增加到15毫克/立方厘米的7千帕。作者給出的密度是基于合成泡沫的質量測量和外部體積的確定,這也經常用于其他結構。
全碳氣凝膠是超疏水的,因此其厘米大小的樣品會排斥水;它們對靜電效應也相當敏感,會自發地跳到帶電物體上。
合成
編輯合成的常見方面。通過aerographite的化學氣相沉積(CVD)工藝,金屬氧化物在2012年被證明是沉積石墨結構的合適模板。模板可以在原地被移除。其基本機制是金屬氧化物還原為金屬成分,并在金屬成分蒸發的同時,在金屬內部和頂部形成碳核。對金屬氧化物的要求是:化學還原的低活化能,金屬相,可成核的石墨,以及金屬相的低蒸發點(ZnO、SnO)。從工程的角度來看,開發的CVD工藝允許使用陶瓷粉末加工(使用定制顆粒和燒結橋),通過CVD創建三維碳的模板。與常用的金屬模板相比,其關鍵優勢在于:顆粒形狀的多樣性、燒結橋的創建和無酸清除。最初只在微米級的網狀石墨網絡上演示,自2014年以來,CVD機制已被其他科學家采用,以創建納米級的碳結構。請參考具體細節。全碳氣凝膠是通過使用ZnO模板的化學氣相沉積法生產的。該模板由微米厚的棒狀物組成,通常呈多邊形,可以通過混合相當數量的氧化鋅和聚乙烯醇粉末并在900℃加熱混合物來合成。GC合成是在~760°C的氬氣流下進行的,其中注入甲苯蒸汽作為碳源。一層薄薄的(~15納米)、不連續的碳沉積在氧化鋅上,然后通過向反應室添加氫氣將其侵蝕掉。因此,剩余的碳網絡與原始氧化鋅模板的形態密切相關。
潛在的應用
編輯全碳氣凝膠電極已經在電雙層電容器(EDLC,也稱為超級電容器)中進行了測試,并經受住了與加載-卸載循環和電解質結晶(在溶劑蒸發過程中發生)有關的機械沖擊。它們的比能量為1.25Wh/kg,與碳納米管電極的比能量(約2.3Wh/kg)相當。
光帆
由于既黑又光,氣相石已被提議作為光帆的候選物。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89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