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通信衛星
編輯通信衛星是通過轉發器中繼和放大無線電通信信號的人造衛星; 它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的源發射器和接收器之間創建了一個通信通道。 通信衛星用于電視、電話、收音機、互聯網和軍事應用。 截至 2021 年 1 月 1 日,地球軌道上共有 2,224 顆通信衛星。 大多數通信衛星位于赤道上方 22,300 英里(35,900 公里)的地球靜止軌道上,因此衛星在天空中的同一點看起來是靜止的; 因此,地面站的碟形衛星天線可以xxx對準該點,而不必移動來跟蹤衛星。
用于電信鏈路的高頻無線電波通過視線傳播,因此會受到地球曲線的阻擋。 通信衛星的目的是圍繞地球曲線中繼信號,從而允許相隔很遠的地理點之間進行通信。 通信衛星使用范圍廣泛的無線電和微波頻率。 為避免信號干擾,國際組織制定了某些組織允許使用的頻率范圍或頻段的規定。 這種頻段分配xxx限度地降低了信號干擾的風險。
歷史
編輯起源
1945 年 10 月,Arthur C. Clarke 在英國雜志 Wireless World 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Extraterrestrial Relays 的文章。 這篇文章描述了為中繼無線電信號而在地球靜止軌道上部署人造衛星的基本原理。 正因為如此,Arthur C. Clarke 經常被引用為通信衛星概念的發明者,術語“Clarke Belt”被用來描述軌道。
xxx顆人造地球衛星是 Sputnik 1,于 1957 年 10 月 4 日由蘇聯送入軌道。它由 Mikhail Tikhonravov 和 Sergey Korolev 在 Konstantin Tsiolkovsky 的工作基礎上開發。 Sputnik 1 配備了一個機載無線電發射器,可以在 20.005 和 40.002 MHz 或 7 米和 15 米波長的兩個頻率上工作。 將衛星送入軌道的目的不是為了將數據從地球上的一個點發送到另一個點; 無線電發射機旨在研究整個電離層的無線電波分布特性。 Sputnik 1 的發射是太空探索和火箭發展的重要一步,標志著太空時代的開始。
早期有源和無源衛星實驗
有兩大類通信衛星,無源和有源。 無源衛星僅將來自源的信號反射到接收器的方向。 對于無源衛星,反射信號不會在衛星上被放大,只有極少量的發射能量實際到達接收器。 由于衛星離地球太遠,無線電信號因自由空間路徑損耗而衰減,因此地球上接收到的信號非常非常微弱。 另一方面,有源衛星會在將接收到的信號重新傳輸到地面接收器之前對其進行放大。 無源衛星是最早的通信衛星,但現在很少使用。
1951 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在電子情報收集領域開展的工作促成了一個名為“通信月球中繼”的項目。 長期以來,軍事規劃人員一直對安全可靠的通信線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將其作為戰術必需品,該項目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人類歷史上最長的通信線路,而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 無源繼電器。 1956年1月23日實現華盛頓特區與夏威夷之間的首次跨洋通信后,該系統于1960年1月公開落成并投入正式生產。
xxx顆專門用于主動中繼通信的衛星是由高級研究計劃局 (ARPA) 領導并于 1958 年 12 月 18 日發射的 SCORE 項目,它使用錄音機來攜帶存儲的語音信息,以及接收、存儲、 并重傳消息。 它曾被美國總統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用來向全世界致以圣誕問候。 在 1958 年 12 月 30 日實際運行八小時后,不可充電電池發生故障之前,衛星還執行了幾次實時傳輸。
SCORE 的直接繼承者是另一個由 ARPA 領導的項目,稱為 Courier。 Courier 1B 于 1960 年 10 月 4 日發射,以探索是否有可能通過使用延遲中繼衛星建立全球軍事通信網絡,這些衛星接收和存儲信息,直到收到重新廣播的命令。 17 天后,指揮系統故障終止了衛星的通信。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6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