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數據
編輯元數據是提供有關其他數據的信息的數據,但不是數據的內容,如信息的文本或圖像本身。元數據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包括:
- 描述性元數據--關于一個資源的描述性信息。它用于發現和識別。它包括標題、摘要、作者和關鍵詞等元素。
- 結構性元數據--關于數據容器的元數據,表明復合對象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例如,頁面是如何排序以形成章節的。它描述了數字材料的類型、版本、關系和其他特征。
- 管理元數據--幫助管理資源的信息,如資源類型、權限、以及何時和如何創建。
- 參考元數據--關于統計數據的內容和質量的信息。
- 統計元數據--也叫過程數據,可以描述收集、處理或產生統計數據的過程。
- 法律元數據--提供關于創作者、版權所有者和公共許可的信息(如果提供的話)。
元數據并不嚴格局限于這些類別之一,因為它可以以許多其他方式描述一塊數據。
歷史
編輯元數據有各種用途。它可以幫助用戶找到相關信息和發現資源。它還可以幫助組織電子資源,提供數字識別,以及存檔和保存資源。元數據允許用戶通過相關標準找到資源,識別資源,將類似的資源聚集在一起,區分不同的資源,并提供位置信息。包括互聯網流量在內的電信活動的元數據被各種國家政府組織廣泛收集。這些數據被用于流量分析的目的,并可用于大規模監控。
傳統上,元數據被用于圖書館的卡片目錄,直到20世紀80年代,圖書館將其目錄數據轉換為數字數據庫。在2000年代,隨著數據和信息越來越多地以數字方式存儲,這些數字數據被用元數據標準描述。
據稱,MIT/國際研究中心的專家David Griffel和Stuart McIntosh在1967年指出了對計算機系統元數據的首次描述。總之,我們有對象語言中關于數據的主題描述和數據的標記代碼的聲明。我們也有描述數據關系和轉換的元語言的聲明,以及規范和數據之間的應該/是關系。
不同的學科存在獨特的元數據標準(例如,博物館藏品、數字音頻文件、網站等)。描述數據或數據文件的內容和背景可以增加其有用性。例如,一個網頁可以包括元數據,說明該網頁是用什么軟件語言寫的(如HTML),用什么工具創建的,該網頁是關于什么主題的,以及在哪里可以找到更多關于該主題的信息。這些元數據可以自動改善讀者的體驗,使用戶更容易在網上找到該網頁。一張CD可能包括元數據,提供關于其作品出現在光盤上的音樂家、歌手和作曲家的信息。
在許多國家,政府組織經常存儲有關電子郵件、電話、網頁、視頻流量、IP連接和手機位置的元數據。
定義
編輯元數據是指有關數據的數據。元數據被定義為提供有關數據的一個或多個方面的信息的數據;它被用來總結有關數據的基本信息,可以使跟蹤和處理具體數據更加容易。一些例子包括。
- 數據的創建方式
- 數據的目的
- 創建的時間和日期
- 數據的創建者或作者
- 計算機網絡上的位置數據創建的地點
- 使用的標準
- 文件大小
- 數據質量
- 數據來源
- 用于創建數據的過程
例如。一個數字圖像可能包括描述圖像大小、顏色深度、分辨率、創建時間、快門速度和其他數據的元數據。一個文本文檔的元數據可能包含關于該文檔有多長、作者是誰、該文檔是什么時候寫的以及該文檔的簡短摘要等信息。網頁內的元數據也可以包含對頁面內容的描述,以及與內容相聯系的關鍵詞。這些鏈接通常被稱為元數據(Metatags),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元數據一直被用作確定網絡搜索順序的主要因素。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