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編輯聲音錄制和再現是對聲波的電氣、機械、電子或數字的記錄和再創造,如口語、歌唱、器樂或聲音效果。錄音技術的兩個主要類別是模擬錄音和數字錄音。
錄音是將空氣中不可見的振動轉錄到存儲介質上,如留聲機光盤。這個過程在聲音復制中是相反的,存儲在介質上的變化又被轉化為聲波。
聲學模擬錄音是通過一個傳聲器振膜來實現的,它能感知聲波引起的大氣壓力的變化,并將其作為聲波的機械表現記錄在介質上,如留聲機唱片(在唱片上用觸針切割溝紋)。在磁帶錄音中,聲波振動傳聲器振膜并轉化為變化的電流,然后由電磁鐵轉化為變化的磁場,使聲音在有磁性涂層的塑料帶上表現為磁化區域。模擬聲音的再現是一個相反的過程,由一個較大的揚聲器振膜引起大氣壓力的變化,形成聲波。
數字錄音和再現通過采樣過程將麥克風拾取的模擬聲音信號轉換為數字形式。這使得音頻數據可以被更多的媒體存儲和傳輸。數字錄音將音頻存儲為一系列二進制數字(0和1),代表音頻信號在相等時間間隔內的幅度樣本,其采樣率高到足以傳達所有能夠被聽到的聲音。數字音頻信號在播放過程中必須重新轉換為模擬形式,然后再放大并連接到揚聲器上以產生聲音。
在錄音發展之前,有一些機械系統,如發條音樂盒,以及后來的彈奏鋼琴,用于編碼和復制器樂。
早期歷史
編輯早在聲音首 次被記錄之前,音樂就被記錄下來了--首 先是通過書面音樂符號,然后也是通過機械裝置(例如,發條音樂盒,其中一個機械轉動主軸,拔出金屬齒,從而再現旋律)。
自動音樂再現最早可追溯到9世紀,當時發明了已知最早的機械樂器,是一種水力(水動力)風琴,可以演奏可互換的氣缸。直到十九世紀下半葉仍是以機械方式制作和再現音樂的基本裝置。還發明了一種自動長笛播放器,這似乎是第一臺可編程的機器。
14世紀時出現了一種由旋轉圓筒控制的機械敲鐘器。類似的設計出現在桶式風琴(15世紀)、音樂鐘(1598)、桶式鋼琴(1805)和音樂盒(約1800)中。
音樂盒是一種自動樂器,它通過使用放置在旋轉圓柱體或圓盤上的一組針來撥動鋼梳的調音齒(或薄片),從而產生聲音。
1892年開發的游樂場風琴,使用了一個由手風琴折疊的打孔紙板書的系統。1876年首次展示的演奏家鋼琴,使用的是一種可以儲存長篇音樂的打孔紙卷。最復雜的鋼琴卷是手工彈奏的,也就是說,它們是在一臺特殊的鋼琴上制作的母卷上的復制品,當現場表演者彈奏歌曲時,它在母卷上打孔。
錄制聲音的歷史時間表
1857年發明留聲機。在愛迪生發明錄音過程的20年前,法國人萊昂-斯科特-德-馬丁維爾發明了一種記錄聲音的設備。他把它稱為留聲機,并在1857年3月25日申請了專利。
留聲機記錄聲音,將聲波的形狀以起伏或其他偏差的形式描畫在煙熏過的紙上或其他地方。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