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盤
編輯藍光光盤(BD),通常簡稱為藍光盤,是一種數字光盤數據存儲格式。 它于2005年發明和開發,并于2006年6月20日在全球發布。 它旨在取代 DVD 格式,能夠存儲數小時的高清視頻(HDTV 720p 和 1080p)。 藍光光盤的主要應用是作為故事片等視頻素材的媒介,以及用于 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4、PlayStation 5、Xbox One 和 Xbox Series X 的視頻游戲的實體發行。藍光光盤這個名稱指的是 用于讀取光盤的藍色激光(實際上是紫色激光),與用于 DVD 的波長較長的紅色激光相比,它可以以更高的密度存儲信息。
聚碳酸酯盤的直徑為 120 毫米(4.7 英寸),厚度為 1.2 毫米(0.047 英寸),與 DVD 和 CD 的尺寸相同。 傳統或 pre-BD-XL 藍光盤光盤每層包含 25 GB,雙層光盤 (50 GB) 是長片視頻光盤的行業標準。 三層光盤 (100 GB) 和四層光盤 (128 GB) 可用于 BD-XL 重寫驅動器。
高清 (HD) 視頻可存儲在分辨率高達 1920×1080 像素、24& 分辨率的藍光盤光盤上。 每秒 50/60 逐行或 50/60 隔行掃描幀。 DVD 視頻光盤的xxx分辨率限制為 480(NTSC,720×480 像素)或 576 線(CCIR 625/50,720×576 像素,常用于 PAL)。 除了這些硬件規格外,藍光光盤還與一組多媒體格式相關聯。
BD 格式由藍光光盤協會開發,該協會代表消費電子產品、計算機硬件和電影制造商。 索尼于2000年10月推出首款藍光光盤原型機,2003年4月在日本推出首款原型機播放器,之后繼續研發,直至2006年6月20日在全球正式發售,開啟了高清光盤的先河 格式xxx,藍光光盤光盤與 HD DVD 格式競爭。 支持 HD DVD 的主要公司東芝于 2008 年 2 月讓步,隨后于 2009 年底發布了自己的藍光光盤光盤播放器。據 Media Research 稱,前兩年高清軟件在美國的銷售比 DVD 慢 軟件銷售。 藍光光盤面臨來自視頻點播 (VOD) 和 DVD 持續銷售的競爭。 2016年1月,44%的美國寬帶家庭擁有藍光盤播放器。 對于 4K 內容的播放,BDA 引入了藍光盤的變體,稱為 Ultra HD 藍光盤。
歷史
編輯早期歷史
DVD 格式的信息密度受到所用激光二極管波長的限制。 經過長期的開發,以 405 納米波長運行的藍色激光二極管開始量產,允許開發更密集的存儲格式,可以容納更高分辨率的媒體,10 月份使用波長稍長的 407 納米二極管制作原型光盤 1998. 索尼與松下、飛利浦和 TDK 合作開展了兩個項目,應用新的二極管:UDO(超密度光學)和 DVR Blue(與 Pioneer 一起),一種可重寫光盤格式,最終成為藍光光盤光盤( 更具體地說,BD-RE)。 格式的核心技術是相似的。 索尼于 2000 年 10 月在 CEATEC 展覽會上展示了xxx個 DVR Blue 原型。2001 年 2 月 9 日申請了 Blue Disc 徽標的商標。2002 年 2 月 19 日,該項目正式宣布為藍光光盤和藍光 光盤Disc Founders由九位初始成員創立。
xxx款消費設備于 2003 年 4 月 10 日上市:索尼 BDZ-S77,這是一款僅在日本銷售的價值 3,800 美元的 BD-RE 刻錄機。
但是,沒有預錄視頻的標準,也沒有為該播放器發布電影。 好萊塢制片廠堅持要求播放器在發行新格式的電影之前配備數字版權管理,并且他們想要一個新的 DRM 系統,該系統比 DVD 上使用的失敗的內容加擾系統 (CSS) 更安全。 2004年10月4日,藍光盤Disc Founders正式更名為藍光盤唱片協會(BDA),20th Century Fox加入BDA董事會。 藍光光盤物理規格于 2004 年完成。
2005年1月,TDK宣布開發出用于藍光盤的超硬超薄聚合物涂層(Durabis); 這是一項重大的技術進步,因為與 DVD 相比,消費市場需要更嚴格的保護來保護裸盤免受刮擦和損壞,而從技術上講,藍光盤光盤需要更薄的層以用于更密集和更高頻率的藍色激光。 最初用于防刮擦的墨盒不再需要并被報廢。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4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