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象存儲
編輯對象存儲(也稱為基于對象的存儲)是一種計算機數據存儲,將數據作為對象進行管理,這與其他存儲體系結構(如文件系統將數據作為文件層次結構進行管理)和塊存儲將數據作為扇區內的塊進行管理和 軌道。 每個對象通常包括數據本身、可變數量的元數據和全局xxx標識符。 對象存儲可以在多個層次上實現,包括設備層(對象存儲設備)、系統層和接口層。 在每種情況下,對象存儲都尋求實現其他存儲架構無法解決的功能,例如可由應用程序直接編程的接口、可以跨越多個物理硬件實例的命名空間,以及數據復制和數據分發等數據管理功能 對象級粒度。
對象存儲器系統允許保留大量非結構化數據,其中數據寫入一次并讀取一次(或多次)。 對象存儲用于存儲 Facebook 上的視頻和照片、Spotify 上的歌曲或在線協作服務(如 Dropbox)中的文件等對象。 對象存儲的局限性之一是它不適用于交易數據,因為對象存儲并非旨在取代 NAS 文件訪問和共享; 它不支持維護單個、準確更新的文件版本所需的鎖定和共享機制。
歷史
編輯起源
1995 年,Garth Gibson 領導的關于網絡連接安全磁盤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將不太常見的操作(如名稱空間操作)與常見操作(如讀取和寫入)分開的概念,以優化兩者的性能和規模。 同年,比利時公司 FilePool 成立,為歸檔功能奠定基礎。 對象存儲是 1996 年在 Gibson 的卡內基梅隆大學實驗室提出的一個研究項目。另一個關鍵概念是將數據的寫入和讀取抽象為更靈活的數據容器(對象)。 NASD 團隊之一的 Howard Gobioff 進一步描述了通過對象存儲架構進行的細粒度訪問控制,他后來成為 Google 文件系統的發明者之一。 其他相關工作包括卡內基梅隆大學的 Coda 文件系統項目,該項目于 1987 年啟動,并催生了 Lustre 文件系統。 還有 1999 年啟動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OceanStore 項目和 1998 年啟動的田納西諾克斯維爾大學的物流網絡項目。1999 年,Gibson 創立了 Panasas,將 NASD 團隊開發的概念商業化。
發展
Seagate Technology 在對象存儲的開發中發揮了核心作用。 根據存儲網絡行業協會 SNIA 的說法,“對象存儲器起源于 1990 年代后期:希捷 1999 年的規范介紹了一些xxx批命令以及操作系統如何有效地從存儲消耗中移除。”
日期為 10/25/1999 的“基于對象的存儲設備命令集提案”的初步版本由希捷提交,由希捷的 Dave Anderson 編輯,是國家存儲行業聯盟 (NSIC) 的工作成果,包括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貢獻 大學、希捷、IBM、昆騰和 StorageTek。 這篇論文被提交給 INCITS T-10(國際信息技術標準委員會),目的是組建一個委員會并設計一個基于 SCSI 接口協議的規范。 這將對象定義為具有xxx標識符和元數據的抽象數據、對象如何與文件系統相關以及許多其他創新概念。 安德森在 1999 年 10 月的 SNIA 會議上提出了許多這樣的想法。該演示文稿揭示了原始合作者(以安德森和克里斯馬拉卡帕利為代表的希捷公司)于 1997 年 2 月簽署的知識產權協議,涵蓋了對象存儲、可擴展的優勢 計算、平xxx立性和存儲管理。
架構
編輯存儲的抽象
對象存儲的設計原則之一是從管理員和應用程序中抽象出一些較低的存儲層。 因此,數據作為對象而不是塊或(專門)文件來公開和管理。 對象包含額外的描述性屬性,可用于更好的索引或管理。 管理員不必執行較低級別的存儲功能,例如構建和管理邏輯卷以利用磁盤容量或設置 RAID 級別來處理磁盤故障。
對象存儲器還允許通過文件名和文件路徑以外的方式對單個對象進行尋址和標識。 對象存儲在存儲桶內或整個系統中添加xxx標識符,以支持更大的命名空間并消除名稱沖突。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