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令牌環
編輯令牌環是一種用于建立局域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 它由 IBM 于 1984 年推出,并于 1989 年標準化為 IEEE 802.5。
它使用一種稱為令牌的特殊三字節幀,該幀在工作站或服務器的邏輯環中傳遞。 這種令牌傳遞是一種為所有站提供公平訪問并消除基于競爭的訪問方法的沖突的信道訪問方法。
令牌環是一項成功的技術,尤其是在企業環境中,但逐漸被后來的以太網版本所取代。
歷史
編輯1970 年代初期開發了多種不同的局域網技術,其中之一,劍橋環,已經展示了令牌傳遞環形拓撲的潛力,世界各地的許多團隊開始致力于他們自己的實現。 在 IBM 蘇黎世研究實驗室,Werner Bux 和 Hans Müller 特別致力于 IBM 令牌環技術的設計和開發,而麻省理工學院的早期工作促成了 Proteon 10 Mbit/s ProNet-10 令牌環 1981 年的網絡——同年,工作站供應商 Apollo Computer 推出了他們專有的 12 Mbit/s Apollo 指令牌環 (ATR) 網絡,運行在 75 歐姆 RG-6U 同軸電纜上。 Proteon 后來發展了一個 16 Mbit/s 的版本,它運行在非屏蔽雙絞線電纜上。
1985 年 IBM 發布
IBM 于 1985 年 10 月 15 日推出了他們自己專有的令牌環產品。它以 4 Mbit/s 的速度運行,并且可以從 IBM 個人電腦、中型計算機和大型機進行連接。 它使用方便的星形接線物理拓撲,并通過屏蔽雙絞線布線。 此后不久,它成為 IEEE 802.5 標準的基礎。
在此期間,IBM 爭辯說令牌環 LAN 優于以太網,尤其是在負載下,但這些說法引起了爭論。
1988 年,更快的 16 Mbit/s 令牌環被 802.5 工作組標準化。 在令牌環存在的衰落期間,增加到 100 Mbit/s 被標準化和銷售,并且從未被廣泛使用。 雖然 1000 Mbit/s 標準于 2001 年獲得批準,但由于快速以太網和千兆以太網主導了局域網市場,因此沒有任何產品推向市場,標準活動也陷入停滯。
圖庫
- 100 Mbit/s IBM 令牌環管理適配器,帶局域網喚醒功能。 UTP (RJ45) 和 STP(IBM 數據連接器)接口都存在。
- 各種全長 Micro Channel 令牌環卡,包括 LANStreamer,它具有多個 RJ45 端口,可用于令牌環網絡。
- 指令牌環網絡接口卡 (NIC),具有以下接口:ISA、PCI 和 MicroChannel
- Madge 4/16Mbit/s TokenRing ISA 網卡
- 一系列多個 16/4 早期 Micro Channel 指令牌環卡,這些卡將顯著安裝在許多 Personal System/2 機器上。
與以太網的比較
編輯以太網和指令牌環有一些顯著的區別:
- 與以太網基于競爭的 CSMA/CD 相比,令牌環訪問更具確定性
- 以太網支持使用交叉電纜或通過自動檢測(如果支持)在兩個網絡接口卡之間進行直接電纜連接。 令牌環本身并不支持此功能,需要額外的軟件和硬件才能在直接電纜連接設置上運行。
- 令牌環通過使用一次性令牌和提前釋放令牌來減少停機時間,從而消除了沖突。 以太網通過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和使用智能交換機減輕沖突; 集線器等原始以太網設備可能會因盲目重復流量而引發沖突。
- 令牌環網絡接口卡包含速度自動檢測、路由所需的所有智能,并且可以在許多無電源運行的多站訪問單元 (MAU) 上自行驅動(大多數 MAU 以這種方式運行,只需要電源 LED)。 以太網網絡接口卡理論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無源集線器上運行,但不能作為大型 LAN,并且沖突問題仍然存在。
- 令牌環采用訪問優先級,其中某些節點可以優先于令牌。 非交換以太網不提供訪問優先級系統,因為所有節點都可以平等地訪問傳輸介質。
- 指令牌環(S/390 大型機使用的功能)支持多個相同的 MAC 地址。 交換以太網不能支持重復的 MAC 地址,除非受到譴責。
- 指令牌環比以太網更復雜,每個接口都需要專門的處理器和許可的 MAC/LLC 固件。 相比之下,以太網在 MAC 芯片中包含(更簡單的)固件和較低的許可成本。 使用 Texas Instruments TMS380C16 MAC 和 PHY 的令牌環接口的成本大約是使用 Intel 82586 MAC 和 PHY 的以太網接口的三倍。
- 最初這兩個網絡都使用昂貴的電纜,但是一旦以太網被標準化為非屏蔽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6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