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域
編輯廣播域是計算機網絡的邏輯劃分,其中所有節點都可以通過數據鏈路層的廣播相互聯系。 廣播域可以在同一個 LAN 網段內,也可以橋接到其他 LAN 網段。
就目前流行的技術而言,任何連接到同一個以太網中繼器或交換機的計算機都是同一個廣播域的成員。 此外,連接到同一組互連交換機/中繼器的任何計算機都是同一廣播域的成員。 路由器和其他更高層設備形成廣播域之間的邊界。
廣播域的概念應該與沖突域的概念形成對比,沖突域是同一組互連中繼器上的所有節點,由交換機和學習網橋劃分。 沖突域通常小于廣播域,并且包含在廣播域中。
雖然一些二層網絡設備能夠劃分沖突域,但廣播域只能由三層網絡設備(例如路由器或三層交換機)劃分。 分隔 VLAN 也可以劃分廣播域。
進一步說明
編輯廣播域和沖突域之間的區別是因為簡單的以太網和類似系統使用共享傳輸系統。 在簡單的以太網(沒有交換機或網橋)中,數據幀被傳輸到網絡上的所有其他節點。 每個接收節點檢查每個幀的目標地址,并簡單地忽略任何不是尋址到它自己的 MAC 地址或廣播地址的幀。
交換機充當緩沖器,接收和分析來自每個連接的網段的幀。 交換機不轉發發往連接到原始網段的節點的幀。 發往不同網段上特定節點的幀僅發送到該網段。 只有廣播幀被轉發到所有其他段。 這減少了不必要的交通和碰撞。
在這樣的交換網絡中,傳輸的幀可能不會被所有其他可達節點接收到。 名義上,只有廣播幀會被所有其他節點接收。 沖突局限于它們發生的物理層網段。 因此,廣播域是整個互連的二層網絡,連接到每個交換機/橋接端口的網段都是一個沖突域。 澄清; 中繼器不會劃分沖突域,但交換機會。 這意味著由于交換機已經變得司空見慣,沖突域被隔離到交換機端口和連接節點之間的特定半雙工段。 全雙工段或鏈接不會形成沖突域,因為每個發射器和接收器之間都有一個專用通道,使現代有線網絡中的沖突成為過去。
在交換網絡中,為數據包捕獲啟用混雜模式不會收集額外的數據,因為啟用混雜模式的 NIC 只會忽略丟棄目標字段填充了來自另一設備的 MAC 的以太網幀。 交換機不會將此類幀轉發到該 MAC 未在其上通信且在 MAC 地址表中與其相關聯的任何端口。
并非所有網絡系統或媒體都具有廣播/沖突域。 例如,PPP 鏈接。
廣播域控制
編輯使用足夠復雜的交換機,可以創建一個廣播域的正常概念受到嚴格控制的網絡。 此概念的一種實現稱為專用 VLAN。 Linux 和 iptables 可以實現另一種實現。 一個有用的類比是,通過創建多個 VLAN,廣播域的數量會增加,但每個廣播域的大小會減小。 這是因為 VLAN(或虛擬 LAN)在技術上是一個廣播域。
這是通過 MAC 地址或交換機端口指定一個或多個服務器或提供商節點來實現的。 允許廣播幀源自這些源并發送到所有其他節點。 來自所有其他來源的廣播幀僅定向到服務器/提供者節點。
來自其他來源的流量并非以服務器/提供商節點為目的地(點對點流量)被阻止。
結果是一個基于名義上共享傳輸系統的網絡; 像以太網,但客戶端節點不能相互通信,只能與服務器/提供者通信。 一個常見的應用程序是 Internet 提供商。 允許客戶節點之間的直接數據鏈路層通信會使網絡暴露于各種安全攻擊,例如 ARP 欺騙。 使用基于商品廣播的硬件,以這種方式控制廣播域提供了點對點網絡的許多優點。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