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魚
編輯斑馬魚(Danio rerio)是一種淡水魚,屬于鯉形目鰷魚科(Cyprinidae)。它原產于南亞,是一種流行的水族館魚類,經常以斑馬魚的商品名出售(因此經常被稱為熱帶魚,盡管既是熱帶又是亞熱帶)。它也被發現在私人池塘里。
斑馬魚是科學研究中一個重要和廣泛使用的脊椎動物模型生物,例如在藥物開發,特別是臨床前開發中。它還因其再生能力而引人注目,并被研究人員改造成許多轉基因品系。
分類學
編輯斑馬魚是鯉科Brachydanio屬的衍生成員。它與斑馬魚(Danio aesculapii)是姐妹群關系。斑馬魚也與Devario屬密切相關,這一點在近似物種的系統發育樹上得到證明。
分布
編輯范圍
斑馬魚原產于南亞的淡水棲息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和不丹都有分布。北部界限在南喜馬拉雅山,從巴基斯坦-印度邊境地區的Sutlej河流域到印度東北部的Arunachal Pradesh州。其分布范圍集中在恒河和雅魯藏布江流域,該物種首次在印度的Kosi河(恒河流域下游)被描述。其進一步向南的分布范圍更多的是地方性的,在西高止山和東高止山地區有零星的記錄。它經常被說成是出現在緬甸(Burma),但這完全是基于1930年以前的記錄,可能是指后來才描述的近親,特別是Danio kyathit。同樣地,來自斯里蘭卡的古老記錄也是非常值得懷疑的,并且仍然沒有得到證實。
斑馬魚已經被引入美國的加州、康涅狄格州、佛羅里達州和新墨西哥州,可能是由水族愛好者故意釋放或從養魚場逃脫。新墨西哥州的種群在2003年已經滅絕,目前還不清楚其他種群是否存活,因為最后公布的記錄是在幾十年前。
棲息地
斑馬魚通常棲息在溪流、運河、溝渠、牛角湖、池塘和稻田的中等流動到停滯的清水中,深度相當淺。通常有一些植被,要么被淹沒,要么懸掛在岸邊,底部是沙質、泥質或淤泥,通常混有卵石或礫石。在調查斑馬魚在孟加拉國和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分布時,水的pH值接近中性到有點堿性,溫度大多在16.5至34℃(61.7-93.2°F)之間。一個異常寒冷的地方只有12.3 °C(54.1 °F),另一個異常溫暖的地方是38.6 °C(101.5 °F),但斑馬魚仍然顯得很健康。異常寒冷的溫度是在已知最高的斑馬魚地點之一,海拔1576米(5171英尺),盡管該物種已被記錄到1795米(5889英尺)。
描述
編輯斑馬魚因身體側面有五條均勻的、有色素的、水平的藍色條紋而被命名,這讓人想起斑馬魚的條紋,并延伸到尾鰭末端。它的形狀是紡錘形,側面壓扁,嘴朝上。雄魚呈魚雷狀,在藍色條紋之間有金色條紋;雌魚的腹部較大,呈白色,有銀色條紋而不是金色。成年雌性在肛門鰭原點前有一個小的生殖器乳頭。斑馬魚的長度可以達到4-5厘米(1.6-2.0英寸),盡管它們在野外通常是1.8-3.7厘米(0.7-1.5英寸),但因地點不同而有一些變化。它在人工飼養下的壽命約為2至3年,雖然在理想的條件下,這可能會延長到5年以上。在野外,它通常是一年一度的物種。
心理學
編輯2015年,一項關于斑馬魚的外顯記憶能力的研究被發表。這些個體表現出對物體、地點和場合(什么、何時、何地)的記憶能力。偶發記憶是顯性記憶系統的一種能力,通常與有意識的經驗有關。
毛斯納細胞整合了大量的感覺刺激,以產生逃避反射。McHenry等人在2009年發現這些刺激包括側線信號,Temizer等人在2015年、Dunn等人在2016年和Yao等人在2016年發現與迫近的物體一致的視覺信號。
繁殖
編輯斑馬魚的繁殖時間大約為三個月。排卵和產卵的發生必須有雄性在場。斑馬魚是異步產卵者,在最佳條件下(如食物供應和有利的水參數)可以成功地頻繁產卵,甚至每天產卵。雌性能夠在兩到三天的間隔內產卵,每窩產數百枚卵。釋放后,胚胎開始發育。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