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庫服務器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數據庫服務器

    編輯

    數據庫服務器是使用數據庫應用程序為其他計算機程序計算機提供數據庫服務服務器,如客戶端-服務器模型所定義。 數據庫管理系統 (DBMS) 經常提供數據庫服務器功能,一些數據庫管理系統(如 MySQL)完全依賴客戶端 - 服務器模型進行數據庫訪問(而其他數據庫,如 SQLite,旨在用作嵌入式數據庫) .

    用戶通過在用戶計算機上運行的前端(顯示請求的數據)或通過在服務器上運行并處理數據分析和存儲等任務的后端訪問數據庫服務器。

    在主從模型中,數據庫主服務器是數據的中心和主要位置,而數據庫從服務器是充當代理的主服務器的同步備份

    大多數數據庫應用程序響應查詢語言。 每個數據庫都了解其查詢語言并將每個提交的查詢轉換為服務器可讀的形式并執行它以檢索結果。

    專有數據庫應用程序的示例包括 Oracle、IBM Db2、Informix 和 Microsoft SQL Server。 免費軟件數據庫應用程序的示例包括 PostgreSQL; 并在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下包括 Ingres 和 MySQL。 每個服務器都使用自己的查詢邏輯結構。 SQL(結構化查詢語言)查詢語言在所有關系數據庫應用程序上或多或少是相同的。

    為了澄清起見,數據庫服務器只是一個通過數據庫應用程序維護與客戶端相關的服務的服務器。

    DB-Engines 在其排名中列出了 300 多個 DBMS。

    歷史

    編輯

    Charles Bachman 于 1969 年首次介紹了對大型數據集進行建模的基礎。Bachman 引入了數據結構圖 (DSD) 作為以圖形方式表示數據的方法。 DSD 提供了一種表示不同數據實體之間關系的方法。

    數據庫服務器

    1970 年,Codd 引入了數據庫用戶應該不知道數據庫內部工作原理的概念。 Codd 提出了數據的關系視圖,后來演變成今天大多數數據庫使用的關系模型。 1971年,CODASYL(編程語言COBOL的發展背后的推動力)的數據庫任務報告組首先提出了一種用于描述數據庫的數據描述語言,一種用于描述程序已知的數據庫部分的數據描述語言 , 和數據操作語言。 20 世紀 70 年代,數據庫的大部分研究和開發都集中在關系模型上。

    1975 年,巴赫曼在為霍尼韋爾工作時展示了關系模型和數據結構集是如何相似和一致的數據結構化方式。 實體關系模型是 Peter Chen 于 1976 年在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研究時首次以其當前形式提出的。 該模型成為描述關系數據庫最常用的模型。 Chen 能夠提出一個優于導航模型的模型,比 Codd 提出的關系模型更適用于現實世界。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3304/

    (1)
    詞條目錄
    1. 數據庫服務器
    2. 歷史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