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波
編輯諧波是頻率為基頻(原始周期信號的頻率)正整數倍的波,例如正弦波。 原始信號也稱為一次諧波,其他諧波稱為高次諧波。 由于所有諧波在基頻下都是周期性的,因此諧波之和在該頻率下也是周期性的。 這組諧波形成一個諧波級數。
該術語用于各種學科,包括音樂、物理、聲學、電力傳輸、無線電技術和其他領域。 例如,如果基頻為 50 Hz,這是一個常見的交流電源頻率,則前三個高次諧波的頻率為 100 Hz(二次諧波)、150 Hz(三次諧波)、200 Hz(四次諧波)和任何附加 具有這些頻率的波的周期性為 50 Hz。
第n個特征模式,對于n>; 1,將有不振動的節點。 例如,第 3 個特征模式的節點位于 1 3 {\displaystyle {\tfrac {1}{3}}} L 和 2 3 {\displaystyle {\tfrac {2}{3}}} L ,其中 L 是字符串的長度。 事實上,每個第 n 個特征模式,因為 n 不是 3 的倍數,在這些點上不會有節點。 這些其他特征模式將在位置 1 3 {\displaystyle {\tfrac {1}{3}}} L 和 2 3 {\displaystyle {\tfrac {2}{3}}} L 振動。 如果玩家輕輕觸碰其中一個位置,那么這些其他的特征模式就會被壓制。 來自這些其他特征模式的音調諧波也將被抑制。 因此,來自第 n 個特征模式(其中 n 是 3 的倍數)的音調諧波將變得相對更加突出。
在音樂中,和聲用于弦樂器和管樂器,作為在樂器上產生聲音的一種方式,特別是用于演奏更高的音符,并通過弦樂獲得具有獨特音質或音色的音符。 在弦樂上,弓形泛音具有玻璃般的純凈音色。 在弦樂器上,泛音是通過觸摸(但不是完全按下琴弦)在弦上的一個精確點同時發聲(撥弦、拉弓等)來演奏的; 這允許泛音發聲,音高總是高于琴弦的基頻。
術語
編輯諧波也可以稱為泛音、分音或上部分音。 諧波和泛音之間的區別在于術語諧波包括一系列中的所有音符,包括基頻(例如,吉他的空弦)。 術語泛音僅包括基音之上的音高。 在某些音樂環境中,諧波、泛音和分音這些術語可以完全互換使用。
特點
編輯呼嘯、吹口哨的音調特征,將所有自然和人工的諧波與堅定停止的音程區分開來; 因此,必須始終仔細考慮它們與后者有關的應用。
大多數原聲樂器發出的復雜音調包含許多單獨的分音(組成簡單音調或正弦波),但未經訓練的人耳通常不會將這些分音視為單獨的現象。 相反,一個音符被感知為一種聲音,該聲音的質量或音色是各個分音的相對強度的結果。 許多聲學振蕩器,例如人聲或拉弦的小提琴弦,會產生或多或少具有周期性的復雜音調,因此由接近基頻整數倍的分音組成,因此類似于理想的諧波,并且 為方便起見,稱為諧波分音或簡稱諧波(盡管將分音稱為諧波并不嚴格準確,xxx個是真實的,第二個是理想的)。
產生諧波分音的振蕩器的行為有點像一維諧振器,而且通常又長又細,例如吉他弦或兩端開口的空氣柱(如現代管弦樂橫笛)。 氣柱僅在一端開放的管樂器,如小號和單簧管,也會產生類似泛音的分音。 然而,它們只產生與奇次諧波匹配的分音,至少在理論上是這樣。
聲學儀器的實際情況是,它們的行為都不像稍微簡化的理論模型所預測的那樣完美。
頻率不是基頻整數倍的分音稱為不諧波分音。 一些原聲樂器會發出和聲和不和聲的混音,但仍然會產生具有確定的基本音高的耳朵效果,例如鋼琴、撥弦撥奏、顫音琴、馬林巴琴和某些聲音純正的鐘聲或編鐘。 古董唱碗以產生多重諧波分音或多聲部而聞名。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7146/