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頻廣播
編輯調頻廣播是一種使用調頻 (FM) 的無線電廣播方法。 寬帶 FM 由美國工程師埃德溫·阿姆斯特朗 (Edwin Armstrong) 于 1933 年發明,在全球范圍內用于通過廣播無線電提供高保真聲音。 調頻廣播比其他廣播技術(例如 AM 廣播)具有更高的保真度,即更準確地再現原始節目聲音。 它還不易受到常見形式的干擾,減少了在 AM 上經常聽到的靜電和爆音。 因此,FM 用于大多數音樂或一般音頻(在音頻頻譜中)的廣播。 調頻廣播電臺使用非常高的無線電頻率范圍。
廣播頻段
編輯在全球范圍內,FM 廣播波段屬于無線電頻譜的 VHF 部分。 通常使用 87.5 到 108.0 MHz 或其中的一部分,除了少數例外:
- 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一些前東歐集團國家,也使用較舊的 65.8–74 MHz 頻段。 分配的頻率間隔為 30 kHz。 這個頻段有時被稱為 OIRT 頻段,正在慢慢被淘汰。 在使用 OIRT 頻段的情況下,87.5–108.0 MHz 頻段稱為 CCIR 頻段。
- 在日本,使用 76–95 MHz 頻段。
FM 廣播電臺的頻率(更嚴格地說是其指定的標稱中心頻率)通常是 100 kHz 的倍數。 在韓國、美洲、菲律賓和加勒比地區的大部分地區,只使用奇數倍數。 其他一些國家也遵循這一計劃,因為主要從美國進口的車輛配備的收音機只能調諧到這些頻率。 在歐洲、格陵蘭和非洲的一些地區,只使用偶數倍數。 在英國,使用奇數或偶數。 在意大利,使用 50 kHz 的倍數。 在大多數國家/地區,未調制載波的xxx允許頻率誤差均有規定,通常應在指定頻率的 2 kHz 范圍內。
某些國家/地區還有其他不尋常且過時的調頻廣播標準,非標準間隔為 1、10、30、74、500 和 300 kHz。 為了盡量減少信道間干擾,即使在技術上允許更近的頻率間隔時,從相同或地理位置接近的發射器站點運行的站也傾向于保持至少 500 kHz 的頻率間隔。 ITU 發布了保護比圖,該圖根據頻率的相對強度給出了頻率之間的最小間隔。 只有覆蓋區域之間地理間隔足夠大的廣播電臺才能在相近或相同的頻率上運行。
技術
編輯調制
調頻或 FM 是一種調制形式,它通過改變載波的頻率來傳達信息; 較舊的幅度調制或 AM 會改變載波的幅度,而其頻率保持不變。 對于 FM,在任何時刻與指定載波頻率的頻率偏差與(音頻)輸入信號的幅度成正比,從而確定傳輸信號的瞬時頻率。 由于傳輸的 FM 信號比 AM 信號使用更多的帶寬,因此這種調制形式通常用于電視、FM 廣播頻段和陸地移動無線電系統使用的更高頻率(VHF 或 UHF)。
載波的xxx頻率偏差通常由每個國家的許可當局指定和管理。 對于立體聲廣播,xxx允許載波偏差始終為 ±75 kHz,盡管在美國使用 SCA 系統時允許稍高一些。 對于單聲道廣播,最常見的允許xxx偏差也是 ±75 kHz。 但是,一些國家/地區為單聲道廣播指定了較低的值,例如 ±50 kHz。
帶寬
FM 傳輸的帶寬由卡森帶寬規則給出,它是xxx偏差的兩倍和xxx調制頻率的兩倍之和。 對于包含 RDS 的傳輸,這將為 2x75kHz + 2x60kHz = 270 kHz。 這也稱為必要帶寬。
預加重和去加重
隨機噪聲在 FM 系統中具有三角形頻譜分布,其影響是噪聲主要出現在基帶內的較高音頻頻率處。 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方法是在傳輸之前提高高頻并在接收器中將其降低相應的量。 降低接收器中的高音頻頻率也會降低高頻噪聲。 這些提升和降低特定頻率的過程分別稱為預加重和去加重。
使用的預加重和去加重量由簡單 RC 濾波器電路的時間常數定義。 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使用 50 μs 的時間常數。 在美洲和韓國,使用 75 μs。 這適用于單聲道和立體聲傳輸。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4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