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電視
編輯高清電視(HD 或 HDTV)描述了一種電視系統,它提供比上一代技術高得多的圖像分辨率。 該術語自 1936 年以來一直在使用; 最近,它指的是標準清晰度電視 (SDTV) 之后的一代,通常縮寫為 HDTV 或 HD-TV。 它是目前大多數廣播中使用的事實上的標準視頻格式:地面廣播電視、有線電視、衛星電視和藍光光盤。
格式
編輯HDTV 可以多種格式傳輸:
- 720p(1280 水平像素 × 720 行):921,600 像素
- 1080i (1920×1080) 隔行掃描:1,036,800 像素(~1.04 MP)。
- 1080p (1920×1080) 逐行掃描:2,073,600 像素(~2.07 MP)。
- 一些國家/地區還使用非標準 CEA 分辨率,例如 1440×1080i:每場 777,600 像素(~0.78 MP)或每幀 1,555,200 像素(~1.56 MP)
當以每幀 2 百萬像素傳輸時,HDTV 提供的像素大約是 SD(標準清晰度電視)的五倍。 增加的分辨率提供了更清晰、更詳細的畫面。 此外,逐行掃描和更高的幀率使畫面閃爍更少,快速運動效果更好。 今天眾所周知的 HDTV 于 1989 年在 MUSE/Hi-Vision 模擬系統下首次在日本開始正式廣播。 HDTV 在 2000 年代后期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采用。
歷史
編輯高清這個詞曾經描述了一系列起源于 1936 年 8 月的電視系統; 然而,與早期基于分辨率低至 30 線的機械系統的系統相比,這些系統只是高清晰度。 公司和國家之間為創造真正的高清電視而進行的持續競爭跨越了整個 20 世紀,因為每個新系統的清晰度都比上一個高。 在 2010 年代,這場競賽在 4K、5K 和 8K 系統上繼續進行。
英國高清電視服務于 1936 年 8 月開始試用,并于 1936 年 11 月 2 日使用(機械)Baird 240 線順序掃描(后來被錯誤地重新命名為“逐行掃描”)和(電子)Marconi- EMI 405 行交錯系統。 Baird 系統于 1937 年 2 月停產。1938 年,法國隨后推出了自己的 441 線系統,其他一些國家也使用了該系統的變體。 美國 NTSC 525 線系統于 1941 年加入。1949 年法國推出了更高分辨率的 819 線標準,即使按照今天的標準,該系統也應該是高清的,但它只是單色的,而且技術上的局限性 時間使它無法實現它本應能夠實現的定義。 所有這些系統都使用隔行掃描和 4:3 縱橫比,除了 240 行系統是漸進式的(當時實際上用技術上正確的術語順序描述)和 405 行系統開始時是 5:4,后來改變了 到 4:3。 405 線系統采用(當時)xxx性的隔行掃描理念,以克服 25 Hz 幀速率的 240 線的閃爍問題。 240 線系統本可以將其幀速率加倍,但這意味著傳輸信號的帶寬將加倍,這是一個不可接受的選擇,因為視頻基帶帶寬要求不超過 3 MHz。
彩色廣播以相似的行數開始,首先是 1953 年的美國 NTSC 彩色系統,它與早期的單色系統兼容,因此每幀有相同的 525 行。 歐洲標準直到 1960 年代才出現,當時 PAL 和 SECAM 彩色系統被添加到單色 625 線廣播中。
NHK(日本廣播公司)于 1964 年東京奧運會后開始開展研究,以解開視頻和聲音與人類五種感官互動的基本機制。 NHK 著手創建一個 HDTV 系統,最終在主觀測試中的得分比 NTSC 以前稱為 HDTV 的得分高得多。 這個名為 NHK Color 的新系統創建于 1972 年,包括 1125 行、5:3 寬高比和 60 Hz 刷新率。 以查爾斯·金斯伯格為首的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 (SMPTE) 成為國際影院 HDTV 技術的測試和研究權威。 SMPTE 將從各種可能的角度測試來自不同公司的 HDTV 系統,但結合不同格式的問題困擾了該技術多年。
1970 年代后期,SMPTE 測試了四種主要的高清電視系統,1979 年,SMPTE 研究小組發布了高清電視系統研究:
- EIA 單色:4:3 寬高比,1023 行,60 Hz
- NHK 彩色:5:3 寬高比,1125 行,60 赫茲
- NHK 單色:4:3 寬高比,2125 行,50 Hz
- BBC 顏色:8:3 寬高比,1501 行,60 赫茲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6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